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理论基础
2.2.1 国际贸易理论
2.2.1.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贸易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现在仍然是用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主要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在论证自由贸易的利益时,发展和修改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斯密的理论暗含着一个假定,就是贸易双方各有一种成本低于另一方的商品能在国际间销售。但是一个国家如果连一种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都没有,国际贸易能否发生?如果发生,贸易双方的利益又如何呢?李嘉图以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些问题。根据李嘉图的理论,比较优势是因国家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引起的。如果一个国家比别的国家更有效率地生产一种商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这个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将出口比贸易伙伴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而进口比贸易伙伴生产效率低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决定了一个国家将生产和应该生产哪种产品。当两个国家都专门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这两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然而,比较优势理论未能说明究竟是哪些因素引起了各国劳动效率的差异及贸易为什么会呈现出现在的格局。
2.2.1.2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差异在一国贸易中的决定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按照新古典资源禀赋理论(也称“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关于资源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经验检验型文献不断涌现。赫克歇尔—俄林—瓦内克(H-O-V)定理是解释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假设同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价格相等和技术不变(Vanek, 1968)。诚然,H-O-V定理是明确而直观的,但在对要素强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经验研究中,诸多文献并未得出期望的结果(Leontief, 1953;Hufbauer, 1970;Maskus, 1985;James et al.,1996)。其中,最具影响的莫过于Leontief(1953)首次采用直接度量方法对相对资源禀赋对美国贸易模式的决定作用进行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结果发现美国是劳动的出口者,资本的进口者,这一结果与H-O-V定理的预言截然相悖,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关于资源禀赋相对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研究,一些文献特别关注了生产要素的贸易方向,Schluter和Lee(1978)、Brecher和Choudhri(1982)、Lee等(1988)在Leontief的基础上重新检验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相对资源禀赋差异对农业贸易模式的影响,结果证实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并对研究结果给出了可能性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削弱了资源禀赋理论的有效性。由此,Leontief及其追随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受到诸多批评(Schott, 2003)。Leontief(1953)指出,资本和劳动为生产要素,劳动被纳入生产要素尤为重要。Stern(1975)也强调需要建立多要素模型,因为资本和劳动是用于提高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时,贸易国会按不同比例综合使用这些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在农业生产和贸易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其中土地发挥着关键作用。Leamer(1984)将土地分为四类,即热带、干旱、潮湿型中温和潮湿型低温土地,来考察不同土地资源类型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发现农产品的贸易专业化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Bowen等(1987)将研究拓展至资源禀赋对工业制造品贸易的影响,发现资源禀赋变量的回归系数或统计上不显著或符号不正确。帅传敏等(2003)、程国强等(2004,2005)研究发现,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上的比较优势,而相对稀缺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量研究特别关注了贸易模式的其他决定因素,将新古典理论框架下资源禀赋差异拓展至技术、消费者偏好、地理区位和规模收益差异来解释一国对外贸易模式。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经验检验中的频繁失效,为学者们将技术差异引入模型提供了工作性动机(Kielyte, 2008)。Feenstra(2004)认为将技术差异纳入研究框架可有效提高资源禀赋理论的解释能力。一些研究(Balassa et al.,1988)发现南北贸易可以由技能禀赋差异(而非资本禀赋)来解释。Koo和Anderson(1988)运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框架,实证检验了出口国资源禀赋(包括土地、技术、劳动和资本)对农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了土地、技术、劳动和资本是农业贸易的决定因素。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消费者偏好差异与本土消费偏好、国内消费模式或由于人均收入差异带来的非类似偏好(Markusen, 1986;Jones et al.,1998)对贸易模式的决定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贸易国所处的地理模型却在实证分析中被遗漏了。一些学者指出,一国的贸易模式应该由生产要素而非资本和劳动决定,例如,自然资源会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这在农业生产中尤其重要(Schluter et al.,1978;Lee et al.,1988;Koo et al.,1988;Pokrivcak et a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