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03 17:48:22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导论 帝国幻象:二百年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
一 所谓“国家形象”概念
二 俄罗斯帝国196年
三 “红色帝国”69年
四 关于本书书名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告别帝俄:乔治·凯南视野中俄罗斯“帝国形象”的变迁
一 横穿西伯利亚
二 俄国:“想象的双胞胎”
三 俄国:“野蛮的大监狱”
四 俄国:“邪恶的怪胎”
五 告别帝俄:万花筒般的俄国形象
第二章 迎接苏俄: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
一 彼此想象的中国与俄国
二 “东方情调”与“黄祸论”
三 西伯利亚铁路与“山东蛮子”
四 十月革命与华工大同
五 “我们的黄种兄弟”
第三章 黑白或灰:克伦斯基与俄国革命的另类标本
一 从边城才俊到“革命之子”
二 辉煌散尽后的“革命之敌”
三 共济会的“总书记”
四 回归知识分子
五 无处安放的孤寂灵魂
第四章 红都召唤: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们的“苏联”
一 快快去“红色麦加”
二 访苏者的不同视野
三 苏联光彩的背面
四 罗兰与纪德之分歧
第五章 黑旗飘扬:克鲁泡特金之死的中国印象
一 巨人之死
二 克鲁泡特金幽灵在中国
三 1921年:中国政治抉择的分水岭
四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绝唱
第六章 “红色恐怖”:“季诺维也夫信”事件及其苏俄形象
一 学术史述
二 “季诺维也夫信”事件始末
三 伪造和传播
四 “红色恐怖”在欧洲
第七章 虚实苏联:美国记者杜兰迪视野中的苏联形象
一 苏俄不受欢迎的记者
二 “斯大林的辩护士”
三 谁统治红色俄国?
四 蒸蒸日上的“红色经济”
五 “俄国有饥饿,但没有饥荒”
六 世纪评说杜兰迪
七 美国人“制造”杜兰迪?
第八章 “回首俄国”:索尔兹伯里眼中“苏联人民的命运”
一 关注红色中国和红色俄国
二 “苏联人民的命运”
三 走进普通苏联人的生活
四 谁代表苏联人民?
五 索尔兹伯里:记者还是作家?
第九章 正义之剑:苏联空军援华及其与国统区的互识
一 揭开尘封往事
二 “中国上空的俄国鹰”
三 中苏形象互识
四 国统区的苏联人
五 再造苏联形象
第十章 “政治解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反响
一 并非秘密的“秘密报告”
二 CIA追踪“秘密报告”
三 中国共产党的反应
四 波兰的“波兹南事件”
五 匈牙利事件与难民潮
六 巨变+剧变:自“秘密报告”始
第十一章 认识苏联:越南战争中的苏联军事专家与苏联形象
一 战争初期苏联的谨慎介入
二 密林深丛中的苏联军事专家
三 苏联军人的功勋
四 “热水澡”与“黑石子”
五 塑造“苏联形象”
六 苏联老兵的心声
第十二章 看电影者:中苏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中苏关系变迁
一 苏联舞台与银幕上的“中国形象”
二 “欢迎苏联电影”
三 《德尔苏·乌扎拉》与《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四 中国对《德尔苏·乌扎拉》的批判
五 电影背后的国际政治
六 中国电影中“苏联形象”的变迁
七 《德尔苏·乌扎拉》的历史回声
第十三章 “老莫”餐厅:从政治符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与“苏联形象”在中国的变迁
一 政治符号:友谊与冲突
二 文化符号:饮食年代
三 影视文学中的“老莫”记忆
四 说不尽的“老莫”
代结语 时间,前进!前进,达瓦里希!
一 “帝国学”与欧亚主义的诱惑
二 自我与他者:当代俄罗斯国家形象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