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
歌曲《嘎达梅林》(东蒙民歌)
歌曲《嘎达梅林》是一首跨民族跨唱法、歌唱英雄的蒙古族短调。短调民歌蒙语称“宝格尼道”,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其特点为曲调短小,节奏整齐,音域相对窄一些,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20世纪40年代,正是安波在东蒙地区发现并记录了《嘎达梅林》,遂将数百段说唱词浓缩为四段歌词,得以成为一首深受歌唱家喜爱的艺术歌曲。
《嘎达梅林》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歌曲为单乐段,五声音阶羽调式。由上、下两句构成,而下句又是上句的变化和重复,旋律基本上保持了一字一音的特点。深沉有力,给人以缅怀敬仰英雄之感。

19世纪60年代,在俄国圣彼得堡,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廷、居伊等五位年轻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组成了“新俄罗斯乐派”。
20世纪30年代末,在中国延安,同样活跃着一个由作曲家安波、马可、刘炽、关鹤童和张鲁组成的“五人团”,他们致力于搜集、整理、改编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去。
其中,蒙古族长调《牧歌》和蒙古族短调《嘎达梅林》,更是经安波搜集整理推介后,才在更大范围内传唱。
⊙闲文逸事答问录
安波在辽生活20年,请来一大批艺术家
问:《嘎达梅林》这首蒙古族短调传唱至今,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答:“嘎达”,是家中老小的意思,“梅林”是个职位很低的小官。嘎达梅林,是乡亲们对他的昵称。嘎达梅林在举行武装反垦暴动时牺牲,但唤醒了草原人民与封建蒙古王公和东北军阀进行斗争的勇气。为纪念他,他的妻子找到一位蒙古族艺人,写了上百段的悲壮史诗。后来,安波发现了这部作品,把它归纳整理为四段歌词,让《嘎达梅林》这首歌在全国流传开来。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辛沪光用它作素材,创作了同名交响诗;本世纪初,导演冯小宁又把《嘎达梅林》拍成电影,而作曲则是著名作曲家辛沪光的儿子三宝。歌曲、交响诗、大提琴协奏曲、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让令人崇敬的嘎达梅林精神一直传颂至今。
问:安波在辽宁工作了很多年,他对辽宁的音乐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安波像个音乐巨人,对辽宁的贡献至今被人们传颂。遗憾的是,他50岁就去世了。短暂的生命中,他有20年的时间在辽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安波在辽宁先后创建了新的文化机构、音乐团体,并用自己的影响力,请来一大批艺术家担任辽宁文艺事业的领导。作为年富力强、威望极高的文艺界领导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点将让他到北京筹备了与中央音乐学院齐名的中国音乐学院。
安波在辽宁生活20年,把大连民间乐曲《江河水》推向全国。
《兄妹开荒》是新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部秧歌戏,对秧歌剧的发展和后来的新歌剧创作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