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互联网+时代行业转型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9.有更多边缘值得突破,把脑洞开大一点

先从2015年因为李克强总理而爆红的3W咖啡说起。

专注“互联网圈子”的3W咖啡,其实也经历了多年来定位的跌跌撞撞,作为一个餐饮企业,离互联网圈子极近的它,却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时间是2014年。

按照3W咖啡管理层当时的说法,其在2014年开始尝试通过微信外卖来扩大自己的经营圈,围绕附近IT公司及白领的早餐和午茶需求,或者产品会议等会务需求。

不可忽略3W咖啡本身的属性,即社交型餐饮,而且只是在特定圈子中产生。在北上广这样互联网企业高度密集的城市,或许其以偶遇IT大佬、聆听最新互联网分享为主题的社交营销尚可运作,但其不仅难以复制到其他城市,即使在北上广也依然小众,而且难以给并不社交化的传统餐饮业以参考,这一点,雕爷牛腩靠明星经济爆红,然后落寞就已经证明了。而网上订外卖,对于那些“三公”消费紧缩而面临干涸的中高端餐饮,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但有一点倒是给予传统餐饮业一个启示,即定位。满足互联网主流人群特别是移动端那头的“80后”、“90后”人群的特定需求(如工作层面的社交需求)。这其实恰恰是希望在O2O时代有所突破的餐饮企业必须要遵循的定位所在。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如何团购和O2O,餐饮企业依然要在产品上保证“绝味”,同时根据O2O受众群的特点来设计新的“套餐”。这一点无疑很正确,但O2O的突破关键并不仅仅如此,而且容易造成餐饮企业的自乱阵脚,新顾客尚未吸引到位,而老顾客则被过于潮流的变化所赶走。而且,要给自己的产品升级换代,又谈何容易。

在现有餐饮品种、品质上保持“微创新”,而在服务上下功夫,则是最为合适的团购路径,对于餐饮企业如此,对于团购平台更加如此。

有一个关于服务的老段子如是说,“一般,开在医院里的餐饮店会比在社区好,但有一家餐馆开在社区且生意很好,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是店长能够记住100个消费者的名字。”

很显然,靠回头客生意的餐饮行业,从诞生伊始,其实都是粉丝经济,只是过去是线下粉丝,而现在可以拓展到网络上。而所谓移动支付、优惠打折、网上订座等,本身只是一种便捷的工具化的存在,而如何升级“80后”“90后”顾客的消费体验则将真正成为考验传统餐饮的关键。

很难为餐饮行业设定一个一揽子的O2O解决方案,但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从之前远离厕所的场景,进一步延伸的世界:

一个旅游者通过手机APP寻找到了目的地附近的几个餐饮店,或许其中某些店的名称,他过去听说过,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其中一两个店的菜单上有他想要品尝的地方名菜,且餐厅正好可以欣赏到江景。

如何抉择呢?其中一个店可以显示还有多少空座,且可以选座,这样就可以确保不用排队,且真正能够边用餐边欣赏风景了,多么赏心悦目。

订座、点菜、预付款,都在前往目的地的碎片化时间内完成。进店时,旅行者并没有多少预期。但当他告知前台订单号时,侍者很友善地走上前来,用敬称+他的姓氏将其引导到座位上,旅行者意外地看到座位上有印有他姓氏的精美座位卡片。落座后,侍者通过手持点单设备和他核对好预订菜单。在等待上菜时,侍者会询问是否需要看看最新的杂志或旅游指南。上菜时间不到10分钟,且味道鲜美可口……

离开时,侍者亲切地告诉旅行者可以拿走座位卡片,并继续以极其尊敬的口吻称:××先生(女士),很高兴见到您,期待回头再见到您。

或许旅行者下次再来,选择将不会那么复杂了。如果我们将旅行者的角色换成本地居民,又会如何?

OK!场景到此,似乎除了网上订餐部分外,其他与传统餐饮的服务要求并没有多少特别差异之处。但通过线上的虚拟前台服务,使得效率更高,也更便捷,餐饮店也可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对一些细节进行处理(如打印订座牌、提前备好菜品减少等待时间),则让顾客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而这则是真正让顾客因为意外的优质服务而成为粉丝的方法,就如那个社区餐饮店店长记住100个顾客名字一样。

这时候,团购平台也就不再是一个前台了。当然,其中少不了餐饮企业的配合。哪怕只是在存量市场上,依然大有可为。

其他参与团购的线下既有服务行业,是否也可以由此去探索更多的取经路径呢?毕竟,就在九九八十一难中,武力超群的孙猴子,也不是一味地靠一根金箍棒(发优惠劵)来打怪升级,钻铁扇公主的肚子、请观世音菩萨、变成道士骗法宝之类的套路,更是让读者们意犹未尽。

只是,众多团购平台不想花力气去画一条更短的直线,而是想用风投的金钱去快速扩张,铺一条大道。修路费是很贵的,而且风投一走就烂尾,成了断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