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民俗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饮食文化的世界影像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习俗作为人类物质生活的主要习俗之一,在世界各国的影视艺术表现中都异常丰富,而且别具风采。把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通过镜像,活色生香地表现出来,让观众一边被故事所吸引,一边又为美食垂涎欲滴,这绝对符合“投其所好”的创作心理,也获得了“一举两得”的观赏效果。

一、亚洲

(一)中国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丰富、繁杂、色香味俱全闻名全世界。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菜系和特色。但饮食习俗在影视表现中,以港台地区最为突出,比较出名的作品也很多,电影有徐克导演的《满汉全席》、周星驰主演的《食神》、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成龙主演的《义胆厨星》以及郑秀文主演的《瘦身男女》和《魔幻厨房》等。电视剧有《美味情缘》、《伙头智多星》、《食王传奇》、《天下第一楼》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出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与饮食习俗的别样风情,还以饮食为隐喻,关乎社会人生。所谓“品位人生”,人生如菜肴一样也有酸甜苦辣,所以观众在享受到全方位的感官盛宴后,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饮食之神

《食神》是一部广为人知的香港影片,把技艺高超的厨师奉为神,可见饮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饮食片在香港有着广泛的市场认同,这与饮食文化在当地比较盛行有着密切关系。粤菜享誉海内外,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食在广州”早已闻名于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香港文化同粤文化渊源深厚,饮食习俗也是如此。

影片描述了史帝芬周为全港知名的饮食界泰斗,但功成名就之后他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从而众叛亲离,被徒弟击败,不得不沦落街头。在得到社会底层女子的帮助重新振作后,史帝芬周发明了新品种食品,并误打误撞闯入少林寺36房之一的厨房,学得一身绝世厨艺,重夺食神之位。

“根本就没有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在挫折和失意中,史帝芬周终于领悟到饮食的真谛。对饮食的追求和创新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同样的,只要用心去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食神。史帝芬周靠发明“爆浆撒尿牛丸”重夺食神之位,也是得助于街头的平民百姓。民间其实卧虎藏龙,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是和大众对舒适、快乐、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

2.饮食之功夫

香港导演徐克一向以武打片闻名,拍饮食片也不忘老本行,把饮食同功夫结合起来,运用电影镜头来渲染厨师的技艺功夫,可谓相得益彰,影片《满汉全席》开创发展了“中国饮食功夫片”之流派。

在《满汉全席》中有许多演示厨艺的片断,将做菜与中国武术融合在一起,把各种烹饪动作夸张,并通过电影技术凸现出来。使观众看做菜如欣赏艺术一样赏心悦目。几个厨师大斗厨艺仿佛武林高手过招,操持菜刀、锅铲、铁勺好似耍弄神功绝技,精妙绝伦的刀功在厨艺中升华成了一种艺术、一种力、技巧与美相结合的中国功夫。如片中廖杰师傅重出江湖后,众人请其表演一道拿手名菜“灌汤黄鱼”,在众人目不斜视的注目下,只见廖师傅执起刀具,刀光刷刷闪过,青菜、洋葱各成其形,活杀黄鱼后,刀锋嵌入砧板,入木三分兀自颤动,这等气势,和两军阵前的威风勇武别无二致。

《食神》以一场美食比赛开始,又以新旧二位食神的决战结束。对决的高潮是一碗“黯然销魂饭”,实际上就是一碗叉烧饭,但叉烧是用“黯然销魂手”打过的,“黯然销魂手”实际是融会了厨师从高峰到低谷的人生体验。再配合一个少林绝学“火云掌”煎的糖心荷包蛋,“每一块肉的汁都被纤维封在里面,如江河汇聚,而肉的经络又被内力打断,入口十分松化”。所以,这碗融合了情感和绝世功夫的叉烧饭使得女评委大呼过瘾,如痴如狂,黯然泪流。

《满汉全席》中也有一场比试,黄容以一道“火焰脆皮牛河”,挑战欧兆丰的“冰封茄汁咕噜肉”。干炒牛河和咕噜肉都是最普通的菜,但也最考验厨师的功夫。牛河油多了腻,油少了则粘锅。黄容先用铁漏勺来做铁扒牛肉,用筷子当锅铲,炒好的河粉排列整齐,一圈圈包着牛肉,再撒上白兰地点燃;欧兆丰则把排骨滚油、粘粉、挂糖浆、粘茄汁,一气呵成,最后加入大量冰块急冻,咕噜肉表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鲜红的肉汁在里面若隐若现。影片于平凡中见神奇,最家常的两道菜表现得不亚于武侠片中的绝世武功,令人拍案叫绝。

中华传统的武术讲究克己内敛,“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心与行配合得恰到好处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饮食功夫片”也得此真传,烹饪之道在个“心”字,只有掌勺人把自己的心和手中烧的菜融合到一起才能做出理想中的味道。《食神》、《满汉全席》、《美味情缘》等影片都不约而同地让主角们历经挫折,受尽百般磨难,最终修炼出脱俗内功,领悟到烹饪的真谛,正是这种浓厚的东方神韵赋予了影片别样的风情与滋味。

3.饮食之礼

中国饮食习俗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放也有规矩。《礼记》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渿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类似的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当然,这些久远的规矩在现代生活中已不那么严格,但现在的宴席同样也有着很多习俗和规范,这在电影中也可以一瞥端倪。香港影片中对饮食之礼也有相关的表现,如《食神》、《魔幻厨房》、《满汉全席》中都有着这样的情节:两位高手厨师在较量时,对评委尝菜用的餐具、品菜的次序以及菜色的摆法都颇有讲究,如海鲜冷盆放中间先品尝,起到开胃的作用。黄鱼羹放右边,冲淡原来海鲜中味精的鲜味,使评委能更准确地品尝下一道菜。

影片中厨艺比赛一般都是五个环节:四菜一汤。这其实也来自于民间传说。相传,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歉收,可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一天,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菜淡饭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第一道菜是炒萝卜,萝卜是百味药,民谚有“萝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常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再则是两大碗青菜,喻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最后一道极普通的葱花豆腐汤。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如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这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演变成为家常的四菜一汤。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548817.html

4.饮食与情感

“食色,性也。”饮食和性事都是人生大事,从饮食习俗和性爱的观念来说,东西方文化更是差别甚多。著名华裔导演李安正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李安上个世纪90年代拍摄的《家庭三部曲》包括《饮食男女》、《推手》、《喜宴》三部。《喜宴》中一场婚礼上的喜宴让人感受出东西方文化对婚姻、家庭、性爱的不同理解。电影里面两代人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对性的迥异态度,令人感慨颇多。《推手》也有父亲和洋儿媳在同一屋檐下,却一个中餐,煎炒烹炸,一个西餐,连烘带烤,各忙各的午餐的情节,手脚忙乱的羁绊中反观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饮食男女》中,老朱是台湾中国菜的大厨,退休后他与三个女儿生活在一起,但女儿们忙工作、谈恋爱,在家里只能算是匆匆的过客,只有在吃晚饭的时候才能聚集在一起。作为一家之长,老朱每天的工作就是细致复杂地做出堪称豪华的盛宴,希望一家人在餐桌上实现短暂的融合。但面临不同人生问题的家人却各怀心思,所以晚餐往往也是不欢而散。

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一系列准备晚餐的场景,如行云流水般的刀功、蒸煮、配料、煎炒、勾芡等手法,都融会了老父细腻的感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中国菜的指导精神,片中花样百出地炮制出各式菜肴,将饮食和人的欲望、情感紧密联系,正如老朱所言“饮食男女,人之所欲,不想也难”,这种饮食文化已经细密地编织进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体系之中。家人的聚集、交流都是在餐桌上,可见餐桌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而这种地位正是饮食习俗对中国人生活巨大影响的写照。在老朱的家庭中,每个人“有事要宣布”都要在饭桌上提出,老朱一家人其实都面临着感情困扰,鳏居的老朱的感情归宿,老朱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女儿们之间的姐妹情,女儿们与情人之间的爱情,老朱与朋友的友情,这形形色色的感情或多或少地与饮食牵连着关系。女儿不再欣赏老朱的手艺,他就每日照顾邻居锦容的小女孩,为她做便当,并替换下锦容为女儿做的难吃的饭菜。也许是日久生情,影片的高潮就是老朱在餐桌上宣布了自己与锦容的婚事,由于结婚的对象是女儿的朋友,年龄差距太大,又引起了家中的一片骚乱。

《饮食男女》中父女间的感情是“一切尽在汤勺中”

影片用来刻画父女感情的点睛吃食是“汤”。中国人对于汤十分讲究,好厨师必须能熬得好汤。《饮食男女》的开头结尾都与喝汤有关。影片开头是女儿对老爸做的汤的反应,由于老朱失去了味觉,二女儿对汤味有意见,正暗示了父女之间缺乏沟通的问题。经过一番世事变故,本来最早要离开家的二女儿却原来是最懂父亲的人,不仅继承了他的厨艺,也是最后离开老屋的一个。影片的结尾换了二女儿在父亲过去经常忙碌的厨房里烧菜,父亲在品汤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恢复了失去良久的味觉,尝出了汤的味道,父女间此时的凝视已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饮食男女》在片中展现了很多精致的菜肴,情节安排中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吃的不同层次,从高级大饭店里大规模的婚礼宴席,到家庭的便餐、晚宴,快餐店里的麦当劳、为恋人精心烧制的情侣餐,到小吃摊的面线、臭豆腐,小学生带的午餐盒饭,以及朋友间茶馆的喝茶约会,形形色色的吃食和吃法,勾勒出一幅中国人餐饮生活的图画。

5.饮食与阶层

物质生活习俗在不同阶层的差异性表现也很明显。正如《红楼梦》里大观园奢华的生活涉及到服饰、饮食、用具、礼仪、游乐项目等多方面,平民百姓只能粗茶淡饭,陋衣简屋而已。饮食的阶层性特点在电影中体现得尤为充分。虽说都是一日三餐,但寻常百姓与富有阶层吃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着天壤之别。各个阶层在用料、食材选择,调味讲究,排场大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层次。

香港电影多从市民生活中取材,于是不可避免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而主人公的饮食习惯也将他的身份地位表露得一览无余:吃大排档、茶餐厅、街头小吃摊的大多是打工仔、出租车司机等蓝领阶层,这种饮食文化也影响到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

一般生活在底层的人们,饮食满足的只是生理需求,即只求温饱而已。王家卫的片子《堕落天使》中,下层各色人等都选择在茶餐厅就餐,千篇一律地点着“菠萝包”、“柳橙汁”、“鸳鸯奶茶”这些最有香港市井气息的食物。在这些平常而普通的食物之中,体现的是底层小人物的挣扎与无奈。

在香港动画片《麦兜》中,呆头呆脑的麦兜在茶餐厅老板告知鱼丸和粗面都已经卖完之后,还陆陆续续地问出了有没有鱼丸河粉、鱼丸油面、鱼丸米线……以及有没有牛肚粗面、墨鱼丸粗面。看似搞笑,其实揭示了生活的单调和重复。茶餐厅只不过是供那些靠打短工为生的男子填饱肚子和歇脚的地方。因此,茶餐厅的食物看起来名目众多,其实只是一些廉价食物的排列组合和重复。“无非是那几个菜啦”,鱼丸没有了,则与之搭配的那几款面食都没有了,粗面没有了,则与之搭配的那几款食物也都没有了,每一天的茶餐厅都是如此。

下层民众的饮食大多为了果腹,平时单调而重复,有闲暇才会追求一下饮食的情调。上层富人却不是为了温饱,更多的是享乐和讲排场,在电影中,上层饮食文化的极致体现无疑是在《满汉全席》中。

满汉全席作为中华饮食的最高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饮食上的高超烹饪技艺和菜肴制作的奇思妙想,它讲究的是富丽典雅而含蓄稳重,华贵尊荣而精细真实,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对“调和”的讲究。

林语堂曾说:“整个中国的烹调艺术是依靠配合的艺术。”烹调首先指调味,把菜品中的香味调出来。《满汉全席》里廖杰的拿手绝活“灌汤黄鱼”,把大黄鱼架在锅沿上热油烧炸,鱼身完整不破,肚子里是浓浓的灌汤,洋葱垫底,芥蓝菜心贴身,夹开鱼肉,一泓碧清的汁和透明的珍珠小丸子涌出来,可谓菜中极品。但是,廖杰失去味觉多年,只记得烧菜的程序,却早已没有了烧菜的感觉,竟然不会下佐料了。所以这道菜,只能作为视觉艺术欣赏,吃下去却难以下咽;其次,烹饪讲究的是调和,水量和火候的把握才能使之达到最高的境界,即使是最简单的原材料,也能做出非凡的美食。《满汉全席》里开场戏的比赛,第一项就是“蒸米饭”,一个选天津小米用鲜人参隔水蒸,另一个用广东丝苗米把荷叶包起来,再用泥糊好用火煨。丝苗的香完全被封在里面,更有一种荷叶与泥巴的清香,而且直接与炭火接触加热,水量和火候控制是一个操作难题,充分体现了厨师的高超技艺。

满汉全席菜式繁多,用料、制作极为讲究。影片的高潮对决是满汉全席中的烧熊掌,黄容用的是北极白熊的掌,去毛后,用人参和法国白酒炖6个小时后拆骨。然后把熊掌拍在密密的钉板上,使其扎上许多细细的小孔,再注入纯氮气,加上60斤鲟龙鱼炖出的一碗汤,氮气将鲜味吸入熊掌,表面抹上鲟龙鱼鱼子酱,最后放到零下10度急冻,鱼与熊掌调和,每一口都是鱼子酱、熊掌和鲟鱼汤冻的结晶,可谓“鱼和熊掌兼得”。配菜则是贡梨雕花,雪白的梨花让人有一种身在雪山的感觉,所以这道菜就叫做“踏雪寻梅”;另一道菜则选择了东北熊掌,压上野生蜂巢,在人参炖的鸡汤上清蒸,等蜂巢中的蜜蜡融化后流淌在熊掌上,再把熊掌放在泰国血燕的炖盅里,让熊掌和蜜蜡的汁与燕窝完全交融,血燕消除了熊掌的腥。最后洒高粱白酒点燃蜜蜡把熊掌的鲜味封住了。诸多程序和心思在菜肴里面,真可谓菜中极品。

平常百姓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熊掌、猴脑、象蹄等皇宫的御用佳肴通过影像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加上美食专家的品评,更是使人全方位地感受到了“色、香、味、意、形”俱全的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

(二)日本

日本导演伊丹十三的《蒲公英》是比较成功的一部饮食电影,影片将好莱坞西部片的模式套进日本的饮食文化主题里。该片的主线是寡妇蒲公英如何经营一家拉面店的经历,片中涉及的主要的食物就是拉面,还旁征博引地涉及到杀手的性爱美食,丐帮的炒饭蛋卷等,全片将人欲望的各方面以拼凑的方式作了全面的展现,颇具情趣。并将“吃”与爱情、阶级、性别、病痛、暴力、恋物癖、文化反思等等复杂的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

拉面价廉物美,因此便成了日本大众饮食中的宠儿。拉面馆在日本极为普遍,类似于现在的快餐店。在面馆内,也常常人头攒动,挤满了各色人等。《蒲公英》开头讲一个老头传授拉面吃法:先得细细欣赏拉面的形形色色,配菜排列,把三块猪肉摆到右边,先吃面,面和肉都不要咬断,也不能用勺喝汤,而是用嘴大声吸入,最后还得再闻闻碗中余留的香味。

除了面条以外,拉面的汤也非常重要。每家拉面馆都有自己熬汤的秘方,外人是无法知道的。电影中蒲公英的拉面馆由于汤不好,以至于门前冷落,不得不深夜去偷窥别家面馆熬汤的秘密,最终掌握了熬汤的方法后才使自己的生意好起来。

蒲公英的理想就是做出精彩绝伦的好汤面,给儿子吃,也给自己爱的男人吃。她努力学习做面,练臂力、体力,到各个面馆吃面,看厨师们的下面手法,留心客人是否把汤全部喝完,看材料是否新鲜。最后,凭着高超的手艺和诚恳自然的待客之心,她终于做出了一流拉面,门前等着进食的人排起了长龙。

日本拉面店讲究效率,煮面多长时间,配什么作料,都有程式化的规矩。日本人做什么也都要一丝不苟,不差毫厘,“拉面精神”也正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或许也是拉面能够成为日本人最爱的大众美食的原因吧。

电影《蒲公英》中,做拉面也要讲究精神正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写照

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以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致力刻画细腻的情感见长。他的《绿茶泡饭的滋味》、《麦秋》、《秋刀鱼之味》等,展现的也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饭菜:米饭、腌菜、拉面、白饭配烤肉串、绿茶、清酒、秋刀鱼……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和淡淡的东方味道。

《麦秋》以早餐的场景开始——日常家庭生活的一天当然是自早餐开始。吃了饭,儿女去上班了,孩子们去上学,老人留在家里。到了周末,合家出游,看戏喝茶。一个传统日式家庭的生活场景自自然然地展开了。涉及吃食处还有邻居拜访送鱼做礼品,女儿与同事喝茶吃点心,都是日本生活稀松平常的礼节与交往。故事的结尾以全家送别女儿的晚餐结束,这就是餐桌旁的柴米油盐凡人琐事。

《秋刀鱼之味》写的又是家长里短的题材:嫁女。鳏居的平山有个待嫁的女儿,但他没放心上。直到遇上中学老师,看到老师晚年和女儿一起生活,彼此都不快乐。平山这才开始害怕误了女儿婚期。女儿终于要出嫁了,但嫁的却并不是意中人。影片里出现最多的场面就是喝酒,日本男人习惯在小酒馆里消遣,所以小酒馆在日本遍地都是。老友相聚、同学重逢、父子谈心,都是喝酒。清酒是日本的特产,也是最常喝的品种,这种度数不高却很容易上头的酒带有黄连的苦味。最后女儿终于嫁走了,饮而不醉的平山也终于有些醉了,在朦朦胧胧的醉意里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

影片虽然以秋刀鱼为名,但在片中秋刀鱼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或许这种在日本比较廉价、比较平常和大众化的饮食能够传递出普通人生命的质朴的真谛,让人联想到秋天的味道吧。

《绿茶泡饭的滋味》则以粗茶淡饭暗喻夫妻关系,有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觉。妻子渐觉婚姻乏味,丈夫的生活习惯和她格格不入。她喜欢生活享受,他却偏爱粗茶淡饭。夫妻终于决裂,离别前两人共享了一顿茶泡饭。

其实小津电影的味道也正是秋刀鱼的味道,绿茶泡饭的滋味,淡淡的最后却总能引起观众的一片唏嘘。日本人吃饭喝酒席地而坐,所以小津的摄影机也就自然随之矮了下来,他永远的三英尺低机位,如平淡生活的旁观者,在朴拙而细致的镜头里,客观而又冷静地表现人生,这使他的作品成为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三)韩国

韩国的民族食品有众所周知的韩国泡菜和米糕。泡菜在韩国饮食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据考证,韩国的泡菜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诗经》里出现的“菹”字,被解释为酸菜,在韩国则被认为这是世界上首次有文字记载泡菜的文献。在每天的饮食中,泡菜是韩国人最喜爱的菜式,从早餐到晚餐,餐餐必备。所以,在韩国的电影中,只要有吃饭的镜头,常常就可以看到泡菜的影子。在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中,男女主角第一次去餐厅吃饭时,男主角就点了泡菜和一种韩国传统的酒,结果却被女主角强迫改成吃海螺料理,足可见女友的“野蛮”。

米糕与韩国民俗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在韩国传统饮食中,它可称得上是重要的节日食品。在韩国,吃米糕几乎是和吃谷物的历史一样长。韩国人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岁、结婚、祭祀、春节或中秋节等节庆时刻,都要制造糕饼祈求平安。如农历三月三要做杜鹃花饼糕,中秋的时候做松饼。在韩国电影《杀手公司》中,杀手被派去杀一个孕妇,却被其误认为是新搬来的邻居,马上进屋拿出了米糕赠予,令杀手尴尬不已。从这个情节就可以看出,米糕在韩国习俗中是馈赠客人,表达祝福的物品,是礼尚往来中必不可缺少的。

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大长今》中更是包含了大量的美食烹饪介绍,长今的成长就伴随着无数大小宴会和菜肴的制作。影片中的美食如鲍鱼内脏粥,因鲍鱼吃了很多新鲜海草,内脏发出浅浅绿光,是来自大海的精华;牛肉包的烤松茸,大块牛排,食用起来不方便,长今将其切成薄片,包裹在松茸外面烘烤,牛排吸收了松茸的香气,松茸的清爽又调和了牛排的荤腥;蒸醉虾是把大明虾用料酒醉晕,背部开刀蒸熟。不仅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营养成分,在酒的作用下,虾肉尤其爽嫩。

《大长今》还把饮食同养生联系起来,在剧中展示了很多御膳、药膳,并提出了“食疗同源”理念,如片中以五样植物的种子——桃子、芝麻、松子、杏子、核桃熬成的“五子粥”,不仅可口,还促进食欲,助消化和排便顺畅;荞麦煎饼以荞麦、糯米做皮,卷上白萝卜、香菇、绿豆芽等馅料,味道香醇,还有助于维护身体的气力;以乌龟和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熬成的八卦汤,有补心肾、养肺阴、止久咳、益大肠之效;把米磨碎,加入牛乳而煮成的驼酪粥,蛋白质及纤维充足,对消化系统有益。

在《大长今》里,韩尚宫提出了“画出美味”的概念,镜头里烹饪的过程也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韩国传统的用餐礼仪、饮食文化,药膳原理、养生之道,因其贴近生活所以很自然地为各地观众所接受,并由此把韩国传统美食推向了全世界。

二、欧美

(一)欧洲

意大利、法国等都是享誉世界的美食王国。意大利导演马丁·西科塞斯的黑帮片《盗亦有道》里,尽展了意大利美食的精华。黑帮老大被绳之以法,在监狱里他却开始钻研厨艺。因为他的特殊身份,遣人送来新鲜的龙虾,上等的酒,老大下起厨来,洋葱细细地切丁,大蒜用剃须刀薄薄地切片,人虽剽悍,整个场面却充满专注与柔情。

《盗亦有道》把黑手党刻画得颇具人情味,而对饮食的关注就是最明显的人性表露。就是在危险逼近的时候,老大关注的仍然是番茄汁肉丸子。片中还有几个场面表现黑帮杀人后紧接进餐,都是最流行的意大利菜。

德国影片《美味关系》以美食作为互有隔阂的人们敞开心扉,彼此交流的媒介。餐厅的主厨玛尔莎抚养着因车祸去世的妹妹留下的女儿莲娜。为了使莲娜摆脱悲痛和郁闷,玛尔莎想尽各种办法、做出各种美味的食物,但仿佛都无济于事。这时餐厅里请来了一位意大利厨师马里奥,他凭着精湛的厨艺、开朗的性格很快受到大家的欢迎。由于担心马里奥取代自己,玛尔莎刚开始对马里奥心存芥蒂。但在相处中,细心的马里奥想尽各种办法使失去味觉的莲娜食欲大开,并凭着乐观的性格消除了玛尔莎对他的误会,两个人之间还逐渐产生了爱情,并走到了一起。

美国电影《大餐》讲的是意大利移民和意大利菜的故事。意大利菜移民美国,比萨饼、意大利粉、面条、米饭都对美国人的饮食影响深远。但由于文化的隔阂,却依然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美国人往往不能懂得意大利饮食的精髓。是融合美国口味还是坚持自己风格?影片实际在讲如何保留自身文化传统,以及文化融合和发展的问题。《大餐》里开意大利餐馆的两兄弟面临的问题是正宗的意大利菜不能迎合美国人的口味,生意难以维系,只好关门大吉。兄弟俩准备了最后的晚餐,电影中特别介绍的一道菜是Timpano,是烤出来的一个夹馅大糕饼。先和意大利面,然后切片,再卷成通心卷,另大面片一块,放入深圆烤盆,面中放入通心卷、鸡肝、鸡蛋等等,包起来放入烤箱中烤,烤成后就形成一大圆蛋糕状的厚饼,兄弟俩抬上餐桌现切,构成晚宴的高潮。这顿大宴其他的菜还有开胃汤、三色烩饭、烤鸡、烤乳猪、烤鱼,以及各式蔬菜等等。

《芭比的盛宴》是一部著名的饮食电影,故事讲述了丹麦北部的小村庄一对笃信路德教的姐妹,因为宗教而不惜牺牲爱情。她们家有一位远道而来的女佣,原来是法国大餐厅的名厨,她要求在两姐妹的父亲忌辰时,招待教区中的老教友享受一席正宗法国盛宴。影片上半部将两姐妹的爱情故事讲述得温情动人,也使人对丹麦教区的民俗风情增加了解。下半部集中介绍盛宴的整个准备和烹饪过程,将法国菜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垂涎欲滴,难怪以禁欲和节制为生活重心的路德教徒也被这顿盛宴征服。

《瓦代尔》根据法国民间传奇改编,讲述的是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宫廷的一位出色的大厨瓦代尔的故事。在一次长达三天三夜的宴会中,瓦代尔全权统筹,做出许多别出心裁并且令人眼花缭乱的法国菜式。在宴会即将结束之际,意外出现了,为宴会订购的鱼没有及时运来。瓦代尔最终成为黑暗宫廷的牺牲品。片中展示了法国的种种佳肴和宫廷菜式,雕琢精细、数量庞大、排场豪华,极尽奢华之能事。其实,菜肴在片中只是道具,盛宴只是背景。剧情着重刻画宫廷讲究的礼节和繁复的制度,还有各种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和政治陷阱。

(二)美国

李安的《饮食男女》故事在美国被翻拍了两次,一次是墨西哥移民版,一次是黑人版。墨西哥移民版《玉米汤》讲述了一个十分类似的故事,父亲是大厨,有三个各怀心事的女儿,片中父亲也做了很多丰盛的墨西哥菜。和《饮食男女》一样,《玉米汤》也是以做饭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摘辣椒和番茄,辣椒和番茄是墨西哥菜少不了的调料。

美国南方黑人有自己独特风味的饭,叫灵饭。黑人版《饮食男女》的片名就叫《灵饭》,片中父亲改成了母亲,也有三个女儿,只不过家庭是三代同堂,故事是以外孙的眼光来叙述。黑人的饮食对美国的影响也很大,比如肯德基炸鸡就是从黑人饮食而来的。除了炸鸡,灵饭的餐桌上还少不了西瓜、牛排、红薯等。

作为一个多移民国家,文化的杂糅和冲突会在许多家庭上演,而餐桌就成了一个重要舞台。美国电影《烧的什么饭》描写了洛杉矶黑人、犹太人、越南人、墨西哥人四个不同族裔家庭的感恩节晚餐。这些移民家庭过感恩节都吃火鸡,这反映了他们美国化的一面,而火鸡的烧法则各自不同,配菜更是五花八门。美国传统的火鸡餐配菜是土豆泥、酸红莓果泥、烤红薯、南瓜派,而这些家庭的餐桌上却搭配上烤玉米饼、春卷、米粉、奶酪通心粉等。“家家都有难唱曲”,各家的菜式不同,故事也各异。犹太人老两口的女儿是个同性恋,带了女友回家过节;黑人之家父子冲突,夫妻危机,再加上婆媳摩擦;墨西哥人家儿女请了父亲,也就是母亲的前夫来过节,而母亲却带来了自己的新情人;越南人家二儿子房子里藏着枪,女儿打扮得不伦不类,大儿子因女朋友是墨西哥人不被父母所接受,就找借口不回家。美国人过感恩节,大多数都是自己烧火鸡。从早上买火鸡到最后上桌吃饭,每家人都鸡毛蒜皮摩擦不断,冲突频发。“烧的什么饭”其实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事,这部电影是通过餐桌表现美国当代家庭的面貌与状态。

虽然美国文化现在大行天下,可是在饮食方面却乏善可陈,除了汉堡包、薯条、炸鸡以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可吃的。汉堡包是美式快餐的代表,是一种最大众、最普及的食品。昆丁·泰伦蒂诺的《通俗小说》一开场,两个黑社会枪手在车里聊天,聊的就是汉堡,拿汉堡开玩笑颇能引起美国人的兴趣。《通俗小说》也有不少戏是在餐馆里发生,那些餐馆都是典型的美式大众餐馆,《通俗小说》也成了一个美国当代通俗文化演绎的文本。

在美国南方饮食文化相对来说丰富些,因为受南美、非洲黑人、法国、西班牙等的影响。油炸绿番茄就是道美国南方家常菜,选青脆绿番茄,切中厚片,面粉、盐、花椒粉搅匀,绿番茄片沾面粉再沾鸡蛋糊,都放入纸袋,用力摇晃,然后放入平底锅煎炸,几分钟后即可。口感外脆里嫩,十分爽口。

这道小菜因美国南方女作家范妮·弗拉格1987年的畅销小说《油炸绿番茄》以及1992年改编的电影而知名。影片讲述了胖太太艾佛琳每天在丈夫下班前做好饭,可是丈夫一回家就端着盘子直奔电视球赛。心情郁闷的艾佛琳面对自己摇摇欲坠的婚姻和碌碌无为的生活感到十分沮丧与迷惘,只能用吃零食来打发不快,结果愈发肥胖。邻居特莱德古德夫人就为她讲述了两个女人互相支持,对抗各种逆境,创造成功人生的故事。这两个女人在南方小镇上开了一家叫做汽笛小站咖啡的餐馆,餐馆有各种南方风味,其中就有“油炸绿番茄”。听了特莱德古德夫人的故事,艾佛琳开始力图改变自己无聊的生活,并不再对丈夫逆来顺受。

影片用来表现两位女主角友谊的场景经常发生在做饭和吃饭之时,油炸绿番茄也是频繁出现的小菜。特莱德古德夫人过生日的时候,艾佛琳做了油炸绿番茄送去,菜已不再仅仅是菜,而是成了女性独立的文化符号。

《情浓巧克力》则表现了特殊的巧克力盛宴。在冬日的法国小镇,一对母女的到来打破了平静而封闭的生活。活泼的薇安开设了一家巧克力店,古老灰暗的房子被改造得富于现代气息。薇安还改变了巧克力单一的面貌和口味,把巧克力雕刻成各种形状,并在巧克力的甜味中融入了薄荷的清香,甚至还加入了辣椒等奇异佐料,还用巧克力来做成美味佳肴。小镇上的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些新鲜的组合,并喜爱上这些巧克力。从此象征传统的教堂与象征新生活的巧克力店,象征保守的神父与象征自由的薇安进行了一场新旧文化的抗争。理智而古板地固守旧有的一切,还是遵从自己的自然本性?当然,小镇居民最终选择了后者,整个小镇因巧克力而快活自由起来,就连古板的神父也在一场盛大的巧克力大餐后开始转变。影片的高潮落在了巧克力大餐上,展示了巧克力的多种做法和样式。在这个影片中巧克力成了开放、自由的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