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论语(4)

(三)“不迁怒,不贰过”。这两条一共只有六个字,但是想要做到实非易事。遇到令人愤慨之事,不迁怒他人,而严于责己,这正好符合孔子关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一般人犯错之后一犯再犯实在很常见。颜回“不贰过”的品德,后儒也对此赞扬不已——《易·系辞下》就说他“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很容易看出,颜回“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这些种种精神,实际上就正好是孔子“乐以忘忧”、“敏而好学”精神的翻版。因此,宋代的思想家提出了,要将“孔颜乐处”作为道德修养的崇高典型。即使在今天,人类物质生活已经大为丰富,要想寻求出塑造崇高精神生活的典型,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述而

(一)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

(二)子曰:“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4],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5]。”

(八)子曰:“不愤不启[6],不悱不发[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8],则不复也。”

(九)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十)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十一)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9],惟我与尔有是夫[10]!”子路曰:“子行三军[11],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12],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十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1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十三)子之所慎:齐[14],战,疾。

(十四)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六)子曰:“饭疏食[15],饮水,曲肱而枕之[16],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十八)子所雅言[17],《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十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18],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二十)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二十一)子不语:怪,力,乱,神。

(二十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十四)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19]?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十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二十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20],难乎有恒矣。”

(二十七)子钓而不纲[21],弋不射宿[22]。

(二十八)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23]。”

(二十九)互乡难与言[24],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25]!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三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三十一)陈司败问[26]:“昭公知礼乎[27]?”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28],曰:“吾闻君子不党[29],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30],为同姓[31],谓之吴孟子[32]。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三十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33],而后和之。

(三十三)子曰:“文,莫吾犹人也[34]。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三十四)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35],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三十六)子曰:“奢则不孙[36],俭则固[37]。与其不孙也,宁固。”

(三十七)子曰:“君子坦荡荡[38],小人长戚戚[39]。”

(三十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释]

[1]述:传述。作:创作。[2]老彭:商之贤大夫。

[3]识(zhì):记住。[4]徙(xǐ):迁移,赶往。[5]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6]愤:心求通而未得。启:开启。[7]悱(fěi):口欲言而未能。[8]隅(yú):角。

[9]舍:不用。[10]尔:指颜渊。[11]行:率领。三军:古军制,大国三军。[12]暴虎:徒手搏虎。冯(píng)河:徒足涉河。[13]执鞭:贱职。[14]齐:同“斋”,戒斋。[15]饭:吃。疏食:粗粮。[16]肱(gōng):胳膊。

[17]雅言:西周人语,为当时各诸侯国通行语言。[18]叶(shè)公:楚大夫沈诸梁。[19]二三子:指诸弟子。

[20]约:穷困。泰:安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21]纲:以大绳系网,绝流而渔。[22]弋:以生丝系矢而射。宿:宿鸟。[23]次:次一等。[24]互乡:地名,其风俗难以与外界交往。[25]唯何甚:意为如此有何过分。[26]司败:陈国官名,即司寇。[27]昭公:鲁国君,名稠,“昭”为谥号。[28]巫马期:孔子弟子,姓巫马,名施,字子期。[29]党:偏私。[30]取:同“娶”。[31]同姓:鲁吴都是姬姓。[32]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按周礼应称为吴姬,昭公讳之,称为吴孟子。[33]反:重复。[34]莫:大约。[35]抑:然而,不过。为之不厌:努力不懈。

[36]孙:同“逊”。[37]固:固陋,寒怆。[38]荡荡:宽广。[39]戚戚:迫促忧愁。

[鉴赏]

在本篇,有两个重点:孔子的自我评价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关于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固然在别的篇章中也时有所见,但是都不如本篇这么集中地记载。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部分,基本上可看作是对第二篇有关部分的进一步展开。

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时褒时贬,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精神的。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全然罔顾孔子曾多次作过的自我评价,因此而造成了偏颇的评论,就毫不为奇了。

在本篇之中,孔子对自己评价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第二十章)还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仅仅是依靠“多闻”、“多见”,“择善而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只能算是“知之次也”

(第二十八章)。

第二类:强调其“好学”精神。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第二章)前篇还记载了孔子曾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第三类:自述其道德志向。在第十九章记载了,叶公向子路打听其老师的为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相答是好。孔子说,你何不如此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还说吃着粗粮,喝着白开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而且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十六章)。

第四类:自评其学术旨趣。孔子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第一章)奉为他一生的治学准则。他对古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素养,还因此而达到了“信”而不疑的地步。但是,他并不只是进行阐述,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伟大创造——他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整个思想体系。他所总结的教育思想,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并且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泰伯

(一)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2],民无得而称焉[3]。”

(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4],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5]。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6],则民不偷[7]。”

(四)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8]。曾子言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9];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10]。笾豆之事[11],则有司存[12]。”

(五)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3]。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14]。”

(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5],可以寄百里之命[16],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7],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八)子曰:“兴于《诗》[18],立于礼,成于乐。”

(十)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十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9],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十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20],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十五)子曰:“师挚之始[21],《关雎》之乱[22],洋洋乎盈耳哉。”

(十六)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23],倥而不信[24],吾不知之矣。

(十七)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十八)子曰:“巍巍乎[25],舜、禹之有天下也[26],而不与焉[27]。”

(十九)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8]。荡荡乎[29],民无能名焉[30]。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31],其有文章[32]。”

(二十一)子曰:“禹,吾无间然矣[33]!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34],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35],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36]。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1]泰伯:亦作“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周文王之伯父。[2]三让:史传不详。据传说,古公看重幼子季历之子姬昌,欲传季历,后再传给昌(周文王)。泰伯知其父意,故让。[3]得:通“德”。无得:指无实迹记载。[4]葸(xǐ):害怕。[5]绞:尖刻、刺人。[6]遗:遗弃。[7]偷:薄。不偷:厚道。[8]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9]暴慢:粗暴怠慢。[10]鄙倍:粗鄙背理。

[11]笾豆:古代祭祀礼器,笾为竹制的,豆为木制的。[12]有司:专司其事的小吏。[13]犯:非礼相加。校:计较。

[14]吾友:历来注家认为“吾友”指颜回。[15]六尺: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合今1.38米)指十五岁以下的人。托孤:受前君命辅佐幼主。[16]百里:指大国。

[17]弘毅:弘大强毅。[18]兴:起。[19]周公:西周初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20]见:同“现”。

[21]师挚:春秋时鲁国乐师,名挚。始:指开始演奏。[22]乱:乐之终,用合奏。[23]侗:幼稚无知。愿:老实。[24]倥(kōng)倥:愚蠢。[25]巍巍:高大的样子。[26]舜、禹:远古国君,传说他们都由禅让而即帝位。[27]不与:不相关,意不以君位为乐。[28]则:效法。[29]荡荡:空旷的样子。[30]名:用语言来称说。[31]焕:光明的样子。[32]文章:礼仪制度。[33]无间:无可非议。

[34]菲:菲薄。[35]黻(fú):祭服。冕(miǎn):大夫以上的帽子都通称冕,这里指祭祀时用的礼巾冒。[36]沟洫:田间水渠,这里指农田水利。

[鉴赏]

传统是不能被抛弃的,因此,文化创造,也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因革或是有所损益。孔子对中华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就是在对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传承过程中作出的。

明白了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吸收对于改革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能评价本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礼治与德治之间的关系了。以礼治国并不是由孔子所创造的,但是孔子对西周的礼仪制度十分欣赏。后来到了西周末年,礼治却遭到了破坏,“礼”成为了徒具形式的外在饰具。孔子大力倡导德治,将“仁”作为新鲜血液灌输到“礼”之中,于是礼仪开始重新发挥作用。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之中,“德治”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礼治”的主张却是倒退的,这种说法并没有发现这二者之间的统一之处。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礼崩乐坏,道德衰败的环境之中。而这对于推行以德治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孔子就将他洞察社会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处世哲学教导学生:首先,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第十三章)。其次,要把握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孔子看来,“邦有道”的时候,还是那样贫困与没有出息,同“邦无道”的时候却“富且贵”同样堪称可耻。孔子以完善天下为己任,竭力弘扬仁道,极为推崇德治,这种精神也为其弟子所继承、发扬光大。

本篇还辑录了许多曾子的言行。这其中重要的是曾子认为士应以弘扬仁道为己任,“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