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忠波2005年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学专业硕士毕业,进入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工作。他来南开后工作勤奋、努力,很得大家的好评,我和他虽在工作上交集不多,但对他也颇有耳闻,印象很好。2011年他又打算深造,找到我,想跟我读现代文学与思想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我和他聊得很投机,感到这的确是一个好学敏思、踏实淳朴的“读书种子”,不可多得,欣然同意他报考。他也非常努力,不久就如愿以偿地通过了博士生的考试。读博不久,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我建议他继续从事现代影视文学方面的研究,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集中到了纪录片研究方面,现在的这部书稿就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他于2013年顺利通过了博士生答辩,博士论文《多重话语空间与中国形象的权力场域——以1972年至2012年的纪录片为考察对象》获得了答辩委员们的一致好评。
对于忠波的研究对象“1972年以来以中国形象建构为中心的纪录片”,我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只看过为数不多的几部较为出名的作品,但我具有一个为忠波这样的年轻学者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我对于作品所表现的这段时期的中国生活有着一种感性的认知,我作为一个“60后”,全程经历了这段在现代历史上堪称风起云涌、波谲云诡、大开大合的社会生活。我至今仍记得1974年的春夏之交从广播喇叭上传来的对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的义愤填膺、声调激昂的谴责和声讨,工人、学生也被组织观看这部供批判用的“反华影片”,写批判文章。安东尼奥尼的这部影片之所以招致当时中国人这么大的反感和愤怒,显然是它所呈现的“中国”与中国人自我认知、想象的“中国”的巨大反差造成的。弘一法师有言“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也就是讲罔顾人情和物情,就会使人的自我空前膨胀,陷入偏执和武断、自负和自欺。人从本性上都有一种要同化、消除异质性的他者的意愿与冲动,但他者的被同化、消失又会使人失去认识真正的自我的途径和可能。所以这场冲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冲突,黑格尔认为“主体只能在对立中确立——他把自己树为主要者,以此同他者、次要者、客体相对立”,没有他者,也就没有自我,因此他者就成为主体建构自我形象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萨特更进一步强调: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取决于我们作为另一个人所凝视的目标的存在。正是在他人的注视下,主体体验到了我的存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为他的存在,从而又产生出与他者的对抗,由此,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就表现为这样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安东尼奥尼以他不同于中国自身的外来的异质的眼光去打量中国,由此也就引发了这场关于“中国形象”的前所未有的大争论。忠波从安东尼奥尼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的远与近、新与旧、深与浅三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形象”产生的根源,从客观的、中立的学术立场对这一场影响深广的文化悬案做出了自己的阐释、理解、分析、判断,其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同样,忠波对另一部影响较大的纪录片尤里斯·伊文思的《愚公移山》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释,对尤里斯·伊文思不同于安东尼奥尼之处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其作品的价值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判断和分析。这都表明他是以一种以求真为主导的客观中立的学术态度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其学风是踏实严谨的,有实事求是之意而无哗众取宠之心。
作为一种比较形象学的研究,忠波该著将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置于官方、民间和西方的三角关系下话语权利场域之中,多维度地探究了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论文一方面讨论了如何摆脱西方权力话语给定的东方主义化的中国形象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重点思考了多重话语空间中,中国形象互为建构和对话性整合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本身既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学术价值,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忠波把握住了形象学研究的新的发展趋向,即由传统的对呈现出的形象的真伪、偏离程度的关注和判断转向对形象制造者的主体性的追问,由实证主义的是什么、怎么样转向为什么的深层追问,这使其研究具有一种思想的深度,因为任何观察都具有其不可摆脱的主观性,都是不同程度地受到自我制约的,而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冲突又是长期存在、不可摆脱的,人正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不断逼近真实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探索过程。该著在研究方法上也颇有新意,作者善于抽选出典型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起到了以简驭繁之效,如第二章“中国形象话语权力场域的微观分析”,他从纷繁复杂的中国意象中抽检出三种极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意象,进行重点考察,通过对纪录片中的“天安门”“西藏”和“三峡”这些标志性意象的分析考察,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着的话语权力关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总之,忠波此作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同时,又在资料的搜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不管从“义理”方面还是从“考据”方面来说,都是一部投入了较多心血的精心制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作为他的论文指导教师,看到他取得今天的成绩,心中不胜欢喜,期待他今后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成果。对于论文中可能存在的疏漏、错谬、不足之处,也欢迎方家不吝指正,以促成他更大的进步。
是为序。
耿传明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6月11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