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互联网+时代行业转型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0.颠覆式创新是个啥货?它未必存在

通过团购这个互联网+模式,除了想说找到从商家到消费者间最近最无障碍的直线,想办法用互联网手段来消除这条直线上的障碍外,其实我更想表述的是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颠覆式创新这个互联网思维,其实真的不咋地。

就如我鄙夷马云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害了许多人一样。其实颠覆式创新这个概念,就如团购这个名称一样,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色彩。

当然,对于取经人来说,不是西天传下来的经有问题,而是下面的和尚把经给念歪了。只是看了一个标题就自己脑补了定义。

马云说的其实是试错,而不是胡打乱撞地瞎碰。颠覆式创新重点在创新,而不是毁三观。

正如奇虎360的董事长周鸿祎所说的那样,颠覆性创新其实都是马后炮式的总结,同时所有颠覆创新在刚开始时候都是微创新。没有哪个人某天做一件事,然后说马上就要颠覆某某公司了。

从团购的轨迹我们能看到,一点一点拱出来的O2O这个颠覆式创新到底是个什么货色:街头派发小广告→线下优惠劵自助打印机(结合了楼宇视频广告+自动值机)→团购(免打印、线上获得优惠劵和支付)→可以远离厕所的团购→走向新的增量市场的O2O。

在这个轨迹中,如果只看头尾,拿街头派发小广告和O2O来对比,肯定是颠覆式的,两者之间已经没有多少相似点了。但是这是省略了中间环节的,而如果没有这些中间环节,是否真的能够一步从街头发传单,跳跃到O2O呢?恕我想象力不够丰富……

此外,还要纠正一个概念,即周鸿祎口中的微创新,创新和发明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发明可以是制造出一个从前没有的东西,等于是创造,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多,就如同我们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哪怕是原子弹,也是从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诸多实践中,一步一步拱出来的。

那么创新呢?我们可以视为改良,比如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因为蒸汽机在瓦特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前人一点一点积攒出来的经验,是取经者不断探寻的脚步,然后瓦特找到了一个更能直线达到、并且能消除中间障碍的方法。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那么微创新呢?它也不等于是山寨的通行证,准确来说,线上获得优惠劵是创新,是质变;而远离厕所是微创新,是量变;而这种量变积累在一起,人们发现可以通过这些微创新去探索一条新的取经之路,从存量市场跳入到增量市场,将上门洗车、理发之类过去比较贵族化的享受,变成平民化服务之时,这就成了O2O,这又是质变了。

于是乎,颠覆式创新就成了一个很有节奏的东东:微创新→创新→微创新。如此往复循环。

再举个例子吧,一个人们特别津津乐道的乔布斯大神的例子,你真的以为iPhone是凭空变出来的吗?许多人会说,iPhone有很多在当时的颠覆式创新,比如触屏、比如应用商店。额!或许吧,但绝不是这么简单。它其实就如团购那样,将其他领域有的创新或微创新技能,组合在了自己身上,就成为了一个质变。比如触屏,IBM Simon是全球第一款触屏手机,这款手机在1994年8月16日上市,售价899美元,足足比2007年出现的iPhone早了13年。话说,当时在中国,大家还以能有一台砖头式的大哥大为荣。2000年前后,大家见到触摸屏,也大多就是在一些高大上的服务机构里的“大柜子”上才有。更不要说IBM Simon没有物理按键,输入完全靠触摸屏操作,比现在还有个物理按键的iPhone更有范,虽然乔布斯说过:“伟大的产品只有一个按键。”

如果按照颠覆式创新的说法,IBM Simon就该算一个范例,可它并没有成功,这款电话在推出后的6个月时间内只创造了50000部的销量,可谓惨淡。而之后的十余年,功能手机还在九宫格和全键盘的物理按键博弈中前进。诺基亚甚至一度推出了N-Gage掌上游戏手机,希望以垂直化的颠覆式创新打开市场。

颠覆式创新显然并没有带来一夜暴富的结果,反而,它成为在取经路上(试错),被妖怪(市场)吃掉的取经人。

如果用一个比喻的话,我们可以将颠覆式创新比作孙悟空的金箍棒,这个定海神针威力无穷,但它的威力,或许在闯龙宫、破地府、闹天宫中表现无疑,但在取经路上却屡屡失效。

这其实就是颠覆式创新的宿命,只是试错的一个手段,并不能保证成功。而人们也往往只记得成功的颠覆,而将那些失败的颠覆式创新当作笑话来看。比如在iPhone出现前十多年,大家就是如此看到触屏无按键的IBM Simon的。

关于这一方面的阐述,我们将在下一章进一步深度透析。在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回到iPhone上来,它的其他创新也同样并非独创。比如应用商店,许多人都认为,因为应用商店的出现,让手机获得了一个增量市场,即从过去竞争谁的通话质量好、手机耐摔的存量市场跳了出来,让大家为了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应用、游戏体验而换手机,换好手机。但应用商店,依然不是苹果的发明,且不说其他的手机品牌,早早就有了应用商店,只是应用不太多,商店生意不太好。至少在我看来应用商店这一招,其实苹果也算是偷师家用电视游戏机行业。

1976年,一款名为“仙童F波”(Fairchild Channel F)的家用游戏机上市,这款并没有卖出多少台的游戏机之所以名留青史,是因为它给刚刚诞生的游戏机产业带来了一个很新颖的商业模式——它是第一台以卡带为媒介、可更换游戏的家用游戏机。

后来,80后大多有过类似经历,为了得到一本全新的红白机(任天堂FC家用游戏机)的游戏卡带,要在家表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而且经常为此吃过“竹笋炒肉”而屁股通红。至于之后的游戏机厂商,索尼、任天堂和微软,在它们的PlayStation、Wii、Xbox游戏机平台以及掌机平台上,也发扬了硬件(游戏机)低价或低于成本价销售,靠售卖游戏软件来获利的优良传统。

从任天堂1984年推出红白机开始,也就是从它第一代游戏主机开始,它的售卖价格是249美元,就低于它的成本价。这一点索尼也同样如此,无论是PlayStation、PlayStation 2还是PlayStation 3,它的发行价也是低于成本价。以PlayStation 2为例,当时在美国的发行价是299美元,而根据估算,它的制造成本应该高于400美元,这部分亏损通过其自身的游戏软件的销售和向第三方游戏开发商收取版税来弥补。直到2004年,索尼公司才宣布PlayStation 2自身的销售毛利率为正,即便这样它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游戏和版税。微软也是一样,尽管微软在进入这个行业初期,曾经试图改变这样的商业模式,但最后不得不遵从游戏机自身的游戏规则。据估算,在发行的前两年中,Xbox硬件的损失高达5.9亿美元。

但别以为这就是三大游戏机大神的原创,真正推出这一模式的另有其人。20世纪70年代,家用游戏机刚刚兴起之初,一家叫作雅达利的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售价比硬件价格低的VCS的游戏机,从那个时代开始,厂商们采取的就是低价销售游戏主机。

对了,差点忘记了,乔布斯大神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家当时美国最成功的游戏机厂商雅达利,这偷师的时间点够久远了吧。

其实甚至这都不是IT领域的专利。君不见,吉列刀架卖得便宜,但你刀片用坏了,想换新的,却发现超市里的刀片比刀架还贵吗?

我曾经将这一状况揶揄为吉利刀片模式,通过较低更换频度、单品价格不低的刀架、游戏主机等耐用品,以低价杀入消费者生活中,让消费者不断地购入单品价格不高、更换频繁的刀片、游戏软件。

额!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免费网络游戏,不就是这样让玩家心甘情愿地掏出真金白银去购买游戏道具的吗?

看着这些,你还觉得iPhone是颠覆式创新吗?这不过是在平台化的模式上,积累微创新成为一个创新而已。苹果的一小步,成为了手机行业的一大步,但谁记得之前帮苹果探路,尤其是探索出那些走不通的路的取经人?

我觉得,它其实是将众多微创新和创新融合到自己的产品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不同于过去产品的新东西。但它绝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我们许多迷信颠覆式创新,想要创造一个神一样的创新产品和给自己来一个神级创富神话的人们,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想凭空画出一个山河来。就像神笔马良一样。况且,神笔马良也要有个模子来对照才能画出神奇天地。假设他只在山里生活,你确定他能画出大海来吗?

这一章到这里结束,下一章我们将进入互联网+进阶环节——O2O。我们将借此讨论和创新有关的另一个概念——边缘化创新。

就抄来荀子《劝学篇》中的一段话来做个小结吧: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顺便,附个颠覆式创新的案例:

周边:史上第一款平衡车够颠覆,它败了

为了加深下大家对颠覆式创新的感触,不妨用一个被业界界定为颠覆式创新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尽管它很IT,但不那么互联网+。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案例,用来开脑洞,挺好。

2010年9月,英国富翁吉米·海赛尔登站在Segway两个轮子的平衡车上,然后就冲下了悬崖,坠崖而亡……此时,离他收购Segway还不足十个月。

这一次,雷军说:“我来试试。”

2015年4月15日,中国智能代步设备厂商Ninebot宣布,小米公司、红杉资本、顺为资本、华山资本完成对该公司8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同时,Ninebot宣布全资收购全球自平衡车开创者Segway。当年10月,小米公司上市的“九号平衡车”,众筹价999元,售价1999元。

请注意这个价格,后面你会对比到更多。

这等于是一个活广告,因为小米和雷军的大名出现在新闻之上,最终让大多数人把富含科幻元素的、只在影视剧中见过的两轮平衡车,与它的品牌名称对上了号。上一次给国人留下印象,还是2008年奥运会上,Segway作为警卫人员巡逻用车而令人惊讶……

平衡车鼻祖,颠覆式创新楷模

在Segway身上有许多光环,最著名的有两个——平衡车鼻祖、全球销量第一。即使是在被Ninebot(2013年才涉足平衡车的中国企业)收购的今天,它依然是一个神话。在业界看来,Segway就是平衡车的代名词,没有之一。

Segway既是产品名,也是企业名。作为企业,它是由美国发明家迪恩·卡门在1999年创立的;而作为产品,它则是在2001年才投入量产,由两个轮子组成,是电力驱动、跟随身体动作自动前进的交通工具。

驾驶它几乎不需要任何门槛,我曾有幸在一次活动中体验过,当你站在踏板上,Segway就能自动保持平衡,身体前倾就能驾驶它前进,左右扳动手柄就能转弯,可以称得上是替代步行的好帮手之一。

在Segway问世的那段时间,其产品营销可以说做得非常成功。除了宣称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辆能够自主平衡的运输工具之外,还源自一个可能是有意地信息泄露。

2001年,研发投入过亿美元的Segway实现了量产。这时,尚未出版的《代号生姜》一书,有部分章节外泄。其中记载了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为这款平衡车出谋划策的细节。

生姜,是研发期间Segway的代号。而当时媒体的解读很大部分关注在“乔布斯曾提出以5000万美元,换Segway 10%的股份,同时以非公开董事身份加入董事会”。而这个传闻真实与否并不重要,至少他曾向《时代》杂志称赞Segway,说它是“与个人电脑一样的大买卖”,而且激动了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对于这个在交通工具上有革命性创新的产品,Segway创始人迪恩·卡门也充满极大的期望。他曾对媒体宣称,“全世界60亿人每人拥有一台Segway只是个时间问题。”

Segway依靠IT业内神话级大佬的点赞,以及其自身可以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遐想,让其产品营销一时风光无限,并很快反馈到其产品的销售之上。2002年3月,第一辆实现量产的产品,Segway HT i167正式出厂。4月23日,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政府采购了Segway的一批新车……

起步非常圆满,卡门的信心也立刻爆棚,他不禁大胆地预测,“在2002年年底,每周将会卖出一万台Segway。”而卡门的坚定支持者、美国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当时也对外预测,“到2002年年底,Segway公司将会收入10亿美元,增速将会超过史上所有公司。”

失去了“平衡”的车,有哪些破绽?

今天看来,这些预测,部分已经兑现。在Segway的发展史上,它一直是全球销量第一。当然,前提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如果这个全球销量第一换成数据表现,则显得十分惨淡。2003年,Segway售出6000辆。而到2009年3月,Segway对外宣布的业绩是一共销售了50000辆。与60亿用户的理想,距离遥远。

或许,主要的问题在于三大方面:

第一是自身定位不清晰,它就是一个玩具,还特贵。

2014年全年,Segway的销量是10000辆,而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平衡车市场有90%以上被中国占据。6000美元左右的售价,让这个科幻意味十分浓郁的产品,从一开始就难逃“玩具”的宿命。这是定位问题。

“我10年前就开始玩了,很喜欢,2008年还写过一篇博客。后来,我们十分关注这个市场。我关心的是它可以耍酷,是非常好玩的成年人玩具。”雷军在收购Segway之时的这番话,恰恰说明了Segway在雷军心中的定位。

这也最终暴露出Segway的最大弊端,它到底革了交通运输哪一个方面的命?

Segway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和若干个细分类型:续航达38.6公里的警用型、能应付不平路面的越野型和主攻灵活的高尔夫专用型。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整体续航能力都不够强悍外,最被人诟病的是越野型,在不平路面上健步如飞,却不能在人行道这般平坦的场地上使用……

没有人生来就需要Segway,用脚、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足以到达目的地。Segway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因为它没有专注于任何一个用途,也没有在提高和改善产品时发展这一市场。已出售的100辆Segway,可能用于20种不同的用途,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糟糕的决策。Segway需要做的是卖掉100辆平衡车用于一个或最多两个用途。

第二是产品体验不理想,作为一个玩具,它还不太安全。

科技类产品最大的痛点,也许就在于更看重创新而缺乏了“包装”。在营销层面,Segway吹捧时髦的功力一流,但在产品上,有着十足创新内核的Segway却并不美观。笨重的两个大轮子,看起来和中国农村的农用四轮车很像。但我想,与农用四轮车的性能相比,它可能就相形见绌了。

在乔布斯第一次见到样车时,除了失眠和兴奋外,他也提出:“它的外形不够创新,看起来不优雅,感觉也不人性化。你们拥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创新产品,但它看起来却很老气。”

Segway的产品体验看上去很美,但却缺乏长期“后勤”。除了操作上易学难精之外,也存在公司层面的指导不力。在没有“驾校”基础的状态下,这给Segway从惊艳的玩具走向大众交通工具带来了困难。

此外,Segway因为名人的频频跌落事件,而从一开始营销的正极走向了负极。2003年,Segway最著名的一名铁杆粉丝——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家乡缅因州老布什的私人领地上,骑着刚买的Segway四下溜达,但却因为躲避行人而从Segway上摔落。而类似的名人跌倒事件,除了凸显出Segway在操控上的“麻烦”外,也给Segway的销售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小布什从平衡车摔下的3个月之后,Segway宣布召回6000多辆在市场上的产品。原因是当Segway的电池快没电时,驾驶者就常常无法保持平衡,从而摔落。这种设计上的问题,在Segway身上还有许多。

而颇为让人感到意外的是,2010年,英国富翁吉米·海赛尔登在住处附近测试新款Segway时,因为操作失误坠崖身亡。此时的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让人惊讶,2009年正是他刚刚从卡门手上收购了Segway公司。

第三是内外缺少支持。尤其是玩具能不能上路,这是个问题。

在Segway已经诞生16年,卖到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情况下,任何Segway的损坏报修,都必须发回美国总部维修。这不仅仅是政策的问题,而是Segway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是否要让自己的代理经销商,具备面向个人用户的售后维修能力。

一个100多名员工的科技创新型轻公司,在售后服务上遇到的瓶颈往往比研发的难度更大。对于Segway的颓势,一般论者习惯性地从交通法规来阐述。从交通法规而言,这种平衡车是否可以在路面上合法行驶存在一定争议。在美国,Segway一直在游说政府,希望平衡车可以有效替代步行和骑自行车。而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武汉等地的交管部门也表示,平衡车不具有路权,不能在包括人行道在内的道路上行驶。只能在封闭场馆和小区内使用的平衡车,难免受到极大的局限。

备受抨击的还有价格问题。公允地说,气质相似的特斯拉更贵,一年的销量却超过Segway十几年的累积,特斯拉不断新增的充电桩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些看似有点八卦、娱乐和阴暗面的外部因素,其实也凸显出Segway在产品设计层面以及管理层面上的真正内在问题。

过度专注于创新,而忽略了实用性和体验性,并由此给“后勤”(仅仅型号与技术上的复杂,就足以让代理商的售后服务难以本地化)带来沉重负担的Segway,浓郁的发明家气质,被收购也有点“命中注定”的味道。

平衡车还能开多远?不在于颠覆,而在有用

以雷军为背景的这场收购,让世人似乎看到了Segway未来的曙光。当时就有评论调侃称:或许很快就能看见999元的小米平衡车了。而到了当年10月,果然调侃成真。

这或许不仅仅是个玩笑,作为小米生态的一环,Segway或许有望以一个轻公司和创新工厂的形式,发挥余热。当然,这其实是乔布斯所谋划,“雷布斯”坚决执行的。乔布斯曾认为,“这东西的市场实在太大了,与其做一家公司生产销售,不如做成专利公司对外授权,每台车只收100美元,依然可以做成500亿美元的生意。”

而事实是,在Ninebot收购Segway之前,中国平衡车企业在美国市场销售产品,绝大多数可能面临专利权问题。2014年年底,Segway的发明者卡门,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称至少有6家生产商和3家经销商在专利上侵权,其中就包括Ninebot。

在完成对Segway的收购后,Ninebot的CEO高禄峰即称,该公司实现了对全产品线的覆盖。其中包括独轮、两轮、三轮等各品类平衡车。随之而来的,还有Segway的400多项核心专利、人才、生产线以及全球经销商网络和供应商体系。当然,专利问题也将不再是问题。

更关键的是,Segway将成为一个专利输出商。当然,极有可能只是向Ninebot及其背后的小米生态做单向的专利输出,从而最大限度地在专利问题比较严苛的海外市场,直接扼住竞争对手(特别是国内竞品)的咽喉。这是单单依靠“极致单品”这把小米利剑所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战斗。须知,中国市场上,已经有了千元以下价位的平衡车。

但问题的症结依然存在,即使进入了低价化的状态,Segway所开拓出来的平衡车市场,又能否从小众化、玩具化的狭小空间中脱身呢?

去玩具化,依然是平衡车未来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显然,雷军的话语中“成年人玩具”的定位,或许还依然限制着平衡车的发展路径。

只是Ninebot目前的产品模式中,或许有一点能够帮助平衡车打破一个瓶颈,即此次收购的出资方之一华山资本执行董事所总结的“快速研发测试机,免费或低价请第一批粉丝用户试用产品,收集用户意见后快速改进,然后迅速推向市场”。

这或许不仅仅是测试和交互那么简单,还可以帮助平衡车更好地被用户所熟悉,以分享和攻略的形式,形成一个互联网形态的售后服务网络,但距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仅靠此还不够。

从玩具变成交通工具,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要解决乔布斯提出过的那个问题——我的住处离便利店有七分钟路程,我并不确认是否会使用Segway到达那里。

说到底,Segway能够找到消费者刚需吗?或者不说刚需这么高大上的概念,还是前面提过的老问题:这货很潮,但它能干嘛?除了摆酷外!

如果唐僧的取经之旅,取回来的真经是“然并卵”,那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结果,也将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