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写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历史事件

三家归晋

东汉末年腐败衰弱,激起黄巾大起义,董卓、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群雄并起,以匡扶汉室的名义互相吞并,以致王权衰落。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经过官渡之战击败北方霸主袁绍,实力最强,欲南下灭掉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孙刘联合抗曹,赤壁之战,曹操惨败,退回北方积蓄力量,刘备攻取西川建立蜀汉,孙权独霸东南外称东吴,形成三足鼎力。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他迫使汉献帝让位,自称皇帝,建立魏国,刘备、孙权相继称帝,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外部斗争暂缓后,三国内部权力斗争加剧,以曹魏和司马家族的斗争最为剧烈。曹睿、曹真死后,权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用计果断除掉曹爽,开始司马专政。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接连专政,对内杀害曹魏后人,对外再度南下征战。公元 263 年,司马昭杀死曹魏末帝曹髦,另派钟会、邓艾灭掉蜀汉,不久病死。公元 265年,司马炎废掉了曹奂,自立为帝,国号为晋。

公元 280 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大军伐吴,孙皓选择了投降,孙吴政权灭亡。至此,三分归晋。不过长期的征战、内部的豪强势力以及北方强大起来的少数民族,却给新政权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1 蜀汉的余晖

首先是诸葛亮所掌管的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致力于修复与孙吴的关系,延续过去的联吴抗魏的策略。而在蜀汉西南边境,当地人并不服从于蜀汉政权,他们在蜀汉的后方构成了威胁。诸葛亮执政后,希望解除这个后方的威胁,同时也能将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为己所用。公元 225 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同年成功平定了这一地区,这也为蜀汉开拓物资来源。在南方平定之后,诸葛亮试图北伐曹魏,而曹魏方面派出了曹真和司马懿,坚持使用防御的策略来应对蜀汉的进攻。作为进攻一方的蜀汉需要完成远距离的粮食供应,而曹魏作为防守一方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因此战争陷入僵持,诸葛亮没有办法更进一步。从公元 227 年到公元 234 年,诸葛亮多次北伐,虽然偶尔也能取得一些战果,但并没能改变局面,无力扩大版图。公元 234 年,诸葛亮病逝,此后蜀汉呈现出衰退的迹象,蒋琬、费祎相继执掌蜀汉的朝政,在他们死后,由姜维接替。姜维原本是魏国的一名军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投降于诸葛亮,屡立战功,官至大将军。此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而黄皓与姜维不和,蜀汉的内部矛盾开始激化。姜维常年领兵在外,甚至不敢回成都,蜀汉的政权在此时已然临近尾声了。

2 司马代曹

另一方面,曹魏政权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在曹叡继任的时候,曹真和司马懿都是曹丕所留下来的辅政大臣,曹真的地位原本要比司马懿更高,但到了公元 231 年,曹真因病去世,原本由二人共同负责的对蜀汉的战争,就变成由司马懿一个人指挥了,这使得司马懿手握大权,再加上司马懿还消灭了长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他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已经悄然开始,公元 239 年,魏明帝曹叡病死,他年仅八岁的养子曹芳继位为帝,由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正是曹真的儿子。曹爽竭力排挤司马氏的势力,司马懿表面上隐忍,暗地里却一直在等待机会。公元 249 年,曹芳与曹爽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这是曹叡的陵墓。司马懿把握住这个机会,迅速控制了洛阳,并率军切断了高平陵与洛阳的通道,而后向曹芳送去奏章,历数曹爽等人的罪状,要求将曹爽兄弟废黜。曹爽天真地相信放弃权力就能换来平安,便接受了司马懿的要求,仅保留了侯爵。然而司马懿没有善罢甘休,以谋逆的罪名指控曹爽与其同伙,将他们全部斩首,诛其三族(父母、妻子、兄弟),从此司马氏掌握了曹魏政权的实际领导权。从公元 249 年的高平陵事变开始,司马氏不断蚕食亲曹氏的势力。司马懿在公元 251 年病死,其子司马师继续掌权;公元 254 年,司马师废了皇帝曹芳,另立曹髦为帝;公元 255 年,司马师去世,其弟司马昭又接替掌权。公元 260 年,曹髦对司马氏的霸权非常不满,对自己的亲信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他决心率众去袭击司马昭,然而司马昭早已得到了通报,最终曹髦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死。此时司马昭还不敢自己称帝,于是又立曹奂为皇帝,这是曹魏政权最后一位皇帝。公元 265 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为丞相、晋王,不久后他废掉了曹奂,自立为帝,国号为晋。

尽管曹魏政权在最后的时光里充斥着内部的斗争,但曹魏的国力终究是更为雄厚。正如前文所述,蜀汉政权到了姜维掌兵之时,内部矛盾相当激烈。公元 263 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率军进攻蜀汉,姜维退守到了剑阁。剑阁易守难攻,钟会对此无计可施,邓艾却出其不意地偷渡阴平,通过一条极其危险的路绕过了姜维驻守的剑阁。姜维因守卫剑阁抵御钟会而无力兼顾,于是邓艾一路进军,攻破江油、绵竹,斩杀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迫近成都,最终刘禅选择向邓艾投降,蜀汉政权就此结束。

3 江东孙氏的结局

另一方面,孙吴政权的情况多少有点不同。孙权与曹操、刘备不一样,他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而掌管江东的。刘备在公元 221 年称帝时已经 60 岁,而曹操在世时并未称帝,到了公元 220 年去世时也 65岁了,而此时孙权还未满 40 岁。孙权较二人年轻许多,这意味着他真正独掌大权的时间要比曹操和刘备长得多。辛弃疾称赞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在其兄长孙策遭遇刺杀死去后继任,当时年仅 19 岁,就成功地稳定了江东的形势,巩固了由父兄所开拓的基业。孙权在位期间,孙吴政权比较稳定,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孙权在称帝之后立长子孙登为太子,然而孙登在公元 241 年去世,年仅 33 岁,随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孙和的弟弟孙霸被封为鲁王,但孙霸与孙和关系不好,双方陷入党争之中,斗得两败俱伤。到了公元 250 年,孙权废掉太子孙和,处死鲁王孙霸,又再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但孙吴政权的激烈内斗并没有在孙权死后结束。公元 252 年,幼子孙亮继位为帝,由孙权指定的诸葛恪辅政,次年,诸葛恪在出兵进攻曹魏兵败后回国。孙峻构陷诸葛恪有谋反之心,密谋杀害了诸葛恪,代掌朝政。孙峻掌权后残杀宗亲,他在两年后死去,他的弟弟孙綝(chēn)继续掌权。孙綝在公元 258 年废黜了孙亮,另立孙亮的哥哥孙休为皇帝,但孙休并不甘心任由孙綝掌握,他联合张布、丁奉,设计诛杀了孙綝,亲自掌管朝政。然而孙氏一族大多不像孙权那般长寿,公元 264 年,孙休病死,年仅 30 岁。此时蜀汉已然亡国,而孙吴政权也迎来了他们的亡国之君。由于国难当头,需要一位年长的君主,因此当年被废的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成了皇帝,然而孙皓却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好酒色而且生性暴虐,导致人人自危。公元 280 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大军伐吴,孙皓选择了投降,孙吴政权灭亡。至此,司马炎完成了统一,这就是三分归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