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形象的生产机制与意义过程,始终处于话语权力的张力场域中。中国形象指涉不同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权力关系,互相认证、暗合,又相互排拒、对抗。多重话语空间下所形成的三角关系的话语权力场域,隐含着复杂的认同与排斥的关系,也决定了中国形象的表达结构、生产机制以及意义过程必然是在相互作用中才能够得以呈现。当代纪录片对中国形象不断位移的表述渗透着多重认同关系,所面临的他者塑造与自我认同等困境正来自中国形象的控制性关系,以及话语权力场域的张力。本研究以当代纪录片为考察对象,基础文本为1972—2012年的有关中国形象的典型纪录片,探讨官方、民间和西方多重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话语权力问题,并对中国形象主体建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不仅考察中国形象的具体形式、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对当代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的基本面貌和构造方式也进行了系统性梳理,而且更加注重中国形象的话语权力运作逻辑,即生产中国形象的话语权力体系。当代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主要从多重话语空间与中国形象的话语权力场域运作、多重话语空间与中国形象主体建构的两个向度上展开:第一,关注中国形象的话语生产机制及其深层成因,重点考察多重话语权力体系对中国形象宰制的场域张力;第二,从话语权力的角度对多重话语空间下中国形象的主体性建构方式进行阐述和论证。
本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官方话语、个人话语和西方话语三角关系下的权力场域中,通过比较两部影片对中国形象不同的理解方式和创作理念,重点考察作为个人话语的《中国》《愚公移山》与代表官方话语权力的意识形态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述两部影片各自表征系统背后不同的中国形象意义生产和话语权力运作。
第二部分:根据中国形象的符号体系生产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选取了天安门、西藏、三峡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表性符号体系,进行多重话语空间下权力场域的微观化分析。作为中国形象的象征系统,从西方到中国官方再到独立纪录片,天安门、西藏和三峡的意向阐释与形象内涵都在不断变化,其中暗含着巨大张力和理解空间。
第三部分:从“域外行旅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中国独立纪录片(国外影展)中的中国形象”“海外华人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三部分入手,论述不同“言说者”作为话语主体是如何实现表述中国的权利的,并深层次挖掘中国形象的话语秩序与权力运作,阐述背后的权力关系。
第四部分:考察中国形象的主体建构如何在官方、民间和西方,多重话语权力场域中得以完成。讨论官方、民间和西方多重话语空间下中国形象的主体建构,即中国形象话语权力场域中自我身份的塑造问题。中国形象,一方面可以作为异国形象被呈现,另一方面又可以构筑自我形象,即“他塑”和“自塑”之区分。相对于“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自塑”是中国形象主体建构的表述形式,即如何表现自我的问题。
本研究将中国形象置于官方、民间和西方的三角关系下话语权力场域之中,多维度探究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在多元价值诉求的相互作用下,一方面,讨论如何摆脱西方权力话语给定的东方主义化的中国形象等诸问题。另一方面,不仅关注两种形象之间,官方与西方、官方与民间的对峙冲突、彼此矛盾之处,以及西方与民间的共谋关系,也考察多重话语空间中,中国形象互为建构和对话性整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形象 话语权力 三角关系 当代纪录片 主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