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室庐(5)
藏书的楼阁,是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最早的藏书建筑建于宫廷,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书的推广,民间也建造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是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为面宽六间的两层楼房,楼上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楼下为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筑南北开窗,空气流通。书橱两面设门,既可前后取书,又可透风防霉。北京故宫文渊阁是专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的藏书楼,其房屋制度、书架款式都仿效天一阁。
可以登高望远的观景建筑,也用楼阁为名,如黄鹤楼、滕王阁等。王勃的《滕王阁序》,描述这一经典景观建筑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而登临楼阁,极目远眺的情景,是“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旖旎秀丽的楼阁,正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无论是“楼阁玲珑五云起”,还是“荫花楼阁谩斜晖”,抑或“楼阁朦胧细雨中”,在风景清嘉之处,点缀一座楼阁,如同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
台
筑台忌六角,随地大小为之。若筑于土冈之上,四周用粗木,作朱阑亦雅。
【译文】
建造台,忌建成六角形式,要根据地面大小来决定建筑。如果建在土岗上,四周用粗木做成朱红色的栏杆,也很雅致。
【延伸阅读】
明清家具中,六角台式的木桌很常见,当时大约是六角式器物太多,令人有泛滥之感,故而文震亨认为筑台忌用六角形。
《园冶》中说:“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作为园林建筑,台可以是用石头砌成高而平坦的,也可以是用木材架起来的,或者在楼阁前建也可以。
【名家杂论】
台是古建筑中很常见的类型,且一般为宫殿建筑,如周文王的灵台。曹操的铜雀台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座台。据说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有谋士进言,说得铜雀是吉祥之兆。曹操大喜,于是决定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自己平定四海的功德。
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为金凤台、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铜雀台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又命武将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兴。一时间,曹氏父子与文武百官觥筹交错,对酒高歌,大殿上鼓乐喧天,歌舞拂地,盛况空前。
据说曹操有一个心愿,把江东的两位绝色美女——大乔、小乔抢夺来,安置在铜雀台。《三国演义》中写,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用激将法,说周瑜只要献出夫人小乔,就可保全自身。周瑜被激怒,由此联刘抗曹。孙刘联军巧妙地利用风力,烧了曹营战船,打退曹军,从而避免了江东二乔被曹操掳走的悲剧。杜牧的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的便是这个故事。
海论〔1〕
忌用“承尘”〔2〕,俗所称天花板是也,此仅可用之廨宇〔3〕中。地屏〔4〕则间可用之。暖室不可加簟〔5〕。或用氍毺〔6〕为地衣亦可,然总不如细砖之雅。南方卑湿,空铺最宜,略多费耳。室忌五柱,忌有两厢。前后堂相承,忌工字体,亦以近官廨也,退居则间可用。忌傍无避弄〔7〕。庭较屋东偏稍广,则西日不逼。忌长而狭,忌矮而宽。亭忌上锐下狭,忌小六角,忌用葫芦,忌以茆盖〔8〕,忌如钟鼓及城楼式。楼梯须从后影壁上,忌置两旁,砖者作数曲更雅。临水亭榭,可用蓝绢为幔,以蔽日色;紫绢为帐,以蔽风雪,外此俱不可用,尤忌用布,以类酒舩〔9〕及市药设帐〔10〕也。小室忌中隔,若有北窗者,则分为二室,忌纸糊,忌作雪洞〔11〕,此与混堂〔12〕无异,而俗子绝好之,俱不可解。忌为卍字窗旁填板。忌墙角画各色花鸟,古人最重题壁,今即使顾陆点染〔13〕,钟王濡笔〔14〕,俱不如素壁为佳。忌长廊一式,或更互其制,庶不入俗。忌竹木屏及竹篱之属,忌黄白铜为屈戍〔15〕。庭际不可铺细方砖,为承露台则可。忌两楹而中置一梁,上设叉手笆〔16〕。此皆元制而不甚雅。忌用板隔,隔必以砖。忌梁椽画罗纹及金方胜,如古屋岁久,木色已旧,未免绘饰,必须高手为之。凡入门处,必小委曲,忌太直。斋必三楹,傍更作一室,可置卧榻。面北小庭,不可太广,以北风甚厉也。忌中楹设栏楯,如今拔步床式〔17〕。忌穴壁为橱,忌以瓦为墙,有作金钱梅花式者,此俱当付之一击。又鸱吻好望〔18〕,其名最古,今所用者,不知何物。须如古式为之,不则亦仿画中室宇之制。檐瓦不可用粉刷,得巨栟榈〔19〕擘为承溜,最雅,否则用竹,不可用木及锡。忌有卷棚,此官府设以听两造〔20〕者,于人家不知何用。忌用梅花〔21〕。堂帘惟温州湘竹者佳,忌中有花如绣补〔22〕,忌有字如寿山、福海之类。总之,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至于萧疏雅洁,又本性生,非强作解事者所得轻议矣。
【注释】
〔1〕海论:总论。
〔2〕承尘:唐代以前的建筑,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3〕廨宇:指官舍建筑。
〔4〕地屏:指地屏风,屏风的一种,又分为座屏和落地屏。地屏形体大,多设在厅堂,一般不会移动。
〔5〕簟:指竹席或苇席。
〔6〕氍毺:用毛织成的地毯。
〔7〕避弄:指宅内正屋旁侧的通行小巷,为女眷仆婢行走之道,以避男宾和主人。
〔8〕茆盖:用茅草来覆盖。“茆”通“茅”,指茅草。
〔9〕酒舩:酒船,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
〔10〕市药设帐:卖药的设馆授徒,泛指江湖营生。
〔11〕雪洞:假山中的石洞。明代擅长叠石的工匠,能在假山中堆出可供人通行的洞窟,雅称“雪洞”。此处形容室内装饰太素,枯燥无味,如同假山石洞一样。
〔12〕混堂:澡堂。
〔13〕顾陆点染:请顾恺之和陆探微来画画。顾陆二人是师徒,皆是丹青名家,擅画肖像画。点染,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
〔14〕钟王濡笔:请钟繇和王羲之来题字。濡笔,蘸笔书写。
〔15〕屈戍:即屈戌,门窗、屏风、橱柜上的环扣。
〔16〕叉手笆:横梁与脊梁之间的斜撑。
〔17〕拔步床式:八步床的式样。八步床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大型床,下有地坪,带门栏杆,结构复杂,如同一间小木屋。
〔18〕鸱吻好望:指建筑屋脊上装饰的兽形雕饰。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性好望,口润嗓粗而好吞,因此被用来作为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之意。
〔19〕栟榈:棕榈。
〔20〕两造:指原告和被告。
〔21〕:窗户。
〔22〕秀补:补子,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代品官服饰制度的重要特征。
【译文】
建造室庐忌用“承尘”,就是俗称的天花板,“承尘”只能用在官署之中。地屏风则间或可以用。有取暖设备的房间不能加竹席。有的人用毛编的毯子为地上的铺设也可以,然而总不如用细砖铺地雅致。南方低湿,地面采用架空的铺法最适宜,略微多些花费罢了。室内忌用五根柱子,忌设有两个厢房。前堂后堂忌用工字体相互承接,因为这种结构类似官衙的建筑,休息室偶尔可以用这种结构。忌正房旁没有设供女眷通行的小巷。庭院比房屋往东偏稍宽一些,这样西晒就不会太厉害。庭院忌长而窄,矮而宽。亭子忌上尖下窄,忌小六角形,忌用葫芦,忌以茅草覆盖,忌建得如钟鼓及城楼的样式。楼梯要从后庭影壁后面上去,忌建在两旁,砖砌成几种弯曲的图案更雅致。临水的亭榭,可以用蓝色的绢布为帷幔,遮蔽日光;用紫色的绢为帐子,遮蔽风雪。此外,都不可以用,尤其忌讳用布,那就如同游船和江湖药铺的招幡。小房间忌从中间隔开,如果北边有窗户的,可分为两间。忌用纸糊墙,忌布置得如雪洞一般枯燥,这与澡堂没有区别,而普通俗众特别喜欢这样做,不可理解。忌在卍字窗旁做填板,忌在墙角画各种花鸟图案。古人最看重在墙上题诗作画,如今,即使顾恺之、陆探微这样的丹青大师来落笔,钟繇、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家来题词,都不如用素白的墙壁佳。忌长廊建成同一样式,应该变换样式,才不落俗套。忌用竹木屏风及竹篱之类,忌用黄铜、白铜为门窗家具上的环扣。庭院边际不能铺设细方砖,屋顶露台则可以。忌在两根楹柱中的横梁与脊梁之间,镶嵌斜向的支撑木柱,这种都是过去的做法,不太雅致。忌用木板隔墙,隔墙一定要用砖,忌在梁椽上绘罗纹及金方胜的图案。如果是年岁已久的老屋,木头的颜色旧了,不得不做绘画装饰,必须请高手来画。但凡进门的地方,一定要稍有曲折,忌太过直冲。厅内要设三根楹柱,旁边还要建一间房舍,可以放置卧榻。朝北的小庭院,不能太宽大,因为北风猛烈。忌中柱设栏杆,如同今天的八步床式样。忌在墙上凿壁作为橱柜,忌用瓦来隔墙,有人用瓦做成铜钱、梅花图案,这些做法都该去除。还有屋脊两端的“鸱吻好望”,历史久远,今天所制作的,不知道是什么物事,应该按照古代的式样来做,不然也应仿照古画中的房屋样式制作。屋檐下的瓦,不能用白灰粉刷,用巨大的棕榈叶掰开作为承接雨水的檐溜,最为雅致,不然则用竹筒,不能用木和锡接水。屋前忌有卷棚,这是官府建造用来听原告、被告陈述的设施,在普通人家不知做什么用。忌做梅花式的窗户。堂上的帘子,数温州产的湘妃竹帘最好,忌帘中有花鸟图案,如官服上的补子,忌帘上有“寿山”“福海”之类的字。总之,应该根据物品的类别制作不同的式样。宁愿古拙,不追求时髦;宁愿朴素,不要工巧;宁愿简朴,不要媚俗。至于清丽雅洁这种境界,是本性所生,不是强为求解的人所能随便说清的。
【延伸阅读】
题壁文化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唐宋时期,由于是诗歌的创作高峰期,题壁诗骤然大增,形成一种文化潮流。所谓“壁间俱是断肠诗”,言题壁创作之繁盛。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便是题壁诗。
但在明代,题壁文化受到了江南名士的排斥。文震亨说:“今即使顾陆点染,钟王濡笔,俱不如素壁为佳。”文家为丹青世家,尚且有如此言论,可知当时的风气,但凡有品位的人家,决计不会在墙壁上涂鸦,书画必是在纸上渲染,墙壁则以素白粉壁为最好。这是一种崇尚朴拙、清雅、含蓄的审美导向。
【名家杂论】
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掀起了文化复古思潮,江南一带更是好古之风盛行。文震亨说“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可谓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好古的风气,体现在思想界,是对汉唐盛世的追慕;体现在学术界,是汉学的复兴、诗文复古和考据学的兴起;体现在艺术上,则是以古为美的审美心理趋向。
明代是一个极注重传统的时代,与汉代颇为相似。汉代的知识分子注重传统,大力整理经典,是因为秦朝的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传统的断裂。明代的复古,则是因为元朝统治所形成的传统中断。元朝毕竟是异族统治,令知识分子阶层备感精神压抑,在文化上有一种“以夷变夏”的羞辱感。因此,朱元璋一推翻元朝,马上下令,“悉命复衣冠如唐制”,禁止胡语、胡服、胡姓。
整个明代,士大夫阶级都有一种怀古情结,一种汉唐之思,复兴汉唐盛世的梦想极为强烈,一旦经济条件许可,复古之风便勃然而发。文震亨说大门前的春帖,必须要寻觅唐联中的佳句,要从唐诗里面找出好的句子来,贴在大门口,才有意境。这是明代文人发自内心的对汉唐盛世的向往。
但文人往往动口不动手,空喊口号,却无实际践行之力。文震亨的妙处在于,他是一个始终立足于生活实际的人,而非高谈阔论者。他讲的道理,总是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讲,比如建筑要怎样布局,窗户怎么开,房间里要怎么布置,都有细致的安排。他能把当时先进的美学思潮落实到实际的技术操作层面,可谓非常难得。这表明他不仅对于江南的园林建筑艺术有着深入的思考,有很深的心得体会,而且有过长期与工匠磨合的经验,实际参与过许多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才会讲得如此娴熟、老练,而又细节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