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者序
《托妮·莫里森与新黑人》(以下简称《新黑人》)是一本探讨托妮·莫里森如何在后黑人艺术、后黑人和后种族话语权的背景下探索新黑人概念,以及新黑人价值观多样性的学术专著。《新黑人》一书追溯了“黑人是新黑人”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将其与非裔美国黑人美学全面地联系起来——包括黑人艺术运动、黑人权力运动、“黑即是美”以及后黑人、后奥巴马等思想流派。通过诠释当代关于黑色肌肤的概念以及种族间的巨大流动性,作者加里奥·阿赫塔尔认为莫里森的新黑人概念以身份的流动性、交叉性为基本特征,超越了任何固定的黑人主体性定义或概念,新黑人概念的提出为性别、种族、种族流动性和身份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新黑人》一书是一本文学、文论方面的学术专著,该书理论结合实际地探讨了莫里森11部小说中的4部,分别是《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爵士乐》(Jazz)、《爱》(Love)和《天佑孩童》(God Help the Child)。其中,《天佑孩童》的引用频率最高、解析最多,所以该专著的副标题是《天佑孩童》解析。
《天佑孩童》出版于2015年,是莫里森11部小说中的最后一部。该小说部分地延续了《最蓝的眼睛》中深肤色女孩的悲惨童年境遇,聚焦于童年创伤的描摹,讨论了深肤色对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影响,儿童在童年时期遭受的各种创伤,以及如何通过“言说”的方式使受创者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由此可以理解莫里森为何最初将这本小说命名为《孩子们的愤怒》(The Wrath of Children)。
国内学者对这部小说题名的翻译有3种:《天佑孩童/儿童》[1];《上帝救助/帮助孩子》[2];《孩子的愤怒》[3]。译者认为虽然《上帝救助/帮助孩子》采用了直译,但是小说中并没有任何涉及上帝以及宗教的描述,不易将“上帝”作为关键字在题目中呈现;其次,《孩子的愤怒》采用的是该小说的原始名称:The Wrath of Children,鉴于莫里森已经在出版时重新修订了小说名,那么还是应该遵从作者的意愿。鉴于此,译者认为《天佑孩童》这种译法更符合小说基调,所谓的“天佑”也是作者在小说中的仰天长叹:我们的孩子该由谁来护卫?
翻译此专著的初衷有两点:一是为了在美国文学、文论以及文本分析领域做出一个学者应有的,也是力所能及的贡献。该专著由罗德里奇出版社出版,学术价值可见一斑,译成汉语后在国内出版,方便更多研究英美文学、文论、族裔文学的学者参阅;二是为了纪念文学巨星托妮·莫里森(莫里森于2019年8月5日去世,享年88岁)。莫里森在许多访谈中都表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记住那些为了推动人类进步而失去宝贵生命的人。在访谈录《路边的长椅:托妮·莫里森的 〈宠儿〉》中,莫里森就未设立纪念碑对逝者进行悼念这一行为表示遗憾:“你和我无处可去。没有什么地方让我们去追忆,或者不去追忆那些走过这段历程和没有走完这段历程的人们,没有合适的纪念馆、匾额、花圈、墙壁或纪念堂……路边连一把小小的长椅都没有。”托妮·莫里森学会由此创立了“路旁长椅”项目,以此表彰和纪念那些人类历史上应该被记住的人们。在此,作为一名学者,谨以此文字形式纪念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女士。
此译著的翻译历时3年,译稿读过数遍,仍觉有修改的余地,疏漏之处,请广大读者斧正。
马艳
2022年1月于宁夏银川市中梁御府
[1]焦小婷:《又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托尼·莫里森的新作 〈天佑孩童〉 解读》,《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郭丽峰、杨晓丽:《空间视域下莫里森 〈天佑儿童〉 中的身份建构》,《长春大学学报》2019年第9期。
[2]王卓:《〈上帝帮助孩子〉 中的肤色隐喻与美国后种族时代神话》,《当代外国文学》2020年第3期。
[3]黄晴:《身体、空间、重构——解读莫里森新作 〈孩子的愤怒〉》,《陇东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