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史(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贸易时代

和平带来了繁荣。在17世纪初,阿瑜陀耶复兴了。在纳黎萱的征服下,这个城市在湄南河三角洲中央形成了一个统治的内部核心(ratchathani)。在它周围有许多“大城市”(mahanakhon),都由各自的统治家族控制,但是毫无疑问它们都置于阿瑜陀耶的影响范围之内。这些城市包括那些古老的北方城市、暹罗湾一带的港口城市、通往半岛西海岸北部运输路线上的城市,以及管理着通往东部(呵叻)和西部(北碧)主要路线的边塞。再往外是一圈附属国,它们的归附程度时好时坏,这取决于阿瑜陀耶与其他影响势力之间的竞争。这其中还包括半岛南部、同时向南方马来人世界称臣的港口城市,以及高棉、老挝、兰那和掸邦等内陆政权,它们平衡着阿瑜陀耶与越南、中国或缅甸的关系。

阿瑜陀耶作为东西方贸易的转口港而再度繁荣起来。在东方,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有条件地开放了贸易;在西方,萨法维和莫卧儿帝国成为丰富的市场和上等货物的生产者。当荷兰人支配了更南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路线之后,阿瑜陀耶管辖的运输路线对亚洲商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阿瑜陀耶可能已经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城市,当然也是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城市的周围居住着中国人、越南人、占婆人、孟人、葡萄牙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日本人和来自群岛的各马来社区的居民。荷兰人于1604年来到这里,在与日本的贸易中分一杯羹,并加入在城周围定居的行列。法国人和英国人在该世纪晚些时候也接踵而至。

宫廷充分利用这些居民。它招募马来人、印度人、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充当宫廷守卫;它授予中国人和波斯人官职去管理贸易事务;它雇佣荷兰的一流工匠来造船,雇佣法国和意大利工程师来设计防御工事和水利工程,雇佣英国和印度的官员管理地方事务,以及雇佣来自中国和波斯的医生。有一个日本人、一个波斯人,之后是一个希腊冒险家(康斯坦丁·华尔康),相继成为宫廷中声名显赫的人物。国王们,尤其是纳莱王(Narai,1656—1688年在位),欢迎新知识,先后与荷兰、法国和波斯互派使节,并从波斯、欧洲和中国吸收借鉴服饰和建筑风格。作为管理这样一个国际化中心的手段之一,国王们允许宗教自由,甚至允许改宗易教,这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国内正因对基督教解释不同而互相残杀)。这种开放性让法国人和波斯人跃跃欲试,他们相信可以改变暹罗国王的信仰,从而改变整个国家。这种愚蠢的行为在1688年引发了一场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华尔康被杀,法国人被驱逐,而英国人则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