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亚国家年鉴(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中的黑龙江对外开放研究

一 全面振兴东北政策的提出

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振兴东北地区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到东北地区视察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东北地区破解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为全面破解东北地区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发〔2016〕 7号),明确提出了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这是中央关于新时期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的纲领性文件,对各个方面提振信心、凝聚共识、聚焦重点具有重大意义。《意见》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要以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二 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突出特点

综合来看,与2003年实施的东北振兴战略相比,本轮振兴立足历史与现实,着眼未来与发展,在背景、外延、内涵等方面均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振兴发展着力破解的核心问题新

上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针对的主要是民生问题突出、国企职工大面积下岗、企业大规模破产和产业快速衰退等方面难题,重点解决民生保障、社会稳定问题。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主要针对的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重点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瞄准的更多的是发展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

(二)振兴发展秉持遵循的基本理念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和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出了五大政策支柱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这些新理念、新要求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提出了新的指引,要求各个方面必须用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办法来谋划和推动东北振兴。

(三)振兴发展运用把握的方式方法新

上一轮振兴战略实施中,主要采取中央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供给的方式予以扶持。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则更多运用改革手段,强调发挥地方主体责任完善制度环境。相对而言,本轮振兴的方式方法更难,更多依靠地方和企业的自主革命,更深触及地方和企业的既有利益。当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使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带动转向主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释放,由重点依赖资金项目支持转向帮助完善振兴发展的综合环境,强化制度供给和内生动力的再造。

(四)振兴发展推进实施的技术路径新

上一轮推动东北振兴的主要路径是,通过支持国有重点企业和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来带动区域发展,重点依靠加大投资和扩大产能来拉动经济增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既有路径已难以为继。本轮振兴战略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作为工作重点,采取的是一种全面推进、平衡发展的战略,强调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共同推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两翼齐飞、改革创新与继承发展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与原来相比,现在的路径方式更需要技巧,更需要把握好平衡与分寸,处理好轻重缓急。

(五)振兴发展明确推动的重点任务新

“四个着力”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央对老工业基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振兴发展的总要求,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开放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之举,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胜之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稳定之基。这“四个着力”既一脉相承,内在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连贯性,又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 构建黑龙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省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作用和意义极为重要,其开展的路径设计如下。一是突出抓好三大责任目标的推进落实。落实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责任目标体系,实施保障性措施,抓好重点市地、重点企业、重点口岸的推动。二是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力度。加强中白工业园招商;开展与蒙古的资源合作;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境外园区;继续开展金融机构与对外投资企业对接活动,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引进俄罗斯的资源,带动加工贸易发展;在境外园区建设方面,抓发展,抓转型升级,帮助境外园区开展招商和金融对接;开展好对俄相关州区的经贸促进活动。四是挖掘新增长领域,促进电商发展。引入第三方企业进行法人登记,给予支持;研究建立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开辟出经济开发区、省级物流园区之外的第三个领域。五是切实做好口岸运行。按照建立东出绥芬河、西联满洲里对俄大通道思路,找准切入点。推进黑瞎子岛公路口岸等口岸设立;推进绥芬河16小时通关工作;推进三互大通关和单一窗口建设。六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对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打造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建设黑龙江(中俄)自由贸易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面向欧亚物流枢纽区,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 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黑龙江对外开发的举措

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着力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总体部署,黑龙江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挥地缘优势,注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战略对接,创新实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延边开发开放规划,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着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体系

实施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政策,推动对外贸易由速度、规模向质量和效益转变,提升黑龙江外贸国际竞争力。一是创新外贸发展方式。鼓励外贸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二是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做好与境外园区的产业配套对接,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三是壮大对外贸易主体。支持进出口100强企业创新发展,鼓励驻省央企及外商投资企业、域外投资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在黑龙江省开展进出口业务,鼓励内外贸企业联手开拓国际市场。四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系,做好沿线国家市场需求调研,力争使64个沿线国家进出口有50%以上实现增长。以对俄合作为重点,推进与欧美、东北亚、中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密切与港澳台合作,促进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五是实施“千企百展”计划。充分利用中俄博览会、哈洽会、广交会、亚欧博览会及境外知名展会平台,组织全省1000家外贸企业参加100个境内外专业性展会。六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落实国家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推动哈尔滨新区服务贸易试点,总结出可复制推行的服务贸易发展经验。七是培育龙江出口品牌。培育一批“龙江制造”和“龙江服务”品牌与企业。支持黑龙江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品牌共享,延伸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空间。八是推动跨境贸易通道建设。提高哈欧、哈俄班列和中俄韩“哈绥符釜”陆海联运效率和效益。

(二)着力打造对外投资合作体系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培育外向型经济增长点,加快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加快构建对外投资合作体系,推动黑龙江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支持企业以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方式,探索投资带动工程承包、援外项目带动投资合作、境外园区带动投资和劳务合作等方式。二是推动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建立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库。支持以装备制造合作为核心的境外园区建设。三是加大能源资源投资力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以及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沟通和协调,围绕油气、矿产、农业、林业等领域开展资源合作。四是拓展对外投资渠道。推进对东盟、非盟、上合组织、北美自贸区等区域次区域投资合作,拓展对外投资渠道。五是提升对外承包工程质量。推动企业承包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程项目,鼓励开展建营一体化项目,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带动设备、部件和原辅材料等地产品出口。

(三)着力打造各类园区创新体系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聚“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载体。坚持“特色鲜明、布局优化、设施完备、项目配套”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农畜产业园区、林果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文化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一是加快推进开发区产业提档升级。改善园区管理,探索引进社会资本管理园区新模式,搭建以创业孵化、信贷融资、信息咨询、中介评估、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强化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开发区向创新驱动转型,坚持引进外部要素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是创新开发区土地利用新机制。提高开发区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产出效益。四是加强各类园区规范管理。制定《黑龙江省开发区条例》,明确开发区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权限。五是加强全省开发区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组织实施《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六是搭建园区对外开放平台。发挥哈尔滨新区先行先试引领作用,建成国际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积极推进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示范区改革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对俄贸易金融结算中心,办好建设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四)着力打造全方位对俄合作体系

开展对俄全方位交流,带动对俄经贸合作上层级,巩固全国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地位,加快构建贸易先导、投资主导、产业支撑、通道顺畅、互利共赢的对俄经贸合作新格局。一是提升对俄贸易质量。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对俄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二是扩大对俄农产品出口。扩大对俄罗斯远东市场水果、蔬菜、猪肉出口规模,保持在俄远东50%以上的市场占有量。三是壮大对俄贸易主体。推动黑龙江省与全国重点对俄贸易企业实现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型对俄贸易企业。四是推进对俄境内外市场互动。推进对俄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对俄专业市场,形成区域性绿色食品、装饰材料、家具家居、家用电器、日用百货集散中心。五是加快互市贸易区发展。支持全国对俄贸易企业利用黑龙江省互贸区开展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推进互贸区在发展定位、政策协调、物流配送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联动发展。六是推进大项目合作。推动黑龙江省企业开展对俄装备制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建设以及生物制药、医疗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重大项目合作。七是推进对俄各类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哈尔滨新区建设。支持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完善功能,推进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争取新批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大庆综合保税区和穆棱、同江、抚远、东宁、漠河、嘉荫边境经济合作区。八是加快境外园区建设。制定《黑龙江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规划》,出台省级境外园区管理办法,开展省级境外园区认定工作。九是打造跨境产业链条。支持企业赴俄创办经济实体,组建产业合作联盟。加强跨境机电、电力、能源、矿产、林业、农业、物流等领域投资合作,延伸跨境产业链。十是开展对俄全方位交流合作。推进对俄科技合作。推进与俄罗斯在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核电装备、复合材料、船舶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合作,建设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科技创新合作基地。

(五)着力打造通关便利化体系

围绕“三互大通关”改革,全面推进口岸通道建设。一是加快口岸恢复和设立工作。一方面,落实国家对沿边口岸实行的特殊政策,力争实现绥芬河公路口岸、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开通8座以下小汽车自驾游。另一方面,利用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定期会晤机制,加强与俄方地方政府、口岸管理机构的协调和沟通,协调俄方加快推动漠河—加林达口岸、嘉荫—帕斯科沃口岸恢复开通。二是狠抓口岸客货运输生产。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开辟客货运输绿色通道,扩大口岸客货运量,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口岸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推进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建设,实现监管信息同步传输。加强与俄方口岸部门机制化合作,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推进黑瞎子岛公路口岸“一地两检”查验模式试点。进一步清理口岸收费。改革开放是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优化全省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