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思想政治工作稳步发展(1949年10月-1957年10月)(4)
第四,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建设和批判。首先,旧有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和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开展抗美援朝和各项改革运动的同时,还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开展了对旧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造和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大量工作。另外,在全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除文盲工作。在科学方面,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建立分院,拥有120多个研究所,成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中心。1950年8月召开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文化建设方面,1949年7月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建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以反映时代变化、思想观念变化为特色的作品涌现,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其次,进行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为了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为新中国服务,人民政府对知识分子采取了“包下来”的方针和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从1951年9月开始,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这个学习运动是由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首先发起的,他希望通过北大教职员工的学习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北大的行动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9月29日周恩来向京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著名报告,这个报告使参加学习的教师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此后,这一运动从教育界扩展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成为全国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一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立场、世界观的初步转变,获得了前进的方向和力量。但思想批判中是非界限不清、要求上的过高过急、方法上的简单粗暴伤害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感情。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还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场把一部电影进行的学术讨论提到进行反动宣传的政治高度来批判,此举开了用政治批判解决学术争端的恶劣先例。其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成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党和政府这方面工作很有成效。这充分显示了人民民主国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方面的巨大政治优势,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决心和信念。其四,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一是在1954年秋毛泽东亲自发动的由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展开的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这次批判,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红楼梦》和“五四”以来的《红楼梦》研究,对于学习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积极作用。但批判中混淆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用简单片面的批判运动解决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其消极影响和缺点十分明显。特别是对胡适的一生缺乏具体分析,缺乏科学评价;对胡适的思想也缺乏客观、全面、历史的分析。这种全盘否定的思想方法本身就是非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二是在1955年由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而演变为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胡风是长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的进步文艺理论家、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955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报告》,这样文艺界围绕胡风文艺思想的争论变成了对胡风的政治批判。但初期对胡风的批判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从5月13日到6月10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三批《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使胡风问题的性质变成了敌我矛盾,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就变成了“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1955年5月,胡风被逮捕。“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先后有92人被逮捕,100多人被隔离审查或停职反省,2100多人受牵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大冤案。1980年9月,中共中央对此案予以平反。
第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政治、经济领域基本确立,全国人民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一是国际局势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趋势,为中国国内即将到来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已渡过战后经济的恢复阶段,开始走上振兴之路,对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三是以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和苏共政策新走向为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党的政策走向发生深刻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共产党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初步探索。首先,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针作了有益探索。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主要阐述了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方面关系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涉及经济发展战略的有“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强调了要适当调整和平衡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避免重犯苏联、东欧国家轻视农业和轻工业,忽视改善人民生活的错误,开辟一条和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涉及经济管理体制的有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国家、,地方的关系”等,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正确处理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改善企业和合作社内部的管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党领导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从指导思想上为召开党的八大作了准备。其次,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地制定了党领导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56年9月15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全会选举毛泽东任中共中央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任副主席,邓小平任总书记,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为八届中央委员会的领导核心。八大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决策,制定了党领导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是正确地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二是在总结“一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重申了要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三是积极探索了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特别是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四是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任务;五是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富于创造精神的方针和设想,对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
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迎接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党风建设,并在党的八大上形成了关于执政党党风建设的基本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对革命胜利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作了科学分析,由于党的社会地位、中心任务、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内极容易产生牟取私利、升官发财等使党的性质蜕变的严重危险;极容易产生不学无术、盲目蛮干使党不能肩负起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的严重危险;极容易产生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使党的为人民服务品质堕落到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方面的严重危险;极容易产生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使党的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走上犯罪道路的严重危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形成了关于党风建设的基本思想,提出了重要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了克服和纠正党内存在的不良思想倾向,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建设,1950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党的指示》和《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6月6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把加强党的建设列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八项重要工作之一,1951年下半年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进行一次整党运动。这一阶段,我党在整风运动中还在全国开展了“五反”处决了刘青“三反”运动,山、张子善两个大贪污腐败分子,粉碎了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经过整风整党,使广大党员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加强了党在国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生机。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执政党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执政党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执政党要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反对宗派主义。八大的召开,更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建设。
第二,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同阶段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首先,围绕抗美援朝运动开展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195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的社论,在国内人民群众中开展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教育活动。教育党和人民认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抗美援朝体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一致性,教育军民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外强中干的面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全国人民焕发出支持抗美援朝的巨大热情。在青年中掀起了积极参军的热潮,全国掀起了捐献热潮和慰问活动,全国人民还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另外,在志愿军中开展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如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的感人事迹,优秀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感染了几代人。其次,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了阶级教育。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教育。一方面,大力宣传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宣传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宣传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讲清贫苦农民要彻底翻身得解放,就必须从根本上铲除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忆压迫苦、算剥削账,提高阶级觉悟,增强土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教育,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内地残留着一批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分子,他们不甘心失败,进行各种破坏活动。1950年7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整个运动中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保证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顺利进行。再次,围绕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52年底,我国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了促进学习总路线的活动进一步深入,中宣部编写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课本。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明确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步骤,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分别对农民、个体劳动者和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