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从黄袍加身到金匮之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楔子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一语道破中国数千年历史分合之象: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让我们遵循罗贯中的思路,继续追踪天下统一与分裂的轨迹。

三国鼎立而归于晋,晋室南迁,五胡入华,十六国轮番登台,南北朝并立百余年,天下终统于隋唐。

三百年后复大乱,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终由宋室结束乱象,臻于大治。

迄至元、明、清三代,中华再无大分裂。直至列强侵华,王朝崩塌,又有军阀割据,混战不已。近百年前,华夏最后一个乱世方告终结。

分裂割据总是与战争、动荡、混乱、灾难相生相伴,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越是乱世,越容易诞生改变历史的风云人物,越容易发生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毫无例外的是,再长久的分裂也会归于统一。本书讲述的就是从分裂到统一、从乱世到治世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为人熟知的英雄,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一讲到赵匡胤,人们总是习惯将他跟其他开国皇帝和著名帝王相提并论,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在很多人看来,赵匡胤跟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乃至明太祖、明成祖,还是有不小差距。赵匡胤既不配与这些帝王平起平坐,也配不上“雄才大略”这样的评价。甚至有人认为,赵匡胤的历史地位被抬举得太高了。

围绕赵匡胤的非议确实非常之多。有的人认为他欺负孤儿寡母,靠兵变篡位,得国不正;有的人认为他开创的王朝国力不强、疆域不广,不算大一统王朝;有的人认为他以文制武,守内虚外,外战外行,导致宋朝屡遭屈辱……“忘恩负义”“积贫积弱”“重文轻武”……这些都成了赵匡胤甩不掉的标签,似乎宋朝的一切问题都是他这个开国皇帝导致的。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赵匡胤真的是一个被吹嘘得过高的皇帝吗?你真的读懂赵匡胤了吗?

其实,很多贴在赵匡胤身上的标签都是后来人的误读,真正的赵匡胤绝不是一个平面的、刻板的脸谱化人物,而是多面的、生动丰满的角色——他不但是皇帝,也是儿子、兄长、丈夫和父亲。

读完这部书,相信你会对赵匡胤有不同的认识。而要想读懂赵匡胤,就必须回到他成长的那个时代——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对中原地区五个前后交替的朝代和同时期前后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的合称。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南汉、楚、南平(荆南)、闽、北汉。从907年唐朝灭亡算起,到979年宋朝灭掉北汉,共历时七十二年。

但至少在907年前的数十年,由于藩镇割据,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分裂的主旋律大概从唐末(约820年)开始,直至宋初(约979年)才宣告终结,持续了近一百六十年。

作为最负盛名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乱世名副其实。后世对这个时代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人性堕落、道德沦丧、杀父弑君、兄弟阋墙、礼崩乐坏、武夫当道……

这个时代到底有多混乱?不妨用数据说话,如表0-1所示:

表0-1 五代十国国运简表

注:上述政权所统治年代的起始时间均以建国号的时间为准,始终未建国号者(如南平、吴越)以其统治者被中央政权封王的时间为准。

由此表可见,中央政权在五十二年间换了五个国号,每个朝代的平均存在时间只有十年多一点,“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说法在这里得到完满印证。

不管出身如何、姓甚名谁,不管是华夏子孙,还是异族后裔,只要你有实力、有兵马,就可以问鼎中原、争霸天下。正如五代军阀安重荣所言:“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当然,做皇帝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恰恰相反,这表明你的屁股已经坐到了火山口上。据统计,中原在那五十三年间虽然共有十四个幸运儿过了一把皇帝瘾,但每个人的平均在位时间还不到四年。放到现在,这么短的时间连大学都没毕业。

更令人痛心的是,把你拉下马的或许不是你的死对头,而是你最亲近的人——可能是你的儿子,可能是你的手足,可能是你的得力部将或亲密战友。越是亲近的人,就越有可能要了你的性命,夺了你的皇位,所有人都不可不防。

不可不防,可终究防不胜防;即便日防夜防,仍然是家贼难防。十四位皇帝中,以篡夺的方式登上帝位的有七人;七人中,又有五人是通过弑杀父兄夺权的。都有谁呢?图0-1直观地反映了五代帝王世系的传承关系。

图0-1 五代帝王关系图

注:图中的×表示被下一任皇帝弑杀或篡位。指使他人杀害皇帝、逼迫皇帝自杀、制造兵变、迫使皇帝禅让等情形均被视为弑杀或篡位。

1.后梁:朱温建梁,912年被朱友珪弑杀;朱友珪登基,913年被朱友贞弑杀;朱友贞登基,923年被后唐李存勖灭国,后自杀。

2.后唐:李存勖建唐,926年因李嗣源叛乱,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李嗣源即位,933年李从荣欲武力夺位,事败被杀,李嗣源闻讯惊逝;李从厚即位,934年被李从珂弑杀;李从珂登基,936年被石敬瑭所攻,而后自杀。

3.后晋:石敬瑭建晋,942年忧郁而死;石重贵即位,被契丹灭国后投降,于947年病死。

4.后汉:刘知远建汉,948年病逝;刘承祐即位,郭威兵变,刘承祐死于乱军之中。

5.后周:郭威建周,954年病逝;柴荣即位,959年驾崩;柴宗训即位,960年被迫禅位给赵匡胤。

五代乱成一片,南方的割据政权也不甘寂寞。虽说地盘不大、国力不济,但在权力斗争和篡夺行为上,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原大地,几乎每个政权都上演着相似的情节。

这是一个“篡夺—被篡夺—再篡夺”的生死循环,一个充斥着野心、阴谋和背叛的权力游戏,游戏的唯一规则就是实力。

依靠武力和阴谋取得皇位的人,最终也逃不过被人赶下台的命运。在这场反复循环的历史闹剧中,没有谁是永远的胜利者。

你方唱罢我登场,武力争斗几时休?

换一个角度看,五代十国虽乱,却乱中有治。这个时代既是对唐末藩镇割据现象的加剧和发展,又是对这一混乱局面的整合和终结。

从朱温篡唐到郭威代汉,五代相继,十国并立,征战不已。经过数十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竞赛,地方割据势力被不断削弱,中央政权实力不断增强。此消彼长之下,中央政权在实力上始终保持着对地方割据势力的优势,这与唐末“只知有藩镇不知有天子”的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物极必反,乱极趋治,再加上人心所向,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这时候的华夏大地需要一个英雄——一个具有战略眼光,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整合所有资源和有利因素来完成统一使命的领袖,他不仅要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还要缔造更伟大的功绩,开创更灿烂的文明。

幸运的是,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注定不缺乏豪杰的时代。看似漫无边际的黑暗边缘,已经绽出一丝晨曦的光亮,带给绝望中的人们希望。而这希望的起点,是从一个特定的年份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