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章 天意冥冥,自有定数
陆澜想起了野史记载,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三大预言。
其一,预言靖难之役: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飞龙在天,指朱元璋驾崩。
太子遽亡,暗指朱标早逝。
倒覆江山于陛下,断言朱棣夺得皇位。
其二,预言朱棣子嗣的夺嫡之争: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指向世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的皇位争夺,尤其对应朱高煦在宣德年间叛乱,被明宣宗朱瞻基处死的结局。
其三,预言明英宗时期的政治动荡: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
指向“夺门之变”的朱祁镇复辟,及朱祁钰离奇死亡。
陆澜心中叹服,作为永乐朝的奇人,这道衍和尚果真有些本事。
能够预测“太子遽亡”,就很不简单。
正想着,道衍和尚开口道:“燕王与先生虽未谋面,但早已心生仰慕。方才在宫中,燕王已向皇上奏请,让先生担任北平行都司的副都指挥使。”
“副都指挥使?”
陆澜心头猛地一跳,这可是正二品大官。
一时间,他心中满是疑惑,这突如其来的官职,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盘算?
道衍和尚瞧着他的神色,以为他有所心动,连忙接着说道:“皇上精力尚可,而太子根基已损,京师必成是非之地,以先生睿智,远离京师,方为上策。”
陆澜陷入沉思。
道衍和尚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按照历史走向,明朝初期三位皇帝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
之前,他急于解决家族困境,欲借助朱标脱困。
可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史书记载,朱标将于四年后薨逝。
后人分析,朱标为人宽仁,和朱元璋的严厉形成冲突,长期心里压抑忧惧,加上身上本就有隐疾,去陕西考察时旅途劳累,才突发急病身亡。
自己虽是穿越者,却不擅长医术,且朱标积重难返,以当下的医疗条件,谁也救不了他。
但是......
史书记载,太子朱标眉低压目,面色暗沉,神色涣散,暗示肝郁且气血不足。
他曾多次仔细观察朱公子,并无上述状况。
反而马公子倒有类似情况。
莫非,自己穿越到此,历史的走向发生了变化?
一念至此,他心里有了主意,先静观其变,再见机行事。
未来,是那么遥远,不用急于决定。
就从历史而言。
朱允炆的失败,是昏招叠出,屡次错失机会。
朱棣的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将来,若真如历史走向,朱标早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自己再做决定也不迟。
自己无论投靠哪一方,都能出奇制胜。
他抬头望向道衍和尚,却见他双手合十,双目微眯,一副念经的模样。
“大师,事关重大,且容我考虑考虑。”
道衍和尚猛地睁开眼睛,眼神锐利,随后叹了口气:“先生,当断不断,岂是智者所为?”
陆澜笑道:“《中阿含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天意冥冥,自有定数,大师何必急于一时?”
道衍和尚一愣,道:“先生深知佛理,老纳佩服。也罢,燕王及老纳静候佳音。”
随即告辞。
送其离去后,陆澜独坐厅堂,垂首沉思。
李琰自屏风后出来,坐在他对面。
“夫君大才,阴阳术数运用自如,让此和尚无功而返,妾身敬佩。”
陆澜抬头。
李琰眼波轻躲,睫羽微垂,菱唇噙着三分笑影。
他不由得心中一紧,此女貌美,贤良淑德,可惜生在李家。
“燕王推荐我为北平行都司的副都指挥使,你以为如何?”
其实他心里已经有了想法,不过随口问问罢了。
李琰以为陆澜要与她商量,毕竟这是家庭大事,脸上顿时笑意盈盈,垂首道:“妾身听从夫君。”
陆澜有些无奈,问了等于没问。
李琰小声道:“妾身能在夫君身边,便已心足。夫君,让妾身去货铺吧,能每天多见见夫君。”
陆澜最看不得女子这般哀求,心中一软,默然点头。
李琰笑逐颜开,忙起身致谢。
......
东宫。
朱标神色凝重。
他得到消息,临安公主出面,恳求父皇释放了陆澜,且燕王朱棣请求父皇任命陆澜为北平行都司的副都指挥使。
李家的态度,令他十分疑惑。
陆澜先逃婚,再对李祺恶言相向,可李家却还是对他百般维护。
李善长甚至亲自上奏,求父皇释放被关押的陆澜。
陆澜和李家这复杂的关系,让他心里充满忌惮。
更让他头疼的是,四弟朱棣的介入。
之前,父皇欲派陆澜去山东任职,他已经强烈反对,现在四弟又想把人弄到北平?
这不是明摆着和他抢人吗?
京师谁不知道,太子与陆澜交好!
他心里暗暗着急,陆澜之才,他极为欣赏,绝不能被他人抢走!
遂召集众人商议。
常升道:“姐夫,陆弟擅长谋略,精明能干,绝不能放走!”
他视太子为亲人,视陆澜为恩人。
要是陆澜能留在太子身边,不仅陆澜前程似锦,太子有了这样的人才辅助,更是如虎添翼。
李景隆道:“燕王欲要陆弟镇守兀良哈地区,那里直面北元骑兵,又是苦寒之地,而陆弟无领兵经验,恐难以胜任。”
朱标道:“陆弟的才能,远超我等想象,他必能胜任,我等不必置疑父皇和四弟的眼光。”
常升急道:“姐夫,陆弟之才,我等有目共睹,留在身边,必大有裨益!”
朱标沉吟片刻,道:“陆弟与李家的关系,确实可疑,但此子确有大才,其阴阳术数,深不可测,孤打算向他表明身份,尽力挽留。只是,若父皇决意派他去北方,孤也无能为力。”
他已打算,稍后进宫,向父皇争取。
一直默不作声的朱同,突然开口:“太子,要小心燕王!若其得陆弟辅助,只怕会成为大患。”
朱标脸色一变:“别危言耸听!燕王是孤的亲弟,绝不会有非分之想。”
朱同迟疑了一会,仍坚持道:“燕王雄才大略,心机深沉,且手握重兵,不可不防。”
朱标喝道:“不必多言!父皇设立藩王守边之策,正是为了大明的安定。”
他脸色冷峻,扫视众人一眼,道:“此话到此即止,绝不可外传!”
众人忙点头答允。
随后,朱标让常升去探望和安抚陆澜,自己则进宫求见父皇。
朱同望着太子离去的背影,心里满是沮丧。
十七年来,父亲临终的叮咛,时刻在耳边萦绕。
洪武三年,朱元璋重拾已消失一千多年的分封制,将儿子封为藩王。
这些藩王手握重兵,肩负着抵御北元残余势力入侵的重任,成为大明北部边防的重要屏障。
此举,受到朱升等人的强烈反对。
洪武四年,朱升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务必辅佐太子,撤销这些藩王,以免给大明留下祸患。
十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这些藩王,尤其是实力最强的秦王朱樉和燕王朱棣。
今日,本想建议太子,借着监国的机会,通过人员调配和粮饷控制,限制燕王的势力,并对其严加防备。
然而,太子过于仁厚,顾及兄弟情谊,他连把想法说出口的机会都没有。
他在心里暗暗发誓:“父亲放心,儿子必能想出办法,助太子撤销这些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