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文探案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自导自演的谋杀案

第13章 自导自演的谋杀案

眼看自己的猜测被接连推翻,凤琳感觉自己颜面尽失。

于是,她追问张颂一案的犯罪过程,试图找寻其中漏洞,好挽回颜面:“讲了那么多,我现在更想知道张颂被害的真相。如果像你说的,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密室谋杀,那么凶手是如何营造出密室的假象。”

“你还不明白吗?在这一命案中,压根不存在凶手,这一谋杀案,充其量,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博士解释说,一想到,他曾和凤琳一样,认为凶手是在密室里行凶,便不禁哑然失笑。

“不存在凶手?”凤琳难以置信地重复道。

“的确不存在凶手,这一切都是障眼法,是时候揭开真相,让这场闹剧谢幕了。”博士平静的说道。

凤琳见状,聚精会神听他讲述这场闹剧的真相。

“自以为逃过富豪报复的张颂,能够安享晚年时,却在6月15日收到了恐吓信。”

“信中的内容大致是:别妄想你能逃过一劫,我会在夜黑风高的凌晨,用夹竹桃来夺取你的性命。”

“看到这封信时,他一时惊慌失措,大声喊道:我才不束手待毙,你以为你那拙劣的小把戏,就能蒙混过关。”

“他之所以会说:拙劣的小把戏。是因为他知道这信不是富豪所写,而是当初那位匿名索要封口费的人所写。”

“因为当时的政治变动,影响到富豪身下的产业,已经在破产的边缘徘徊,跟何况他膝下已有一对龙凤胎。”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位瘾君子在新闻上得知,三个人在犯下绑架罪后,得到一笔不菲的赎金。”

“他终于知道,昔日里穷困潦倒的三兄弟,为何突然一夜暴富。”

“结合老大给他写的那封信,便证实了他的猜想。于是他伪装富豪写下这封恐吓信,是避免张颂怀疑自己。”

“张颂在惊慌失措中醒悟过来,他知道这位匿名的陌生人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于是他决定6月20日,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制造一起在密室被害的假象,从而逃过匿名者的勒索。”

“收到恐吓信的当晚,他便费尽心机的策划这一切,这场闹剧也在这时拉开帷幕。”

“6月20日,张颂以自己生日为由,让佣人们邀请自己的朋友参加派对,好让勒索者以身入局。”

“他知道勒索者不会放过,这唯一一次光明正大闯入他住宅的机会。”

“勒索者当晚确实来了,还写了一封勒索信,张颂在拆生日礼物时,不出意外的看见了这封信。”

“看到这封信后,他以工作为由,惊慌失措地回到自己的写作间,开始上演自己被害的假象。”

“张颂第一时间阅读了这封信,事件向他的想法,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按照计划,张颂需要将房间营造出经过一番打斗的场景。”

“常常居安思危的人,在事物预发和警觉上,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和直觉。”

“他甚至为了不让这伪造的场景,显得违和,用强壮的身躯奋力撞击书架,使书籍掉落一地,然后一口饮尽可以使人假死的红酒后,用力一脚踢向桌。”

“做足这一切后,他用昨晚在厨房拿的水果刀,径直刺向自己的左侧腹部,但并不致命。”

“刀具并没有伤到脾脏等任何要害,而且刀插的并不深,对于体壮如牛的张颂而言,流失400毫升血液,其影响也在承受范围内。”

“张颂甚至处心积虑的,留下一些隐晦的线索,使人联想到案发现场,存在第三者。”

如:“6月15日的那封恐吓信。紧闭的房间,两个红酒杯,午睡时拿的红酒却已是空瓶(凶手是否也饮用过),经过激烈打斗的房间。”

“还记得张颂在17日,曾拜访过的医学博士和化学家吗。”

“他此行的目的看似是为解决创作问题,如:1.如何在腹部行凶避免不会伤到要害致死。2.是否存在可以使人假死的化学物质。”

“解答这一问题后,张颂当晚回来时,便带着一瓶,可以让人心跳脉搏全无的红酒,这是闹剧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张颂嘱咐女仆在20日饮用。”

话音落下,博士完成了他最后的推理。

就在房内的气氛逐渐凝固时,凤琳抓住被略过的问题,追问道。

“那保险箱里失窃的钱财呢?如果用箱子或其他物品转移钱财,是如何躲过路人的抓捕呢?”

“还有一点,勒索者又是何种身份参加派对的,他又是怎么不引起怀疑的?”

面对凤琳的提问,博士平静的解释说,

“17日出门拜访时,张颂带着一个行李箱,里面便是丢失的钱财,这一点在管家的调查口供中有所记录。”

“至于勒索者,是用何种身份参加派对的,呵呵。”

说到这,博士不禁笑出声来。

“不得不承认,这个狡猾的家伙,他的胆识和谋略,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得多。”

“他参加派对时,表明自己是张颂的朋友,这样一来,无论是张颂本人还是来访的客人们,都不会有人冒犯的质问,他的真实身份。”

“我承认你的推理更贴近案件真相,唉”事已至此,凤琳不再反驳博士的推理。

她仰天长叹道:“原谅我的嘴硬,我应该大大方方的承认,你的推理出了案件真相。”

博士沉默着,没有回应这番话,但他好像默认了那个歉意。

许久。博士平静地说道,“张颂在假死后,贿赂验尸官在尸检报告出示死亡证明,唯有这样,世间才没有人深究死者的往事。”

“而张颂呢,他很有可能带着一大笔财回到儿时的家,在那安享晚年。”

“一生漂泊不定之人,唯有家,才是最后的栖息地,尽管那个家已经支离破碎,但儿时嬉笑打闹的场景,仍驻足长眠在那里”

讲述的同时,博士那木纳的神情愈发恍惚,仿佛他不经意间开始追溯那久远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