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余思悟一得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升清与降浊相互协调的临床意义

人体气机的升降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芬余氏《医源·阴阳升降论》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是由气机升降来完成,升清与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升降失调会造成病变,清阳不升与浊阴不降又相互影响。升降沉浮为中药的基本性能,调节升降为中医治疗大法。人体升降失调,导致的疾病,从头部至上、中、下三焦均会出现,这些疾病可用调升降来治疗。

1.头部疾患

头部疾患最常见是脑血管疾病与五官疾病。脑血管疾病大都表现中风症状,多见是脑梗死,其次为脑出血,多数会造成舌强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饮水呛等后遗症。中医治疗历存真中与类中之争,主要针对病因病机,有外风与内风之异,前者治以祛除外风为主,代表方为大秦艽汤、小续命汤,要在升阳扶虚;后者以平熄内风为主,代表方为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等,意在平肝息风。两者主要是涉及升与降的具体运用问题。头部为诸阳之会,依靠气血的温养滋润。各种因素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浊邪害清,使上窍为之闭塞,疾病由生。眩晕为常见病症,主要由肝风上扰,气血虚亏,肾虚不足,痰浊中阻等所致,临床以虚实兼夹多见,如气血虚亏不能上养,常兼夹脾虚痰阻,或肾虚水不涵木则多伴肝风上扰。治疗必须把握虚实的孰轻孰重,运用好升清与降浊之间的协调配合。对眩晕反复,虚实夹杂者,常以升阳益气,健脾化痰与平肝息风,养血降浊配合,采用组方:防风、葛根、蔓荆子、白蒺藜、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芍药、怀膝、制南星、菖蒲、茯苓,随证加减。

五官疾患病位在头部,病因不外寒热虚实,治疗无论是清温补泻,均需要升清与降浊的配合。升清即使药效上达头窍病所,且对五官疾病起直接治疗作用,如白芷、辛夷能通鼻窍,荆芥、薄荷清利咽喉,菊花、桑叶疏风明目,蔓荆子、葛根通利耳窍;升清药能疏风散邪,还有助于升阳益气。降浊都属祛除病邪,能清除留滞五官的火热、痰浊、瘀积。如常见中耳炎,急性期多以疏风宣散配合清热解毒治疗,如菊花、升麻、柴胡、蔓荆子等配合黄芩、黄连、蒲公英、赤芍、银花等;慢性期则以益气健脾合托毒排脓,用白芷、川芎、桔梗、党参、黄芪配合赤芍、米仁、皂角刺、蒲公英等。鼻炎治分虚实,实证以祛风通窍与清热降火配合,虚证用升阳达窍与补肺益脾配合。眼科、咽喉急性疾患大都以疏风与清热组方,亦为升降配合。总之,各种治疗组方总离不开升降的配合。

【病例1】

黄某,女,53岁。2010年3月5日初诊。诉眩晕,步履不稳半年。头颅MRI提示:脑梗死。住院,用西药治疗1周,症状改善不明显。刻诊头晕,精神困顿,语言不利,纳呆寐差,左偏瘫活动障碍,舌淡有紫斑,苔厚白腻,脉弦数带滑。初予化瘀通窍、息风化痰等不效,易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亦不应。悟此属清阳不升,痰浊上阻,治以升阳益气,豁痰降浊。处方:防风6g,白芷6g,蔓荆子8g,川芎10g,党参20g,黄芪30g,茯苓20g,白术20g,菖蒲10g,远志10g,制南星10g,桃仁10g,橘红5g,当归10g,炙草5g。每天1剂,并作功能锻炼。服2周后,眩晕消,纳增,肢体活动及睡眠有改善。随证增损服3周能下床,1个月后出院。追访半年,生活基本自理。

2.上焦疾患

肺、心居胸中,肺心功能活动无时不在升清降浊。胸部多数疾病涉及肺心,临床大都使用升降法来治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宣发和肃降就是升降协调的运动,二者失去协调,就会出现咳嗽、喘逆等症。同时,肺与其他脏腑相互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如肝气左升而肺气右降共同完成升降协调;肺主吸气、肾主纳气的上下协调气息运动。《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主全身之气,其他脏腑的气机活动失常会影响及肺。从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看,肺系疾病主要表现咳嗽、气喘、胸闷、咳血、多痰、水肿等,治疗离不开升降的协调配合。

胸部较常见的心脏疾病,治疗也离不开调升降。如风心,慢性心衰治疗多以温阳益气与利水祛瘀配合,常用参附汤与五苓散合用,属于升与降的协调。冠心病心绞痛多数为虚实夹杂,病变所在胸廓为气机升降通道,不通则痛,治在通阳开泄,常用以益气通阳人参、黄芪、桂枝与降浊化瘀薤白、瓜蒌、半夏、丹参等配伍,旨在升清降浊。肺心病急发,多数呈气虚阳衰,痰壅气逆,治疗以益气通阳合化痰降气为主,亦为升降配合。胸胁疾病出现瘀阻病证,最常用的血府逐瘀汤,适应病证很广,其组方虽在祛瘀,然方中桔梗配枳壳,柴胡配怀膝,桃仁配红花,注重协调升降。

【病例2】

尤某,男,57岁。2011年12月19日初诊。患者胸痛反复发作5年,近年来加剧。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在服降糖药。10余天前由于劳累过度而胸痛发作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西医药治疗好转,出院后因劳作而胸痛复作,不愿做心血管造影检查,转中医诊治。患者胸闷气短,心烦少寐,入夜口干,头晕腿酸,大便干结,舌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数。证属气虚血瘀,肝郁痰阻,升降失司。治以益气化痰,疏肝祛瘀,处方:柴胡6g,当归15g,赤芍12g,桔梗8g,枳壳10g,川芎10g,半夏10g,生晒参8g,怀牛膝8g,瓜蒌实20g,炙甘草5g。服3剂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继续以上方加减调治半年,活动如常人。

3.中焦疾患

脾升胃降,居于中土,为五脏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则运化正常,清阳得以输布,胃降则传导无碍,浊阴得以下行。朱丹溪言:“脾居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之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须与脾胃配合以完成其升清降浊之能。脾胃升降失常,最多见中焦病变,气机阻滞而胃脘胀痞、便溏;胃气上逆而嗳气、恶心呕吐。升降法最常用于调理中焦病变,如升阳益脾,和中降逆,苦辛开泄,养胃祛湿等。如常用于治疗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心下痞证用方,仲景半夏泻心汤,组方核心为干姜与黄连配合,寒热并用,辛开苦泄,斡旋中焦,适用中气不足,寒热互阻,中州升降失职,心下痞塞等症。叶天士曰:“干姜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气味俱升,阳也;黄连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气味俱降,阴也。”方中取姜连并用,意为调阴阳,复升降,合补中健脾之味,俾中焦健运,痞证自除。本方对消化系疾病应用较多,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胰腺炎、胃神经官能症、幽门梗阻、胃下垂等。本法亦可治痰痞,凡阳虚水停成饮,遇热灼液成痰,往往非纯化痰逐饮可效,以姜连合用,温阳化饮与清热燥湿并进,可从本治痰痞。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见上感咳嗽、肺炎、慢支伴感染、哮喘及尘肺等,表现脾肺升降失调,咳喘多痰,胸中痞闷者,均可使用。本法对泌尿系、内分泌系及心脑血管病、妇儿疾病、恶性肿瘤等,因升降失司,寒热互结而中脘痞胀者均可加减使用。

【病例3】

赵某,男,46岁。2013年5月17日初诊。患者胃脘胀闷不舒2年,近半年加剧,食量稍多则胀甚,行走稍急即作痛,恶心嗳气,头晕肢困,乏力眠差,5年前因胆囊结石作胆囊切除。近半年因“胃痛”,2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胃神经官能症,服西药未见明显效果,转诊中医。刻诊:面苍形瘦,精神不振,晨起口苦,上腹胀闷,无压痛,大便先干后溏,舌淡苔薄黄腻,脉濡弱,证属中虚湿阻,寒热互结中焦。处方:党参12g,黄连3g,干姜5g,黄芩10g,郁金10g,苏叶10g,朴花6g,化橘红6g,制半夏10g,茯苓10g,炙甘草3g。服5天后,腹胀减,纳食少增,余症有改善,继上方加减服用2周,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去朴花、半夏加白术10g,石菖蒲10g,调治月余而愈,追访半年未反复。

4.下焦疾患

下焦疾病多见大小便异常及生殖系统疾病,本节专就大小便疾患而论。二便失调,可归结为气机升降失司,治疗大小便异常,应注重升降配合。《医碥》言:“盖欲升之,必先降之而后得升也;欲降之,必先升之而后得降也”。升降配合得法,能相反相成。膀胱是贮尿器官,排尿赖于“气化”功能,包括肾之蒸腾,肺之肃降,三焦决渎。治疗小便不利,特别是久病致虚者,单纯通利效差,须开提肺气与利水通淋配合治疗,调其升降。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通调有助于下窍通畅,如治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性尿路感染等,常用桔梗、柴胡、黄芪与留行子、萹蓄、牛膝、皂角刺等配方,颇有效验。如输尿管结石嵌顿伴肾积水,单以通淋降泄、排石利尿法治疗,有时效果不佳,循“欲降先升”治则,在诸通利药物中加升阳益气之味,往往能促使结石梗阻解除。

临床治疗中气下陷而致久泻不愈、脱肛、痔疮脱垂及子宫脱垂等病,有时单用补中益气汤等治效不理想,因为有些患者常伴浊阴不降,表现少腹胀满,便溏不爽或里急后重,得矢气或便后稍舒,乃虚中夹实,治疗须于益气举陷方中佐入清泄导滞之品,即用补中益气汤,再随证选用白芍、枳壳、制军、槟榔、黄连、莱菔子等配合,使湿热、浊气通降,有助于中气升提。大便秘结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证分虚实,与脾胃升降失调有关,治疗之要在调升降。有些便秘患者,只求近效,屡以大黄制品、番泻叶之类泻下通便,暂得通畅,旋即复秘,不能根除。特别对习惯性便秘,病程较长排便无力,多数伴有中气虚陷,治须升补中气与降腑通便相结合,即“寓降于升”之意,才能获得长效。

【病例4】

蒋某,男,73岁。2009年3月16日初诊。大便秘结反复十余年,近3个月食欲减退,时有便意,排便艰难,每须开塞露通便,纳食少增则腹胀甚,偶得矢气则舒。近周来感乏力喜卧,腹胀纳呆,便秘不解,口不渴,舌苔厚腻,脉浮数。当地医院用过中药泻下导滞,健胃之剂,以及西药通便灌肠,仅得短暂效果。家人恐怕有变,转来院。刻诊患者形瘦肉削,少气懒言,腹胀甚于少腹,按之软无压痛,脉象无力。证属中气虚陷,致胃腑通降无能。治以补中益气,养血通腑。处方:生晒参8g,当归10g,生白芍20g,肉苁蓉10g,生白术30g,枳壳10g,黄芪30g,莱菔子15g,炙升麻3g,炙柴胡3g,炙甘草5g,嘱少量频服。服2剂后肠鸣转矢气,腹胀减;上方加川朴10g服3剂解下大便甚多,纳食进。继上方加减调治半月,便间能自解。

5.讨论

人体脏腑通过气机的升清与降浊,相互联系,使升降有序,上下相召,阴阳交泰,呈现正常的功能协调活动,如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宣发与肃降协调;如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左右升降协调;如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上下气机协调;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燥湿配合;心火下煦,肾水上济,水火上下交泰等。人体气机的升降互相影响,须臾不相离,诚如张锡纯所说:“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在病变时升清与降浊亦互为因果,如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气机阻滞则升降逆乱。治疗上注意两者协调关系,不能光顾一端。在用药配伍,更须讲究技巧。比如临床上采用吐法治小便不通,五苓散治疗水饮停滞之吐逆,又如“寓降于升”治便秘,“寓升于降”治气喘,都是巧妙的使用升降相互协调的治法。临床上大都疾病的形成离不开气机升降失调,如中风、眩晕、胸痹、臌胀、头痛、喘咳、吐血、腹痛、便秘、癃闭、水肿、淋浊、不寐等,涉及头部七窍、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及二阴诸多疾患,治疗均须升清阳与降浊阴相互配合。故缪希雍说:“升降者,治法之大机也”。

参考文献

[1]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

[2]元·朱震亨.格致余论·鼓胀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清·叶天士.本草经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4]清·何梦瑶.医碥·卷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5]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

(本文发表于《新中医》,2015,47(5):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