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从黄袍加身到金匮之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高平之战

郭威的驾崩让柴荣悲痛万分,但这种悲痛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上门讨债的人来了。

这个上门讨债的人就是刘崇——他不是单枪匹马来的,而是带来了一大队人马。这个刘崇大有来头,他的亲哥哥就是后汉高祖刘知远。

刘知远任后晋河东节度使时,刘崇就在哥哥的麾下;刘知远称帝后,任命他为北京留守、行太原府尹、河东节度使,赋予其镇守河东的重任,这为刘崇日后能割据一方奠定了基础。

刘崇跟郭威原本就有矛盾,当他听说郭威带兵打回汴京的消息时,立刻起兵南下,准备找郭威算账。但没走多远,汴京方面就传来了新消息:刘承祐死了,郭威提议迎立刘崇的儿子刘赟入继大统。

刘崇的心情立刻阴转晴:自己的亲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就是太上皇,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这位仁兄就放心地打道回府了。

这样的举动,充分说明刘崇智商堪忧。

对于郭威迎立刘赟的提议,《新五代史》记载如下:“人皆知太祖(郭威)之非实意也。”但刘崇却信了。

刘崇的副手李骧告诉刘崇:“郭威这家伙一定会自立为帝,为安全起见,不如迅速带兵南下,占据孟津关(今河南孟津),给郭威施加压力,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可李骧实在是高估了刘崇的智商,刘崇不但不理他的话,反而大怒道:“你个迂腐的老书生,竟敢离间我们父子感情,给我拉出去斩了!”

摊上这种领导,李骧简直被气疯了,回骂道:“你这个愚夫!要杀我,就把我全家都杀了吧!”

刘崇没有被骂醒,竟然还满足了李骧的要求——把李骧的全家老少都处死了,还把自己的“忠心之举”报告给郭威,表示自己坚决拥护朝廷。

二十几天后,正在太原欢度春节的刘崇收到一条不幸的消息:郭威称帝,刘赟被废。

刘崇彻底清醒了,明白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被郭威当猴耍,这口恶气让他如何咽得下?但现在儿子在别人手里,还不能翻脸,得先想法保住刘家的香火。

抱着最后一丝幻想,刘崇向郭威提出申请,希望对方能放刘赟一马。

郭威热情地回信说:“您儿子正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暂住,我已加派人手保护。您一万个放心,只要您支持我,什么封王封爵,什么丹书铁券,我都不会吝惜的。”

郭威不愧是厚黑学专家,撒谎吹牛如同家常便饭,他一边忽悠刘崇,一边派人到宋州干掉了刘赟。

刘崇终归知道了真相,他暗暗发誓:好你个郭威,我与你不共戴天!

乾祐四年(951年)二月,饱含着屈辱和愤恨,刘崇在太原即皇帝位。为了表示自己延续的是汉室国祚,不服郭威的后周,他继续沿用后汉的国号和乾祐年号,史称北汉。

北汉所辖的只有十二个州,大多位于山西中北部,总人口不过五万户,地狭物薄、财力贫瘠,想灭掉后周报仇雪恨,基本就是痴人说梦。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刘崇和他的子孙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始终坚守这片贫瘠的弹丸之地,在后周、北宋的多次进攻下,硬生生地挺了二十八年,熬死了郭威、柴荣、赵匡胤这三位五代时期最杰出的帝王,成为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刘崇决定汲取先辈石敬瑭的成功经验,向契丹借兵,但他出不起幽云十六州这么高的价码,只得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向契丹皇帝称侄。

辽世宗耶律阮为人豪爽,考虑到刘崇的态度十分诚恳,就满足了刘崇的心愿,接受了这个年龄比自己大的侄子,还赐给刘崇一匹黄骝马,册封他为“大汉神武皇帝”。

得到契丹支持的刘崇腰杆立即硬了起来,多次率兵南下攻周。无奈刘崇水平有限,屡战屡败。特别是951年九月,刘崇大举进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又一次惨败而归,所部十亡三四。

这次失利让刘崇认识到,自己想要战胜狡猾的郭威,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乖乖回到太原,厉兵秣马,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一雪前耻。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郭威驾崩了。

刘崇长出胸中一口恶气,仰天长叹:“报应,报应不爽啊!”而当他听说即位的皇帝是只有三十来岁、寂寂无名的柴荣时,更是禁不住大呼:“天助我也,一雪前耻的机会到了!”

按理说,冤有头债有主,与刘崇结下梁子的是郭威,现在郭威死了,这恩怨也就一了百了了。但屡次讨债反被毒打的刘崇实在是恨意难消,决定根据父债子偿的原则,连本带息一并讨回。于是,刘崇再次向契丹借来数万精兵,气势汹汹地向后周发动进攻。

在刘崇看来,这是一次真正的天赐良机。自己联合契丹大兵压境,倾国而来,初登帝位的柴荣必定不堪一击。此时的他,似乎已经看见后周军队望风披靡、丢盔弃甲的狼狈情景。

对即位还不到十天的柴荣来讲,北汉入侵不啻一颗重磅炸弹。对方如此兴师动众,显然是欺负自己刚刚继位,准备捏软柿子。

经过短暂的慌乱,柴荣很快就意识到这次威胁背后隐藏着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自己能击退北汉大军,必定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威望,压住前朝那些重臣和实力藩镇。而要抓住这个机遇,必须采取一个重要举措:御驾亲征。

柴荣立刻召开紧急会议,打算统一思想,为亲征做好准备。参加这次军事会议的包括太师冯道,宰相范质、王溥,枢密使郑仁诲,枢密副使魏仁浦。当柴荣通报敌情,并抛出会议主题后,立刻引发了群臣的热烈响应。

冯道认为刘崇只会吓唬人,新皇帝刚登基,人心不稳,最好老老实实地待在朝廷。对付刘崇这个纸老虎,只要派出将帅御敌,就能轻松搞定。

柴荣不以为然:“北汉欺我年少新立,趁国丧之际大举来犯,刘崇一定会亲自前来。他来了,我却不出头,岂不成了胆小鬼吗?”

柴荣越说越激动,最后甚至搬出了自己的偶像唐太宗:“昔日唐太宗马上得天下,凡有征战,莫不亲临战场,朕又有何不可呢?”

冯道丝毫不为所动,立马回了一句:“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意思是说,陛下您怎么能和唐太宗相比呢?您还差得远呢!

兜头而下的冷水没能浇灭柴荣的热情,他装作没听见冯道的话,继续鼓动大家:“刘崇号称带甲兵十万,不过一群乌合之众。我大周兵强马壮,朕御驾亲征,破敌犹如泰山压卵!”

冯道跟皇帝较上了劲,针锋相对地来了一句:“未审陛下能为山否?”

怒火中烧的柴荣忍无可忍,只好从头再忍。他强压怒火,十分坚定地说:“朕意已决,众卿无须多言!”

显德元年(954年)三月,柴荣亲率大军出征,向潞州(今山西长治)方向快速推进。

看着自己的大军浩浩荡荡,旌旗蔽日,剑戟遮天,柴荣心中一股豪气油然而生——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与敌人决一死战,这是何等豪迈壮烈!

柴荣也明白,前方的命运是未知的,胜负一时难料,但自己身居皇位,又岂能趋利避害,惧蹈风险?敢于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

就在柴荣率军北进时,北汉猛将张元徽已经取得了一场胜利。他成功伏击后周将领穆令均,斩杀一千多人,打响了复仇行动的第一炮,又逼得驻守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不敢出战,固守待援。

这次刘崇倒是没有强攻潞州,而是只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潞州城,自己则亲率主力绕过潞州,直接南下,目标十分明确——打过黄河去,夺取全中原!

后周和北汉,柴荣和刘崇,一南一北,倍道兼行,很快便狭路相逢。

三月十九日,后周先锋在泽州(今山西晋城)东北十五里的高平遭遇汉军。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双方二话不说就打了一仗,结果汉军先失一阵,稍稍向后退却。

柴荣见状,担心汉军逃跑,督促诸军迅速追击。

其实刚才的交锋只是一次试探,刘崇已经在巴公原摆开阵仗,命手下第一骁将张元徽统领左路,契丹援军为右路,自己统率精锐坐镇中军,严阵以待,只待周军前来决战。

抵达战场后,柴荣倒吸一口凉气:汉军阵容齐整,兵强马壮,反观自己则进军太快。此时,柴荣的援军还在后方,能投入战斗的不到三万人,这绝对是一场恶战。

柴荣不敢大意,他将兵马分为三军,与北汉针锋相对: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居左,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居右,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居中。柴荣自己则披甲仗剑,亲临阵前督战,保护他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

双方列阵完毕,刀出鞘,箭上弦,军旗猎猎,战马嘶鸣,战场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大战一触即发,刘崇却突然脑袋抽筋,吃起了后悔药:早知道后周就来了这么点人,何必花大价钱请契丹外援呢?

“今天用不着契丹出手,咱们自己就能灭了周军,也让契丹人见识见识咱们的厉害!”刘崇信心十足地对手下将领说。

契丹主将杨衮(本名耶律敌禄)看出了刘崇的骄傲轻敌,提醒刘崇不可大意。

可刘崇正在兴头上,完全不以为然,只是答了一句:“机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

杨衮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心里很不痛快,只得悻悻地站到了一边。

刘崇确实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关键时刻又犯了刚愎自用的老毛病。他花高价请来的契丹外援,仗还没开打,就把人家摁到替补席上,彻底给得罪了。

就在刘崇准备下令攻击时,战场风云突变,原本强劲的东北风一下变成了南风。

顶着南风作战对汉军大大不利,看来老天爷也打算给刘崇提个醒。但就在刘崇因此产生犹豫时,司天监李义拍着胸脯保证:“大风转向,对我军有利,请陛下下令吧!”

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听到李义的馊主意,急得拉住刘崇的战马说:“现在正刮南风,我军逆风作战,老天爷哪里是在帮我们呢?李义胡说八道,误我军国大事,应该斩首!”

但刘崇的“二杆子精神”已经爆发,以往屡遭郭威羞辱的场面一一涌入脑海,仇恨和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他的心中只有四个字——挡我者死。

刘崇大喝道:“吾意已决,老书生勿妄言,且斩汝首!”

说完,他大手一挥,数万大军发起进攻,一切已然不可挽回。

汉军方面,攻势最猛的是左路统帅张元徽。这位猛将不但功夫了得,还是出了名的打仗不要命,挥动两柄板斧一马当先,所到之处,尽皆披靡,无人可挡。

士兵见到主将如此威猛,军心大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与周军短兵相接,厮杀在一起。战场上人喊马嘶,刀枪相撞,乱成一团。

与张元徽对阵的是樊爱能、何徽,两人一个是马军统帅,一个是步军统帅,都算是久经战阵的老将。但面对张元徽这样的亡命之徒,他们立刻表现出了贪生怕死的本色。

樊爱能见张元徽像打了鸡血一样冲锋,一副要在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的势头,心里早已发怵。还没等对方杀到跟前,樊爱能就果断掉转马头,惊惶失措地向南逃去。

看到主帅不打招呼就开溜,骑兵们也不干了,纷纷转身南逃,导致军心大乱,局势彻底失控。步军首先被自己的马军冲散,接着又被汉军撵着屁股一顿穷追猛打,损失极其惨重,跑得慢的一千多人干脆扔下兵器,跪地投降,后周的右路军彻底溃散。

张元徽击溃周军右路后,乘胜冲向中军。此时的汉军士气正盛,势不可挡!

目睹眼前这一切的柴荣,心中震惊无比:这难道就是大周身经百战的主力部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还临阵脱逃?!他们把打仗当什么了?又把朕当什么了?

危急之下,柴荣不顾自身安危,冒着飞矢亲自指挥作战,其他将领也抖擞精神、奋勇杀敌,终于勉强抵住了汉军的疯狂进攻。然而,要想反败为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此时,周军阵中忽然传出一声高呼:“皇上身处险境,我们怎能不誓死作战!”

柴荣搭眼一看,发现喊出这句话的正是赵匡胤。

当初,柴荣决定御驾亲征,众皆沮丧,赵匡胤却始终是他坚定的拥护者,他敬佩柴荣的勇气,更坚信柴荣的决断。作为宿卫将领,赵匡胤一直待在柴荣身边,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他虽然并没有直接投入巴公原的战斗,但他一直密切关注着战场形势。当周军右路崩溃,汉军乘胜直击中军时,赵匡胤深知形势严峻,若不迅速采取行动,绝地反击,必败无疑。因此,情急之下,他才会喊出这么鼓舞人心的口号。

内殿直马仁瑜跟着高声大呼:“皇帝陷入险境,要我们这些侍卫有什么用?!”说完,马仁瑜跃马引弓,接连射杀数十名敌人,另一名将领马全义也率数百骑兵不顾一切杀入敌阵。

喊出第一句口号的赵匡胤没有轻举妄动,他对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说:“汉军虽气焰嚣张,却并非不可战胜。我们兵分两路,你率两千神箭手为左翼,登高临下,压制敌军攻势;我领兵为右翼,与敌近身搏战。你我通力合作,奋勇杀敌,必能奏效。国家安危存亡,在此一举!”

张永德连连点头,两人按照预定的计策,迅速带兵向汉军发动反击。

借着神箭手的掩护,赵匡胤带领数百骑兵,不顾一切地向汉军发动反击。他身先士卒,勇不可当,周军将士也因此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个个以一当百,拼死战斗。

在突如其来的强力反击下,汉军的攻势被彻底遏制,战场形势迅速出现逆转。

千钧一发之际,一起突发事件彻底扭转了战场局面。

由于冲锋过猛,加上南风正盛,沙尘扑面,汉军猛将张元徽杀得正过瘾时,胯下坐骑突然被绊了一跤,一下子把这位猛将掀翻在地。

这次马失前蹄的后果十分严重,倒在地上的张元徽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附近的周军一顿乱刀砍成肉酱!

张元徽乃北汉第一勇将,他的战死立刻引起一片恐慌。没了主将的带头冲锋,汉军顿时群龙无首,再也抵抗不住周军的凌厉反击,开始四散逃窜。

柴荣及时发现了这一变化,他指挥军队转守为攻,全力发起追击。

正自鸣得意的刘崇此时也彻底慌了手脚。他挥起本军旗帜,试图收拢散军,组织抵抗,但兵败如山倒,数万大军如潮水般退却,已经不可阻挡。

就在刘崇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在旁观战的契丹主帅杨衮却一箭不发。甚至危急时刻,杨衮竟率本部人马全师而退。而刘崇也只好夹起尾巴和溃兵们一起逃命——他终于为自己的傲慢和无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巴公原一战,北汉先胜后败,痛失大好形势,这成了刘崇挥之不去的噩梦。

刘崇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傍晚时分,后周援军赶到,与主力军合兵一处,向疲惫不堪的汉军发动二次攻击。已无斗志的汉军再度大败,死伤无数,数千人投降做了俘虏。史书记载“僵尸弃甲,填满山谷”,“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是役,北汉军惨败,十亡七八,史称高平之战。

刘崇连遭重创,犹如惊弓之鸟,狼狈逃窜,甚至还学曹操玩了一出割须弃袍。他换上粗布衣服,戴上斗笠,扮成老百姓,一路狂奔,几不能支,最后几经周折,才总算逃回了太原老巢。

反败为胜的柴荣决定乘胜追击,直捣太原。他立刻挥师北上,北汉的州县听闻高平败绩,慑于周军声势,纷纷献城投降,周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大批州县。

五月,后周大军兵临城下,将太原城团团围住,并发起了猛烈的攻坚战。

在柴荣看来,自己挟高平大捷之威,对付瓮中之鳖的刘崇绝对是手到擒来。但他忽略了两点,而正是这两点,导致了太原攻坚战的失败。

首先,柴荣低估了困兽的力量。北汉守军退无可退,背水一战,反而迸发了强烈的求生意志和战斗力。他们在刘崇的统领下负隅顽抗,周军攻城一月未果,反倒由于粮饷不济,出现劫掠当地百姓的现象,导致本已归顺的州县纷纷改变态度,重回北汉怀抱。

这些还是小事,第二点才是大问题,柴荣低估了契丹救援北汉的决心。辽世宗是个仗义之人,对杨衮见死不救的行为大为恼火。太原被围时,他马上派出了数千骑兵前去救援。

柴荣针锋相对,派出强大阵容前去阻击。

承担此任的都是后周名将,包括符彦卿、史彦超、李筠、张永德等人。这本是一次实力相当的较量,却有人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担任先锋的史彦超最早遭遇契丹援兵,双方交战一场,后周取得小胜。这场胜利让史彦超有些飘飘然,他一路轻敌冒进,结果不慎陷入了契丹军队的包围圈,最终力战而死,所部伤亡众多,就连前去救援的李筠也差点因此丢了性命。符彦卿见势不妙,立即领兵撤回太原城下。

这下柴荣沉不住气了。长期的围城不克,已经让军队疲惫、士气低落,近日又连逢大雨,形势十分不利。万一契丹援军继续增援,后周很可能面临一场惨败。万般无奈之下,柴荣决定诏令班师,这一天是954年六月二日。

胜利虽近在咫尺,却不得不选择放弃,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