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惠江水向南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阿婆口中的珠街解放(下)

四、妇女能顶半边天

“解放了,猪街也改名了,叫珠街,意思是要像珍珠一样发亮。我们彝家女人,也真正开始发光了。”阿婆坐在火塘边,眼神里充满了自豪,脸上的皱纹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柔和。

“妇女会成立之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只能在家里操持家务,围着锅台和孩子打转。现在,我们不仅要反对家庭暴力,还要搞生产,为家庭和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阿婆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

“张同志是个了不起的人,她从城里来,带着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她教我们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前我们只知道种苦荞、包谷,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尝试种水稻、种棉花。刚开始,好多男人都笑话我们,说‘女人家懂什么种地’,他们觉得我们女人就应该待在家里,干些针线活。可我们偏要做出个样子来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女人并不比男人差。”阿婆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

“我们成立了妇女互助组,每天天不亮就下地,趁着清晨的露水还没干,就开始除草、施肥、浇水。我们不怕辛苦,不怕劳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姐妹们都很团结,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到了秋收的时候,我们妇女互助组种的水稻亩产比男人种的还高!当看到那沉甸甸的稻穗,我们都激动得哭了。那些男人再也不敢笑话我们了,还反过来跟我们请教经验呢。”阿婆脸上带着笑意,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丰收的季节。

乌蛮滋佳的阿妈插了一句:“妈,你那时候还是妇女互助组的组长呢!”

“是啊,当上组长,责任就更重了。我不仅要自己干好,还要带着姐妹们一起干。我要安排好每天的工作,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顺利完成。我们还搞起了副业,纺线织布,编竹器,把这些手工艺品拿到街上去卖,换了钱就给组里买农具,给孩子们买书本。看着孩子们拿着新书本,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阿婆轻轻地抚摸着身边的孙女,眼中充满了慈爱。

“最让我高兴的是,我还学会了认字。”阿婆的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得意,“张同志办了夜校,晚上收了工,我们就点着油灯去上课。我那时候都快三十岁了,记性不好,学起来难啊。那些笔画在我眼里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怎么也记不住。可我不服输,别人学一遍,我就学两遍、三遍。晚上回到家,就在火塘边用树枝在地上画,阿爸还笑我‘老来俏’,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什么字。可我不管,我就是要学,我想看看毛主席的画像上写了什么,我想看懂政府发的文件,我想给不识字的姐妹读报纸。”

“后来,我终于学会了认字。当我第一次看懂毛主席的画像上的字,第一次看懂政府发的文件,第一次给姐妹们读报纸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眼睛突然亮了,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大,有很多新鲜的事物等着我们去了解。我也明白了,我们彝家女人只要努力,也能和男人一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阿婆端起旁边的粗瓷碗,喝了一口苦荞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

“还有婚姻大事,也不一样了。解放了,实行婚姻法了,不准包办婚姻了,男女自由恋爱。我家阿爸,就是我自己看上的。那时候,寨子里举行火把节,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他是个老实的猎手,会打猎,也会种地,对我好,尊重我。我们在火把节上认识,他看我在妇女会里能说会道,觉得我是个能干的女人,我看他实在、疼人,就这么在一起了。”阿婆想起年轻时的往事,脸上泛起了红晕。

“这在解放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以前女人的婚事,全由父母做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管对方是好是坏,都只能认命。现在好了,我们女人也有了选择权,能嫁给自己喜欢的人,能过上自己想过的日子。”阿婆感慨地说。

五、火塘映初心

“阿婆,那后来呢?”乌蛮滋佳听得入了迷,忍不住追问。

“后来啊,”阿婆的声音又变得悠长起来,“后来珠街越来越好了。土地改革,我们分了田,分了地,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粮仓。看着那满满的粮仓,心里别提有多踏实了。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了,大家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虽然日子也有苦的时候,但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好日子在奋斗,心里是甜的。”

“阿婆我啊,这辈子,从苦荞坪的野草,到能在火塘边跟你们讲古经的老太婆,亲眼看着珠街从穷山沟变成了金窝窝,亲眼看着彝家女人从被欺压到能顶半边天,这心里啊,比火塘里的火还暖。”阿婆看着火塘里跳动的火焰,陷入了沉思。

这时,土坯房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乌蛮滋佳的阿公背着一捆草料回来了,身上带着夜露和青草的气息。

“你们阿婆几个还在火塘边瞎吹呢?”阿公笑着走过来,把草料放下,伸手烤了烤火,“阿婆又在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了?”

“是啊,跟他们说说咱们彝家人是怎么熬过来的,怎么翻的身。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得不容易。”阿婆抬头看着阿公,眼里满是温柔。

阿公点点头,在阿婆身边坐下:“说得对。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哪有咱们今天的日子。我们要感恩,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乌蛮滋佳看着火塘边的阿婆和阿公段勇,看着他们脸上被岁月刻下的痕迹,也看着火塘里跳动的、温暖的红。她好像明白了什么,心里有什么东西在悄悄发芽。她知道,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精神的责任,要让珠街的明天更加美好。

夜深了,山风穿过土坯房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却吹不散火塘边的温暖。阿婆还在说着,说着那些关于苦难、关于抗争、关于希望的往事,这些故事,就像火塘里的火星,落在了乌蛮滋佳和她三姐的心里,总有一天,会开出灿烂的花。

阿婆拿起烤得金黄的苞谷,掰下一半递给孙子,另一半递给孙女。温热的苞谷握在手里,散发出香甜的气息。

“吃吧,孩子。”阿婆的声音带着倦意,却依然温柔,“吃完了,好好睡觉,明天天亮了,又是新的一天。咱们彝家人,就是要像这火塘里的火一样,永远旺旺的,永远向着光明。”

乌蛮滋佳咬了一口苞谷,又香又甜,一直甜到了心里。她看着阿婆布满皱纹却依然明亮的眼睛,用力地点了点头。火塘的红,映在她的眼里,也映在了珠街大山寂静而充满希望的夜色里。那些关于解放、关于翻身、关于妇女做主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珍珠,被岁月串起,挂在了珠街乡的记忆深处,也将在乌蛮滋佳他们这一代人的心里,继续闪光,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