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骨关节疾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寰枕后膜-肌筋膜挛缩型颈椎病

此前,对寰枕后肌筋膜挛缩可以引起颈椎椎动脉压迫症很少有记载,或者笼统地称为“枕下痛”。其实本病并不少见。因此,一些由寰枕后肌筋膜病变引起的头晕、视力模糊、头痛等病症也就很少得到正确的治疗。针刀松解寰枕后膜治疗寰枕后膜-肌筋膜挛缩症有很好的疗效,故予推荐。
一、相关解剖

1.枕骨(参阅图4-1-9-1)

位于颅的后下部,呈勺状。枕骨前下方有卵圆形的枕骨大孔,该孔为颅腔与椎管的通路。以枕骨大孔为中心可将枕骨分为四部:前为基底部,后为鳞部,两侧为侧部。在枕骨大孔的两侧有枕髁,与寰椎形成关节。
枕鳞部的中央最突出的是枕外隆凸,可清楚扪得。自隆凸处起至枕骨大孔后缘有一骨嵴称枕外嵴,枕外隆凸向两侧的弓形骨嵴称上项线,其下方有与其平行的下项线。枕外隆凸有项韧带附着,上项线有帽状腱膜,在近中线处同时有斜方肌与头半棘肌附着。在乳突后上方,上、下项线之间有头夹肌与最长肌附着。上、下项线之间偏下方近中线处有椎枕肌附着,由内向外依次为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在枕骨两侧部的外端有颞骨乳突,乳突的上下端为上、下项线的终端,其上有胸锁乳突肌附着。

2.寰椎

第1颈椎称寰椎。呈环形,无椎体与棘突,由前弓、后弓与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其后面正中有齿状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连接前、后两弓,上面各有一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圆形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

3.枕寰关节(图4-1-9-2)

由寰椎侧块两侧的上关节凹与相应的枕骨髁构成,属于椭圆形的联合关节,关节囊附于关节面周缘。关节囊上起枕骨髁的周围,止于寰椎上关节凹的边缘。关节囊松弛,后部和外侧部肥厚,内侧部很薄或缺如。关节前方有寰枕前膜与关节囊附着;关节后方有寰枕后膜的外侧部与关节囊移行;外侧有寰枕外侧韧带连结于寰椎横突的上面,止于枕骨的颈静脉突之间,加强关节囊的外侧壁。寰枕关节为椭圆形滑膜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绕寰枕关节的冠状轴,头可做屈(俯)10°、伸(仰)25°的前、后方向的运动;在没有其他颈椎的参与下,头部可屈伸35°;在矢状轴上的运动,由于关节面的对合而受到限制。当头颈部侧屈和旋转时,枕骨和寰椎则作为一个整体而运动。因此,头部在寰枕关节上无旋转功能,故寰枕关节只有“点头”运动。
图4-1-9-1
图4-1-9-2

4.寰枕后膜(图4-1-9-3)

在寰枕关节囊外的后方有寰枕后膜,属寰枕后肌筋膜的一部分,连于寰椎后弓上缘与枕骨大孔后缘之间。连结枕骨和寰椎间的韧带非常致密而宽大,据赵定麟《脊柱外科学》记载:“延髓的后面距寰枕后韧带尚在2cm之外”;在《现代颈椎病学》关于小脑延髓池穿刺中指出:一般小脑延髓池距皮肤40~50mm,一般不超过60mm。但也提示:“在操作时应特别小心避免伤及延髓的严重危险。”但寰枕、寰枢后膜与黄韧带比较还很薄弱,这是脊柱椎板间真正唯一一处无黄韧带组织附着的部位,在颈部手术中必须严格避免不慎穿透。这些韧带保护着脊髓,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并允许枕寰间的关节有30°左右的屈、伸运动。在寰枕后膜的外层,有起止于C 1后结节和C 2棘突、横突和枕骨上下项线间的四块枕下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后小直肌。此处,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围成枕下三角,而寰椎后弓和寰枕后膜的一部分为枕下三角的底。
图4-1-9-3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做寰枕后膜的针刀松解操作时,如果能做好沿着枕骨大孔边缘铲切操作的话,应该是效果最好的。但经验不足的医生,要格外小心。

5.C1后弓

寰椎后弓上面的外侧部是椎动脉沟,是椎动脉第三段走行的位置。椎动脉第三段(枕段)位于枕下三角,自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后,呈锐角向后方,并围绕寰椎上关节面的后外侧向内,经椎动脉沟转向前方,穿过寰枕后膜的外缘进入椎管,而后经枕骨大孔入颅。因此椎动脉最易损伤的几个部位为:C 1关节突外侧、C 1后弓中线外侧20mm以外、C 1侧块上方更接近中线的部位。椎动脉沟可在寰椎后上方中线外侧15~20mm处。后正中线到椎动脉最内侧边缘的平均距离,若以内侧骨皮质计算为10mm(最小者为8mm),以外侧骨皮质计算则为18mm(最小者为12mm)。

6.枕下三角

枕下三角内及其附近的静脉是椎外静脉丛的一部分,它与椎内静脉丛、头皮后部的静脉丛和枕静脉丛都有联系,并通过髁孔的导静脉与颅内乙状窦相交通。椎动脉向上穿出寰椎的横突孔,行向内侧进入枕下三角,经过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再穿过寰枕后膜,而后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在做枕下三角的手术时,应注意椎动脉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见图4-1-9-2)。在C 1后弓处,椎动脉位于正中线外的15~20mm处。若在后弓处施术,一定要在此安全范围之内,如果超出此界限,则可造成椎动脉损伤。此种损伤是十分严重的,绝不可掉以轻心。

7.枕下神经

在枕下三角内还有C 1和C 2脊神经后支。C 1后支为枕下神经,一般在寰椎后弓上方与椎动脉之间向后穿出寰枕后膜,分支支配枕下诸肌。C 2后支为枕大神经,较C 1后支稍粗,由头下斜肌中外1/3交界处下缘绕出,行向上内,分支支配头半棘肌,穿过头半棘肌和斜方肌之后成为皮支,分布于枕顶部皮肤。在椎枕肌的浅面有头半棘肌和头夹肌、斜方肌等,肌肉丰厚,肌力较大。而头半棘肌和头夹肌由脊神经后支支配。当颈椎病变刺激颈部神经时,则会引起这些肌的痉挛。以上所述枕下部的寰枕后膜、椎枕肌、项筋膜及其神经支配统称之为寰枕后肌筋膜结构。
二、病因病理
寰枕后肌筋膜的挛缩可以由头颈部外伤后引起,也可以由经常低头写作、长期伏案工作等劳损所致。正常情况下,枕骨大孔的后侧边缘和寰椎之间有一个宽松的间隙,足以容纳椎动脉。当寰枕后肌筋膜因劳损而变性挛缩时,寰枕后间隙变窄,椎动脉在该处受压,影响了大脑供血量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同时,也可以压迫C 1~2脊神经后支(枕下神经和枕大神经)。椎枕肌的劳损,使椎枕肌粘连、挛缩,在枕下三角处压迫椎动脉与压迫C 1~2脊神经后支(枕下和枕大神经);而C 1后支支配椎枕肌,故可引起椎枕肌痉挛。痉挛或挛缩的椎枕肌则可压迫由此间经过的椎动脉,从而引起顶枕部疼痛、麻木、头晕等症状。
所谓“枕下痛”,其致病原因多认为是颈椎劳损及退变所致;亦有认为是上段椎动脉发育异常、创伤和骨关节炎等病因所致。另有认为是由颈椎的微小错位、颈椎旋转移位所致(正位片可见棘突偏歪、侧位片可见颈椎双影),拨正颈椎棘突为治疗手段。目前研究认为,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其枕下痛可能与颈椎曲度不正常有关。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可有外伤史及劳损史,特别是头颈部的外伤最易引起本病。

2.症状

枕部顽固性疼痛、麻木。有椎动脉受压症状,如眩晕、头痛、视力障碍、耳鸣、恶心等。

3.体征

椎枕肌枕部起点为枕外隆凸两侧稍下,上项线中1/3段下方,即在枕大凹(即风池穴)处可有压痛;在第1颈椎横突尖部、枕下凹(寰椎后结节)处可有压痛;在第1、2颈椎棘突亦可有压痛。

4.影像学检查

X线片,正位片意义不大,侧位片示寰枕间隙变窄,正常大于8mm,小于8mm有助于诊断。

5.鉴别诊断

应排除其他可致眩晕的疾病,如内耳源性疾病等。
四、针刀微创手术治疗

(一)体位(图4-1-9-4)

俯卧,头颈呈前屈位。要尽量过屈,下颏部抵在床头枕头上缘,使颈部皮面与背部皮面在一条直线上,并将前额部用支架支撑固定。此体位有利于在枕骨大孔后下缘处进刀和调刀。如体位摆放不好,针或刀都可能进入枕骨大孔内。
图4-1-9-4

(二)体表标志 1.枕外隆凸

此骨突是上项线的起始处。

2.枕下凹

即C 2棘突上方的凹陷部,瘦人可能触到第一颈椎后结节,但一般不能摸清。C 1后结节上方便是寰枕后膜所在之处。

3.C1横突尖

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可扪及的骨性突起物即是。

4.C2棘突

是颈椎上段最为突出的骨凸,较易扪得,且是上颈段最为准确的体表标志。

5.AB线间区——外侧关节柱

图4-1-9-5中的AB两线之间为颈椎后部小关节部位。颈椎各小关节呈叠瓦状排列,故形成骨性关节柱。此关节柱为项部进刀的安全入路。但在C 1-2椎间,此处是由C 1后弓与C 2椎弓之间的弓间韧带相连接,实际为黄韧带的连接,因此其安全性与关节突关节处的安全性相差甚远,实际这里不是小关节关节囊,而是椎板间黄韧带。风险高,不宜操作。
图4-1-9-5

(三)定点 1.枕下凹中点(图4-1-9-6)

即定于C 1后弓后结节处,定1点,松解寰枕后膜后组织。一般只定1点即可。

2.上下项线间的两侧中1/3段压痛点(图4-1-9-6)

定1~2点,松解头半棘肌、头夹肌、椎枕肌。

3.C1横突尖压痛点

定1点,松解头上斜肌。

4.C2棘突侧缘(或两侧)压痛点

定1(或2)点,松解头后大直肌(图4-1-8-4)。

(四)消毒和麻醉(图4-1-9-7)

治疗前应将头发剪短,发际内消毒应认真、彻底。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行局麻术。
枕下凹点麻醉法:应用5 #口腔科用针头。由定点处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筒向尾部倾斜,几乎与皮面平行,向枕骨推进,达枕骨骨面。此时,针尖至枕骨大孔下缘的距离尚不能确定。可将针头沿枕骨骨面向枕骨大孔部骨缘逐渐移动,在到达枕骨大孔后缘的骨面时,倾斜针头与皮面平行,使针尖抵在骨面上。回抽无血、无液,可注入麻药1~3ml,退回时边退边回抽、无血无液时可注入局麻药液少许。其他各点麻醉,均直达骨面,退出式注射麻药即可。
图4-1-9-6
图4-1-9-7

(五)针刀微创手术操作 1.枕下凹中点(图4-1-9-8~9)

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下,向躯干尾部倾斜刀体,几与皮面平行刺入达枕骨骨面,然后,调转刀口线90°,使刀锋与冠状面平行,咬住骨面,将刀锋移至枕骨大孔边缘骨面。在枕骨大孔后缘处横行切开寰枕后膜后组织3~5刀,再做纵、横疏通、剥离。根据病情及X线片改变,估计挛缩较重,可多切开几刀,以使松解彻底。
在操作中,如在体位摆放上颈部屈曲度不够时,由于刀体向尾部倾斜度不够,而使刀体与皮面的夹角增大,可使刀锋正对枕骨大孔,针刀则易于直接进入枕骨大孔。因此,此时针刀的推进更要小心,刀体与定点处皮面必须平行,甚至不得不深压下皮肤后,再将针刀向前推进,才能刺达枕骨大孔周边的骨面。否则,有可能刺入枕骨大孔内。所以,摆好体位是很重要的,不可忽视。
图4-1-9-8
图4-1-9-9

2.上项线点

此点为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的附着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达骨面,在骨膜外行针刀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有松动感后出刀。

3.C1横突尖点

颈侧方进刀。该点靠前,在乳突下部,在进刀前一定要清楚扪得骨凸。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以一手指压住骨点,沿手指平行刺入,直达骨面,调整刀锋到横突尖端,纵横剥离即可。

4.C2棘突点

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直达棘突骨面。移动刀锋至棘突侧面深入10mm左右,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有松动感后出刀。

(六)手法操作

1.患者屈颈俯卧治疗床上,头探出床外,床头边缘垫以厚垫,胸下垫以中间凹陷的枕头,(女性垫的凸凹处应与男性相反,即中间高两侧低,以减少对乳房的挤压)。患者双肩贴枕,使胸部不受压、以不影响呼吸为准。患者下颌与床头边缘平齐,使下颌部正好对准床头边缘。助手立于患者胸部侧方,双手扣于患者肩部,双前臂置于患者背部。施术医生左手(或右手,依习惯而定),托住患者颏部、手背抵于床头上为支点;右臂屈曲90°,将前臂中段压于枕部上方为力点,施术步骤如下:
第一步,施术者与助手形成对抗牵引1~3分钟。
第二步,突然加大屈曲力,在颈部自然前屈的弧线轨迹上弹压枕部,使寰枕后膜后组织进一步松解,此步骤可重复1~3次。
2.两点一面复位:矫正颈椎旋转移位。
3.悬吊牵引复位:矫正颈椎曲度变形,并或达到扶正的目的。
五、注意事项
1.一定要摆好体位,正确的体位是操作成功的一半,不可疏忽,否则易造成失误。
2.刀锋必须在枕骨骨面上活动,有时也有落空感,但只要掌握了控刀技术,及时停止进刀也不一定有问题,但最好是不刺入枕骨大孔内。
3.治疗1~2周后摄颈椎侧位像或功能位像,视病情改善程度再做下一步治疗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