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肺炎喘嗽

【概述】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小儿肺炎。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该书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症状时,称为“肺炎喘嗽”。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本病若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病位在肺,常累及于脾,重者可内窜心肝。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

1.风寒闭肺

风寒之邪外侵,由皮毛而入,寒邪束肺,肺气郁闭,失于宣降,肺气上逆。

2.风热闭肺

风热之邪侵袭,或外感风寒化热,热邪闭肺,肺气郁阻,失于宣肃,则致发热,咳嗽;邪闭肺络,水道通调失职,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聚为痰,或温热之邪灼伤肺津,炼液为痰,痰阻气道,壅盛于肺。

3.痰热闭肺

邪热闭阻于肺,导致肺失于宣肃,肺津因之熏灼凝聚,痰热胶结,闭阻于肺。

4.毒热闭肺

肺热炽盛,郁滞不解,蕴生毒热,热深毒亦深,闭阻于肺。

5.肺阴亏虚

小儿肺脏娇嫩,久热久咳,邪热耗伤肺阴。

6.肺脾气虚

体质虚弱或伴有其他疾病者,感受外邪后易累及于脾,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肺气耗伤太过,正虚未复,余邪留恋。

7.心阳虚衰

小儿肺脏娇嫩,或素体虚弱,感邪之后,病情进展,由肺而涉及其他脏腑。如肺为邪闭,气机不利,气滞血瘀,血行不畅,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身,则出现心阳虚衰之变证。

8.邪陷厥阴

小儿感受风温之邪,易化热化火,若热毒之邪炽盛,热炽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则可致神昏、抽搐之邪陷厥阴证。

【辨证注意点】

1.本病辨证重在辨常证和变证。常证重在辨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痰重、热重;变证重在辨重症、危症。

2.初期辨风寒、风热。

3.极期辨痰重、热重。

4.恢复期辨气虚、阴伤。

5.重症辨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常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

3.新生儿患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典型表现。

4.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常伴干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5.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6.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2)病原学检查: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和鉴别,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2.辨痰重、热重

3.辨气虚、阴伤

续表

四、辨证论治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病例1

患儿张某,男,6岁1个月,2014年10月16日初诊。

发热、咳嗽4天。患儿4天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7℃(耳温),无畏寒、寒战,咳嗽逐渐加剧,昼夜均咳,痰不易咳出,鼻塞,流浊涕,家长擅自给患儿服退热药及止咳药,未见好转。胃纳欠振,大便偏干。既往史:有“肺炎”病史1次。体格检查:呼吸平稳,无气急发绀,面色红赤,咽部充血,扁桃体Ⅰ°肿大,心脏听诊无殊,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舌质红,苔薄腻,脉浮滑数。血常规:WBC 9.1×109/L,N 55.7%,CRP 25mg/L。胸部 X线检查:支气管肺炎。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发热咳嗽4天,咳嗽逐渐加剧,昼夜均咳,痰不易咳出。血常规:WBC 9.1×109/L,N 55.7%,CRP 25mg/L。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肺炎。以上情况符合肺炎诊断。

第二步:辨明证型。

患儿高热,咳嗽,痰不易咳出,鼻塞,流浊涕,面色红赤,咽部充血,舌质红,苔薄腻,脉浮滑数,为风热之邪侵袭,热邪闭肺,肺气郁阻,失于宣肃而发。属风热闭肺证。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1.血常规、C反应蛋白 明确感染情况。

2.肺炎支原体 明确有无肺炎支原体感染。

3.呼吸道病毒 明确病原体。

4.抗链球菌溶血素O 明确有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5.肝肾功能、心肌酶谱 明确感染有无影响肝、肾、心功能。

6.血培养及痰培养 明确致病菌,指导抗菌药物使用。

7.胸部CT检查 明确肺部感染情况。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治拟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 6g,杏仁 9g,甘草 6g,石膏 30g(先煎),桔梗 6g,浙贝母 10g,三叶青 6g,前胡 9g,柴胡 6g,黄芩 6g,姜半夏 9g,枳壳 6g。4 剂。

西医处理:阿奇霉素0.19g,口服3天。

复诊:患儿服药后次日热退,咳嗽好转,夜间不咳,痰不易咳出,胃纳正常,大便偏溏,舌质偏红,苔薄,脉滑。治拟清宣化痰。

处方:桔梗 6g,甘草 6g,杏仁 9g,浙贝母 10g,蝉衣 6g,僵蚕 6g,三叶青 6g,黄芩9g,姜半夏9g,北沙参10g,陈皮6g,炒谷芽12g。7剂。

患儿服药7剂后诸证消失。

(《盛丽先儿科临证经验》)

病例2

徐某,女,3岁。因“咳嗽5天,伴发热3天”就诊。

患儿5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无呛咳及犬吠样咳,咳毕无鸡啼样吸气尾音,喉中痰鸣,自予“肺力咳”口服。3天前又出现发热,呈中高度不规则热,无皮疹及抽搐,喘息气促,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希舒美)2天,热不退,咳喘加重。自发病以来,纳差,大便干,小便赤,寐尚安。

查体:

T 39.2℃(耳温),精神可,呼吸略促,无发绀,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及中细湿啰音及喘鸣音,心音有力,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神经系统查体阴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5.6×109/L,N 75%,L 13.5%,M 10.5%,CRP 10mg/L。胸部X线检查示:双肺纹理增深模糊,两下肺可见模糊小斑片影。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咳嗽喘促,伴发热,喉中痰鸣,肺部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下肺模糊小斑片影,符合肺炎喘嗽诊断。

第二步:辨明证型。

患儿有发热,咳嗽,喘促,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体征,此为邪热闭阻于肺,导致肺失于宣肃,属痰热闭肺证。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1.血常规、C反应蛋白 明确感染情况。

2.肺炎支原体 明确有无肺炎支原体感染。

3.呼吸道病毒 明确病原体。

4.抗链球菌溶血素O 明确有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5.肝肾功能、心肌酶谱 明确感染有无影响肝、肾、心功能。

6.血培养及痰培养 明确致病菌,指导抗菌药物使用。

7.胸部CT检查 明确肺部感染情况。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治拟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处方:麻黄 3g,杏仁 6g,石膏 15g,甘草 3g,苏子 9g,葶苈子 9g,桑白皮 9g,浙贝母9g,鱼腥草9g,黄芩9g。

(自拟医案)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常用中成药

1.通宣理肺口服液

用于风寒闭肺证。

2.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用于风热闭肺和痰热闭肺证。

3.金振口服液

用于痰热闭肺证。

4.养阴清肺口服液

用于阴虚肺热证。

5.玉屏风散颗粒

用于肺脾气虚证。

二、经验方

1.清肺通络汤(《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功能:

清热宣肺,通络化痰。

主治:

支原体肺炎。

组成:

桑白皮9g,地骨皮9g,桃仁9g,矮地茶9g,地龙9g,苏子9g,葶苈子9g,甘草 3g。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2.清肺饮(《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功能:

清热宣肺,通络化痰。

主治:

支原体肺炎。

组成:

黄芩、连翘、射干、川贝等。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3.宣肺化痰汤(《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功能:

辛开苦降,清热化痰。

主治:

肺炎喘嗽(痰热闭肺)。

组成:

瓜蒌皮 6g,瓜蒌仁 6g,法半夏 6g,川黄连 3g,苇茎 10g,青天葵 7g,桑白皮 7g,川地骨皮 6g,知母 6g,北杏仁 7g,甘草 7g。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4.健脾化痰方(《陕西中医》)

功能:

健脾化痰。

主治:

肺炎喘嗽(肺脾气虚证)。

组成:

党参、炒白术、茯苓各5g,陈皮、薏苡仁各4g,半夏、川贝母各3g,生甘草2g。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其他疗法】

一、敷胸疗法

大黄、芒硝、大蒜各15~30g,共研细末。以温食醋调和成膏状,置于纱布上,贴在背部,每日一次。用于大叶性肺炎。

二、穴位敷贴疗法

白芥子、延胡索、葶苈子、细辛、花椒目等研末,调成膏状,桑白皮纸包裹,敷于天突、大椎穴,每日一次。用于支气管肺炎。

三、耳穴贴压

肺、气管、神门、脾。用于支气管肺炎。

四、拔罐疗法

取肩胛双侧下部,拔火罐。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用于肺炎后期湿性啰音久不消失者。

【经典原文】

《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医宗金鉴》:“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

(姜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