新时代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先天优势:政党“进场”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党全面领导机制的实现体现在国家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城市基层治理也是其重要的领导场域之一。2021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完善党全面领导的基层治理制度,健全基层党的领导体制。实然,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肩负代表、表达、整合、分配、引领五大工具理性功能,以及使命与责任两大价值理性功能,统领国家和社会的理性、效率、民主、公正、法治五大价值理性功能,以及执政党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力量的主体理性功能等的有机结合,共同塑造了“使命—责任体制”新型政治形态的复合结构基础。[18]在引领社区治理中,中国共产党也有其先天优势,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个人链接社会与国家

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基层治理场域中具有强大的组织力。从“功能—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主要包括组织能力与治理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组织能力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的领导力、动员力、管理力与执行力等;而治理能力则主要包括濡化其他主体的能力、协调各主体的能力、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等。[19]在城市基层治理场域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将社区中的个体、组织凝聚到一起,链接国家与社会。

第一,厘清社区治理主体的权力与责任范畴。在城市基层治理场域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与协调各个主体的能力,通过对各个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与权力进行规定,厘清社区治理的权力责任格局。基层党委政府主要承担社区治理事务的宏观调控、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种类与数量以及其他社区社会治理事项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区—街道—社区”之间的任务链条,并科学界定彼此的职责范围,推动形成新的社区治理主体权力与责任格局,进而推动形成各主体权责明确、协调有力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

第二,切实加强党建引领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化城市社区自治的核心要义。[20]对于社区自治而言,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是关键,党引领社区建设,首要一步就是要支持和保证社区不断完善探索社区自治制度,通过红色物业、五社联动等方式将居民融入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来,从而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必要的参与舞台。通过此种方式,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基层组织,以解决民众需求为导向,促进党组织与群众双向互动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21]

第三,党建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成长。党建引领社区建设要积极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对于社区社会组织而言,国家的资源、政策支持是其活力萌发的重要来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服务、公益募捐以及其他各种灵活的形式,积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城市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来,在赋予社会组织活力的同时,社会组织的参与也会赋予社区发展的活力。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与弹性,可以为社区以及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丰富社区公共服务种类。

(二)资源伴随权力下沉至基层

中国共产党引领城市社区建设意味着党的建设进一步延伸到了社区,权力下沉自然带来的是资源的下移,国家治理资源赋权于社区,这是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的先天优势之一。

第一,权力下沉盘活社区资源圈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意味着党具有配置与调动资源的能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作用之一,对于社区而言,党的组织建设在社区的进一步延伸意味着权力的下移,而资源也随之下移。当然,作为城市社区治理场域内的统领力量,中国共产党对于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与组织,将系统内的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形成齐抓共管社区的强大合力。目前,各地积极尝试并做实“区域化党建”,这是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资源统筹能力与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将区域内的各个主体凝聚起来,调动并协调主体间资源的流动与交互,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增加了自身的资源储备力量,对于社区而言,增加了整体治理的效果。

第二,多元共治打造社区“支持网络”。除党组织外,城市社区治理场域中存在很多其他主体,对于后者而言,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行动舞台,而党组织就是搭建这个行动舞台的重要主体。社区中的其他治理主体,特别是社会组织,需要权力与资源的双重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要求党在社区治理中,要秉持多元共治的理念,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引导社会力量成长,培育社会组织活力,并构建各主体间资源链接、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助推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形成社区的集体行动合力,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这就是构建中国共产党基层“支持网络”的意义所在。

(三)政党权威重塑合法性认同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重塑自身合法性认同的过程。在城市基层治理场域中,中国共产党通过规范自身制度建设、完善价值引领、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等方式实现了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公众认同。

第一,规范建设,自我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组织内部的制度化建设,以实现组织内部成员对于组织与自身身份的认同。在任何一个组织中,身份认同都是成员获得组织归属感和凝聚力的核心要素,而组织内部的制度化建设是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机制。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党通过组建网格党支部、楼宇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责任区等方式,有效地将组织内的成员动员起来,从而确保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不留一处死角。同时,被组织起来的党员也在组织中提升了自我身份的认同,时刻以一名社区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形成了建设社区的重要人力保障。

第二,价值引领,社会认同。“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社区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党组织的职责与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党通过组织党建活动对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进行价值引领。通过开展与组织活动,个体、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渠道被打通,社区中的个体与组织有了更多的舞台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与举办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将自身的理念与思想传递给社区中的个体与组织,从而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对于社区的价值引领。这种基于价值理性的塑造也摆脱了传统的基于成本—收益的工具理性的考量[22],从而使得社区中的组织与个人乐于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

第三,服务强化,公众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一贯追求。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就是贯彻落实根本宗旨的举措。“为了使共同体中的成员能够认为统治者的地位是具有合法性的,那么就需要政府明确地表现出它所具有的公共福祉的活力。”[23]近年来,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任务逐渐从维稳转向民生保障,社区居委会更名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意味着社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里的党员与群众,而社区的主要任务则是为其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显然,中国共产党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提升,公众通过服务与社区、与国家建立了情感联系,极大地增强了政党在城市社区的合法性权威。[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