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读者的话
“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系列,对多部名著进行解读以助读者们阅读。最先推出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如果要给它们排个先后,我以为:
《西游记》为末,基本没有争议。它借神魔写人,精彩纷呈。然而原著作者的个人色彩太强,时常讽刺上位者、挖苦迂腐之人,冷嘲热讽几句。比起《红楼梦》既能理解大人物的立场,也能洞悉小人物的内心,《西游记》这种嬉笑怒骂未免小家子气,它的主旨立意也是四大名著中最肤浅的。
人们通常觉得《三国演义》要排在《水浒传》之前,我认为恰恰相反。《水浒传》的文学艺术水平比《三国演义》要高得多,它有很多深意藏在字里行间,其处理情节的技巧也足以做历代小说家的老师,像花瓣一样四散着写,为每个主要人物“作传”,最后又像大河入海一样归到一起。
《三国演义》写了军阀争天下的雄浑、士大夫的风骨与谋略。可是,某些谋略却颇为小说家言,经不起推敲,时常为了突出某个人物而贬低其他人物,而且几乎没有言外之意,把什么都写在明面上。并且一如鲁迅先生所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和他实际做出来的总不能相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这就是技低一筹,让这部小说比《水浒传》逊色不少。但三国历史的引人入胜,又比《水浒传》更加恢宏。
《红楼梦》为首,是最没有争议的。它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也居世界文学之前茅,用一场盛大的悲欢离合写尽人间百态,塑造了许多复杂又发人深省的人物,作者见识之高、阅历之广令人浩叹,表面文字已经足够精致,文字之下还藏着额外几层深意,因此人们常说,“红楼”是一门学问。这些深意和亮点都将在本书中一一解读。
“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系列,是对已有文学作品的点评,不是创作者的再创作。做这项工作的,更倾向于评论者,而非艺术创作者。
古时候,文人著书立说,多半是以编书为主,如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组织众多门客编写了《淮南子》,就是对已有文化进行综合性的整编荟萃,叫作“做学问”。古时候,故事创作反倒是不太上得台面的,故事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极少被上流社会认可。大概也是受科举取士的大背景影响,民众基本是不识字的,而在识字的秀才当中,金榜题名的早已忙于政事,名落孙山的才有闲暇写书,于是这事从最初就蒙上一层“原罪”,似乎与不务正业画上了等号。也只有《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少数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它们由一流文人所作,前者是纪晓岚身为博学者借故事而发的自省与见解,后者是蒲松龄以小说家的文笔借妖写人以警世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这些一流文人所作的故事书里,他们反复强调的不是情节,而是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见解。)四大名著的作者真实姓名都是存疑的,应该也与古时候的这种价值观有关,写小说并不光彩,所以原著作者都不愿意署上自己的本名。
但如今,价值取向不同于古代。写小说、剧本、散文、现代诗等,或抒情或讲故事,会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作者或作家的本职工作,而编著、编撰、品评之类,则似乎稍逊一筹。

这是因为时代变了。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能读书识字,信息时代又让他们的观点和诉求积土成山,反过来影响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当故事创作等获得了民众的认可、追捧,那么故事创作者的地位自然也就随之提高。古时候著书立说是正经做学问,小说、戏说是不入流的,这在当时是正常的。而如今,人们对文学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对创作者的关注度大大提高,也是正常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它们本身没有对错,所谓的好与坏、高与低,更多只是人们赋予时代需求的意义。
写作“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这一系列,将原著的内核“翻译”出来,展现在今时今日的读者面前,解析它们的历史背景、潜在知识、社会规律,是对古典名著和传统文化所做的较好的传承。以如今国人的价值观来解读经典名著,也是对当下读者精神需求的尊重。
如果各位读者读了名著仅仅记住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经典桥段,那么这种阅读是片面的。同理,如果写作这本书仅仅是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全方位地认识古典名著及相关的历史知识,那么这也是片面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本系列绘本能够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学习到一些鉴赏好书、汲取营养、正视历史的阅读方法和思维习惯,那么它便实现了最大的意义。
◎ 赵卓筠
文学爱好者,致力于自由写作、图书策划。
◎ 插画绘制:孙强
◎ 封面及内页设计:旧闻文化
◎ 特约监制:刘婷
◎ 产品经理:王艳
◎ 特约编辑:黎鸢
◎ 营销支持:王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