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2.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运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原理,分析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通过对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国家或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与其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和贸易是相互促进的。他在研究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而对东道国来说是具有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进行。从边际产业开始对外投资,一方面可以将东道国由于缺乏技术或生产经验等原因而没有发挥的潜在优势挖掘出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投资国通过产业的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那些可能具备或已经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当投资国或企业的技术水平能够满足东道国的技术需求,而且东道国该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小岛清认为,应该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开展产业移植,并由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国的中小企业来承担这种移植。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引致的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从而可以充分发掘东道国的潜在优势,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进而创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也就是说,投资国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应选择与本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的地区进行投资,并且这些地区处于本国产业的下游梯度。小岛清的这一理论,为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支撑,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通过边际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对外投资来获得利益。
按照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我国种业对巴基斯坦种业而言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所以,应鼓励我国具备一定实力的种子企业到巴基斯坦开展种业投资合作,充分利用巴基斯坦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种业合作与开发,提高巴基斯坦粮食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满足巴基斯坦出口创汇和多方面的消费需求,使我国种业技术优势与巴基斯坦良好的自然区位优势得到最佳结合,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2.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对早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他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重要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后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不断完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垄断优势理论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在出口、许可证和国外子公司生产之间的选择,其理论是静态的,应该将企业的垄断优势和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区位因素结合起来,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产品与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其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产品的“崭新”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销售下降期”阶段和“让与期”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产品的“崭新”阶段和“成长”阶段,由于产品的特异性或垄断优势,其价格的需求弹性低,企业有选择在国内生产的倾向;在产品的“成熟”阶段和“销售下降期”阶段,由于技术的扩散和竞争者的加入,成本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外直接投资比产品出口更为有利,因而企业倾向于到海外需求类型相同的地区投资设厂,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产品的“让与期”阶段,技术因素已退居次要地位,竞争的基础变成了价格竞争,因此企业倾向于把生产或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原来的产品发明国逐渐变成了产品的进口国。可见,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区位的特殊优势密切相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地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这一思路对后来折衷理论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