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双边种子产业合作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3 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

2.2.3.1 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

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由于国际经营环境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逐步地、有层次地、分阶段地参与到国际经营活动中。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出口阶段。这一阶段具有间接性、被动性和非经常性的特点。该阶段,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目标是致力于做好传统市场。第二阶段为直接或主动的经常性的出口阶段。这一阶段,企业已逐步开始在国外市场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或成立销售公司,并积极主动寻求国际贸易伙伴,但仍然会通过一些国内和国外的中间商来销售部分产品。第三阶段为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这一阶段,企业已直接参与到国际经营活动中。企业通过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经营机构,直接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销售渠道和网络,采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模式。第四阶段为全球导向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以全球经济活动为出发点,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尽管企业国际化的阶段按照由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必须按照由低到高的阶段依次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往往大相径庭,自身条件较好的企业遇到合适的机会和环境,可能会跳过某个阶段而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反之,有的企业可能会长期停留于某个阶段,甚至退出该阶段。企业国际化的步骤不能一概而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可以从任何阶段开始,也可以同时处于几个阶段之中。

2.2.3.2 特定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海默提出特定优势理论,他认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企业与当地企业相比有比较优势,并力图借此优势在海外市场谋取更大利润。这种比较优势来自企业拥有的特定优势和所有权优势,前者主要包括产品差异化、品牌、营销技巧等;后者指的是专利技术、规模经济和与众不同的融资能力等。特定优势理论是西方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但它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2.2.3.3 内部化优势论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于1976年提出内部化优势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包括特定的技术、技能、方法和知识,是形成企业跨国投资垄断优势的关键因素。而这些特定的技术、技能、方法和知识则被称为“中间产品”。企业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利用中间产品来获利:一种是通过外部市场将“中间产品”转让给外国企业直接获取利润;另一种是通过内部化,将中间产品让渡给企业设在海外的子公司,企业再以子公司出售最终产成品的形式间接获取利润。尽管在理论上这两种形式是等价的,但由于中间市场不完全导致企业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所以企业往往只能通过内部化的形式来索取垄断优势利润。

2.2.3.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77年在综合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决定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其中,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等要素禀赋优势以及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如果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就应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可以通过出口将所有权优势转让给国外企业;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但区位优势在国内,则应采用契约方式供应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