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与围术期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焦虑及焦虑综合征

一、概述
焦虑是人的基本情绪,其心理学定义为:焦虑是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的适应行为,含有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努力但对此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具体表现为内心的恐惧、不安体验、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以及运动的不安。焦虑的意义在于使个体保持基本的警觉性,而这种警觉性的保持既能使个体规避所面临的危险,又能使机体各重要器官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
病理性焦虑产生的原因:病理性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其他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一样为多元化因素,具体表述至少应该包括:①遗传因素;②重大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手术;③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体现在病人的生活经历、神经类型、对生活事件的评价等,而面对病痛,特别涉及到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对于手术群体来说,因为面临危险和不确定情况,高于一般情况的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因此值得关注。过度焦虑对病人心态、治疗依从性、康复等均造成影响,应成为围术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老年人群是特殊群体之一,由于身体器官功能的自然衰退、环境适应能力减弱、认知功能减退、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易于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过度焦虑也更为普遍。
精神病学界将病理性焦虑分型为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并有专科诊疗共识,而外科临床的关键不是给病人下专科诊断,而是识别过度焦虑现象并给予对症治疗,因此宜将焦虑分成若干症状群来加以识别和治疗更有利于临床工作。从心理学层面认识焦虑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体验层面的焦虑、躯体层面的焦虑和认知层面的焦虑,现分述如下。
二、临床表现
1.体验层面的焦虑
体验层面的焦虑主要是指病人的体验异常,具体可表现为:①发作或持续出现的恐惧感,甚至是灾难性思维,病人往往感觉惶惶不可终日或大祸临头的感觉;②重要系统器官功能改变:如胸闷、气促、心悸、尿频等;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兴奋,前者可出现心率加快、皮肤潮红或苍白、口干、便秘、出汗等症状,而后者则可出现血压下降、头昏、腹泻、心率下降等情况;④伴随睡眠障碍,特别是失眠症状。
2.躯体层面的焦虑
表达焦虑的躯体症状业内将其暂时称为“激惹性躯体症状”,主要是指表现器官功能紊乱的症状,如腹泻、尿频、眩晕等,照此解读,肠激惹综合征是典型的激惹性躯体症状。此外,疼痛是焦虑重要的躯体表现,特别是慢性疼痛。
3.认知层面的焦虑
认知层面的焦虑主要从病人的思维和行为特征上表现,最常见的现象是病人的思维固化,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较为极端的表现是偏执。偏执的病理心理解读是改变自己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就会引起当事人的恐慌,直接反映了当事人的不自信,故解读为认知层面的焦虑。
三、实验室检查
对病理性焦虑的识别主要是临床观察,而生物及心理检测作为重要的参考。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参考指标包括:
1.神经内分泌指标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过度活跃,具体体现在血浆ACTH、血浆皮质醇的增高。
(2)地塞米松过夜抑制实验阴性。
2.常规脑电图检测
可能呈现出α节律解体,β活动增加等特征。
3.皮电检测
可呈现皮肤电阻增加。
4.生命体征的改变
如呼吸的浅、快;血压,特别是收缩压的增高;心率加快等也可以作为提示焦虑状态的参考指标。
四、诊断标准
正如前面所述,焦虑是人的基本情绪,因此在这里所说的识别主要是对病理性焦虑或综合征的识别。对于外科临床病人来说,符合以下特点的病人应该给予重视或应该针对焦虑进行医学干预:
1.符合上述症状描述中的1条或1条以上,焦虑严重程度可以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表5-2-1)。
表5-2-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近2周)
2.出现焦虑症状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或影响治疗依从性,或已经给病人造成明显痛苦的情况。
五、治疗
(一)体验层面焦虑的治疗
1.对体验层面焦虑治疗的基本方案是SSRIs+苯二氮 类药物。具体药物的选择及注意事项可参见表5-2-2。
表5-2-2 药物说明表
续表
续表
注:qn,每晚1次;qd,每天1次;bid,每天2次;tid,每天3次
2.如果对病人焦虑症状的治疗需要延续到病人的康复期,则主要推荐的治疗方案为:SSRIs+非苯二氮 类抗焦虑药物。药物的具体信息仍请参见表5-2-2。
(二)躯体层面焦虑的治疗
1.SSRIs或SNRIs+苯二氮 类药物
2.SSRIs或SNRIs+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3.SSRIs或SNRIs+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苯二氮 类药物
关于以上推荐方案的具体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仍请参见表5-2-2。
(三)认知层面焦虑的治疗
对于此类病人,建议通过心理干预措施缓解症状,操作如下:
1.在不违背原则、不危及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尊重病人原先的习惯,避免引起病人的恐慌。
2.适当的娱乐活动、运动使病人心情愉悦,从整体缓解病人的焦虑,减轻固执。
3.个别心理干预无效者,可给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郭菁 孙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