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哮喘

【概述】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常在清晨或夜间发作或加剧。“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本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初发年龄以1~6岁多见。本病发作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以冬季及气候多变时易于发作。大多数病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如长时间反复发作,会影响到肺的功能,甚至造成肺肾两虚,喘息持续,难以缓解,或反复发作,甚至终身不愈。

【主要病因病机】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肃失常,气逆而上,出现咳嗽、气喘哮鸣,呼吸困难。

1.痰伏于肺是病机关键 伏痰的是由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津液停聚而成。

2.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有寒热之分。

(1)寒性哮喘: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或素体阳虚,气不化津,致寒痰内伏,均表现为寒性哮喘。

(2)热性哮喘:外感风热,或寒痰久伏化热,或素体阴虚,痰热郁肺,则表现为热性哮喘。

(3)外寒内热:由于素体阳盛,复感风寒,或外寒未解,里热已成,则外寒内热,形成寒包火。

3.迁延期邪实正虚,虚实夹杂。

(1)风痰恋肺,肺脾气虚:小儿肺脾气虚,伏风痰饮内着留恋不解,哮喘减而未平,静则气息平和,动则喘鸣发作。

(2)风痰恋肺,肾气亏虚:若肾气亏虚,纳摄无权,风痰恋肺日久难消,导致哮喘迁延难愈。

4.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有肺、脾、肾之别。

(1)肺脾气虚: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肺虚则脾气亦虚,脾虚不运,则停湿生痰,痰浊上贮,则呼吸不利。

(2)脾肾阳虚:肺脾久虚,可导致肾气虚弱,或患儿先天肾气未充,均可表现为后天脾肾阳虚,阳气虚则摄纳失职,气逆于上,产生喘气不足以息。

(3)肺肾阴虚:患儿素体阴虚,或肺热伤阴,或过食温热之品伤阴,则致肺肾阴虚,失于润养,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职,可使哮喘反复发作。

【辨证注意点】

1.辨发作期、迁延期和缓解期。

2.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重点辨寒热。

3.迁延期重点辨脏腑。

4.缓解期以正虚为主,重点辨脏腑,再辨气、阴、阳之虚。

5.辨轻重险逆和诱发因素。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常突然发作,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咳嗽阵作,甚者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青紫。

2.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如气候骤变、受凉受热、进食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

3.多有婴儿期湿疹史,家族哮喘史。

4.肺部听诊 发作时两肺闻及哮鸣音,以呼气时明显,呼气延长。支气管哮喘如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啰音。

5.血象检查 一般情况下,支气管哮喘的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伴肺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

6.肺功能 呼气峰流速(PEF)的日间变异率是诊断哮喘和反映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日间变异率>20%,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其值增加20%可以诊断为哮喘。气管激发试验有助于确诊。

二、鉴别诊断

三、辨证要点

1.辨寒热

2.辨虚实

3.辨脏腑

四、辨证论治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病例1

江某,男,10岁。2013年1月17日初诊。

患儿咳喘频发近2年余,平均每月发病1~2次,持续5~8天,需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方能缓解。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频作,喘促痰鸣,每天下半夜喘息尤剧,二便尚调,胃纳减少,夜寐欠安。查体:神志清,精神软,面色苍白,咽略红,喉核略肿,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哮鸣音,心率9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腹软,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既往史:过敏性鼻炎。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素有喘疾,现咳喘3天,咳嗽频作,喘促痰鸣,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哮鸣音,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史,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

第二步:辨明证型。

患儿咳嗽,喘促痰鸣,咽略红,喉核略肿,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为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气逆而上出现气喘,属热性哮喘。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1.血常规、CRP 明确感染情况。

2.嗜酸性粒细胞 判断有无过敏。

3.肺功能 判断气道阻塞的部位,评估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4.胸部X线检查 明确肺部感染情况。

5.血气分析 了解肺换气功能及其酸碱平衡状态。

6.过敏原测试 了解患者对哪些物质过敏。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哮喘(热性哮喘),治拟清肺涤痰,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处方:炙麻黄5g,光杏仁9g,紫苏子9g,莱菔子9g,甜葶苈9g,酒黄芩9g,广地龙9g,川椒目9g,辛夷花5g,炙百部9g,天竺子9g,苦秦皮9g,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200ml,分2~3次温服。

二诊:2013年1月24日。患儿喘促已平,咳嗽时作,喉中痰多,咳吐欠畅,纳增寐安,二便尚调。咽淡红,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哮鸣音及湿啰音,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证属痰浊未清,肺失宣肃,治拟宣肺降气,化痰止咳,方用三拗汤合苏葶丸和二陈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5g,光杏仁9g,紫苏子9g,莱菔子9g,葶苈子9g,云茯苓9g,制半夏9g,广陈皮5g,炙百部9g,天竺子9g,苦秦皮9g,酒黄芩9g,广地龙9g,川椒目9g,辛夷花5g,炙甘草3g。5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2013年1月29日。患儿咳嗽偶作,无喘促痰鸣,纳谷欠馨,寐安便调。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小滑。证属肺脾两虚、痰饮留伏,治宜补肺益气,健脾化痰,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方加味。

处方:绵黄芪9g,炒白术9,青防风5g,云茯苓9g,制半夏9g,广陈皮5g,酒黄芩9g,广地龙9g,辛夷花5g,炙内金9g,川椒目9g。7剂,煎服法同上。

(《虞坚尔医话医案选》)

病例2

患儿,男,9岁。于1976年6月12日初诊。

患儿于襁褓时有“乳癣”史。四岁起开始发哮喘,每逢春秋气候转变之际必见发作,且逐年加重。近一周来,出现咳呛气急,胸闷气憋,喉有哮鸣,痰色黄稠,有时不易咳出,口渴,喜饮凉水,身热(体温38.2℃),汗多,舌苔薄黄,脉象滑数。

检查:两肺哮鸣音满布。血常规:白细胞5.8×109/L,嗜酸性粒细胞3%,中性粒细胞56%,淋巴细胞41%。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儿素有喘疾,近一周来出现咳呛气急,胸闷气憋,喉有哮鸣,两肺哮鸣音满布。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

第二步:辨明证型。

患儿痰色黄稠,口渴,喜饮凉水,身热(体温38.2℃),汗多,舌苔薄黄,脉象滑数,为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所致,属热性哮喘。

第三步:相关理化检查。

1.血常规、CRP 明确感染情况。

2.嗜酸性粒细胞 判断有无过敏。

3.肺功能 判断气道阻塞的部位,评估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4.胸部X线检查 明确肺部感染情况。

5.血气分析 了解肺换气功能及其酸碱平衡状态。

6.过敏原测试 了解对哪些物质过敏。

第四步:治疗。

本例患儿诊断为哮喘(热性哮喘),治拟清肺涤痰,止咳平喘,方用定喘汤加减。

处方:带节麻黄4.5g,杏仁9g,生石膏30g,生甘草9g,黄芩9g,桑白皮9g,款冬花9g,瓜蒌仁9g,鱼腥草30g。

二诊:6月14日。服药两剂后身热已退,惟仍咳嗽气急,咳痰不畅,口干欲饮水,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再以原法出入。

处方:炙麻黄 4.5g,杏仁 9g,桑白皮9g,黄芩 9g,瓜蒌仁 9g,苏子 9g,沙参9g,麦冬 9g,象贝母 9g,生甘草 9g,芦根 30g。

三诊:6月19日。上药服五剂后,咳呛气急俱见控制,余症亦见明显好转,口和便畅,舌转红润,续予服药调理而愈。

(《徐仲才医案医论集》)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常用中成药

1.小青龙口服液

用于寒性哮喘。

2.三拗片

用于寒性哮喘。

3.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用于热性哮喘。

4.小儿宣肺止咳颗粒

用于外寒内热证。

5.玉屏风口服液

用于肺脾气虚证。

二、经验方

1.六味小青龙汤(《儿科心鉴》)

功能: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治:

哮喘(寒性哮喘)。

组成:

细辛 3g,麻黄 4.5~9g,干姜 6g,姜半夏 9g,五味子、甘草各 3g。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2.平喘方(《中华中医药学刊》)

功能: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

哮喘(热性哮喘)。

组成:

炙麻黄,杏仁,苏子,葶苈子,莱菔子,桃仁,黄芩,地龙,甘草。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3.健脾补肺化痰方(《中医儿科杂志》)

功能:

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主治:

哮喘(肺脾气虚证)。

组成:

黄芪 15g,太子参 15g,炒白术 10g,茯苓 10g,山药 10g,薏苡仁 10g,白扁豆 10g,陈皮 6g,葶苈子 6g,砂仁 5g,桔梗 8g,炙甘草 6g。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其他疗法】

一、穴位敷贴疗法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研细末,加生姜汁调稠如1分硬币大,分别贴在肺俞、膏肓、定喘等穴。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贴药时间为每年夏天的三伏天,连用3年。

二、耳穴贴压疗法

发作期:

平喘、神门、肾上腺、肺、气管、鼻、皮质下。

缓解期:

肺、脾、肾、内分泌、鼻。

三、针灸疗法

发作期:

取定喘、天突、内关。咳嗽痰多者,加膻中、丰隆。

缓解期:

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每次取3~4穴,轻刺加灸,隔日1次,在好发季节前做预防性治疗。

【经典原文】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哮喘之证有二:不离痰火。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水而得者,有伤醋汤而得者,至天阴则发,连绵不已。轻则用五虎汤一贴,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

《幼科发挥·喘嗽》:“或有喘病,遇寒冷而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

《证治汇补·哮病》云:“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姜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