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亚国家年鉴(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纪念及深化合作展望

一 背景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45年前,以中国为重要成员的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崛起;苏联军事力量扩展,对美国构成日益增强的压力;美国在越南战场久陷不拔,导致战略失调,这促使尼克松萌发并实施了改善中美关系的计划。长期敌视新中国、缺乏战略远见的佐藤首相,遭遇“越顶外交”打击,被迫下台。田中出任首相后,顶住内外压力,成功访华。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二 中日双边贸易保持高位运行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对中日关系而言又到了一个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也是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机遇之年。中日两国经贸交往历史悠久,双边经贸合作在两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日邦交正常化45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日关系有着“以民促官、以经促政”的优良传统。早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双方就依托民间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友好交流与贸易往来。时至今日,中日经贸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经济上形成了互利互补的密切联系。总的来看,互利互惠的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利益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稳定器”与“压舱石”。

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贸易不仅金额快速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也不断改善。2017年上半年中日贸易额达14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日本对华投资趋稳向好。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和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目前日本仍是中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在华投资的日企超过3万家,日本累计对华投资金额近1070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同比增长0.7%,呈现回稳向好之势。中国对日投资增长迅速。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6年全年中国对日投资4.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投资领域从制造业向通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高科技领域拓宽,投资形式更加多元,中国企业在日本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两国人员往来不断扩大。近年来访日中国游客数量逐年攀升,2016年达637万人,约是5年前的6倍。2017年上半年,访日中国游客达328万人,同比增长6.7%。中国游客在日消费总额7400亿日元,稳居访日外国游客首位。经济界及地方交流日益频繁。2017年以来,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等经济团体积极访华,辽宁、山东等地先后在日本举办投资推介交流会。中日经济合作会议、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中日企业家和前高官对话会等双边交流活动也将于年内举行,两国经贸交流保持升温。

三 “一带一路”为两国发展带来新机遇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织品就从海上运往日本,东海航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为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得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会见出席论坛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中日两国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平台和“试验田”。G20汉堡峰会上,两国领导人再次确认探讨两国在“一带一路”下开展合作。“一带一路”在日本政府和经济界间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日本一批物流企业、金融集团、商社等开始积极研究并参与“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

“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助推器,期待双方抓住今明两年重要节点,加强两国宏观经济政策沟通,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养老医疗以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领域务实合作,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开展第三方合作,进一步鼓励人员双向往来,推动地方和民间合作,推动中日韩FTA和RCEP等多边贸易谈判,加强双方在G20、APEC、WTO等框架下的沟通协调。我们愿与中日各界有识之士一道,排除干扰,乘势而上,继续扩大和深化两国经贸合作,推动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两国和平友好和共同繁荣。

四 中日深化合作领域与契合点

展望2017年,国际形势继续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互联互通持续推进,机遇与挑战并存。中日应克服困难,继续加强合作,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务实合作水平,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筑牢基础。新的一年,衷心希望日本作为中国的重要近邻和合作伙伴,为开展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实现两国共同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一)挖掘合作潜力,加强技术创新、制造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已发布2017年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坚持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在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方面,中国产业将迈向中高端水平,制造业面临升级改造,需要大幅提升技术水平和满足节能环保需求。日本具有精密机床、仪器仪表、智能制造、清洁装备、防灾减灾、系统成套设备等优势,中日可谓互惠合作潜力巨大。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已举行十届,这是两国重要的合作机制,已成为两国在节能环保领域加强政策沟通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两国企业务实合作的有效渠道。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挑战,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7年,仅北京市就计划投入1822亿元人民币用于治理大气污染。在绿色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高科技领域,日本不仅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具有成熟的生产与技术出口经验。近几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日中经济协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等团体继续派遣大规模经济界代表团访华,中国不少省市也派经贸代表团访日,双方就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生态材料、资源回收再利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进行了交流。中日应加强合作,不断把“现实需求”转化为“实际成果”,造福两国人民。

(二)推进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通信产业合作

未来中国将是大市场,西部大开发、改善民生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占GDP的52.8%的服务业不断增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将快速发展。这为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带来很多商机。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达到4亿—5亿人,同时,中国也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据估算,到2050年前,20—60岁的劳动人口将增加3000万。这不但可以为人口红利提供后备军,还是现实的消费增长点。财政金融、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构成了新的热点需求。一是根据中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7亿人次,出境游客将达到6亿人次。近几年到日本旅游的游客快速增长,许多日本人已感受到来自中国的购买力。除了购物观光,医疗体检也成为中国游客访日的热门之选。二是到2020年,中国失能老人预计达4000万人,仅护理人员就需2000万人。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将会促进服务业增长,形成几百亿元的市场,是潜在的增长力。而日本在健康医疗和养老产业服务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日在养老产业上的合作方兴未艾。三是在财政金融合作方面,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相互增持国债等举措将有助于提高中日双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及资产储备的安全。中国工商银行和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在日本发行债券并获得超额认购,反响很好。四是加强新兴产业的交流和人员培训,在人才、创新政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势互补,促进两国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双方制造业发展增添新动力。五是推进在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信息通信产业等领域的合作。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应用与合作更加广泛,网购有可能成为中日新的合作领域。

(三)加强新兴产业和地方间的合作

“十三五”期间,中国制定了诸如“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区等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规则和举措将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将加快形成,这不仅将深刻改变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面貌,还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每年将有超过1000万人进入城市。中国城镇人均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未来五年必将有大幅度提升。中国正在实施地下管网建设、保障性住房、智慧城市、无害化处理设施、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等建设,同时在广大乡镇兴建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领域孕育着万亿量级的投资需求。中日两国在节能环保、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市政管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双方还应大力开展友城间的交流与合作。地方交流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优势和优良传统。2016年12月,中国福建省和日本冲绳县签署了经贸合作备忘录,以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深化友好省县间的合作。2017年仍需继续鼓励和支持中日地方间建立经济伙伴关系,加强友好交流与互惠合作,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双边经贸合作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四)继续推进绿色农业和物流合作

中国正在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中日两国在农业投资、贸易、动植物检疫等领域的合作有广阔的空间,中国企业愿与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生态环保、观光农业及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合作。迄今为止,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在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生态农业项目,在农业领域开展标准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化的项目合作,提升零售业、快递业、住宿餐饮业等合作,进一步推进了两国农业和物流合作。

(五)推动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和开辟第三方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再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按照中方统计,目前,中国企业累计对日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为32.6亿美元,仅占日本吸引外资总额的0.6%,但近年来增长迅速。按日方统计,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七大外资来源国。当前,日本政府和地方都在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和振兴经济。中国企业重视同日本的合作,期待日本经济在向好的同时,从制度到商业习惯上都能进一步向海外开放市场,以利于中国企业对日投资。

此外,中日两国应规避恶性竞争,共同面向全球,探讨与第三方携手合作。事实上,中日两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上既有相互竞争,也有利益交融,但完全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迄今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国的装备制造优势可以与日本的先进技术相结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今后,中日两国应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利用各自优势,加强在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国际产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及经贸投资等合作,为两国的经贸合作开拓新的领域和途径。

(六)着眼打造亚洲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积极参与自由贸易进程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深刻调整。但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依然脆弱,各经济体都面临各种矛盾和风险的挑战。中日两国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双方有必要加强在区域和多边经贸问题上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推动二十国集团峰会经贸成果的落实,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以促进协议早日达成。2017年1月11日,中国、日本、韩国在北京举办了中日韩自贸区的第十一轮谈判。三方应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有关谈判,攻克难关,使有关自贸安排尽早惠及彼此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倡议”的框架下,中日双方可以结合彼此优势,实施第三方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拓第四方市场,包括跨境电商、供应链、互联互通合作等。中日双方还应进一步加强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夯实各领域的互信互惠合作。中日作为本地区和世界负责任的国家,还应加强协调,围绕应对气候变暖、能源安全等课题开展互动,扩大共同利益支撑点,为其他国家发挥示范效应。此外,中日两国还应加强在WTO等框架下围绕重大国际经济贸易问题的协调与沟通。2017年和2018年,中日关系将相继迎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会见了安倍晋三首相,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努力扩大两国关系的积极面,抑制消极面,确保两国关系稳定改善,并就推进金融、贸易、环保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事实证明,中日“和则双赢,斗则俱伤”。中日邦交正常化45年来,中日经贸合作始终发挥着压舱石和推进器的作用。应该看到,新形势下,中日双方的相互需求和共同利益都在增加。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及其产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日双方应增强责任感,加强合作,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中日两国的经济界应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大力推动和深化各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