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杞人不忧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4章 最好的锚点

高傒四十岁的人了,让他重头开始学习物理学知识,肯定是扯淡的。

姒安没打算教,只当是解释,高傒也是随耳一听,了解足矣。

姒安指挥仆役清洗玻璃管,小心放回木盒里,下一次见面就在渤海边上了。

送走神采奕奕的高傒,姒安返回二进院,他还有工作要做。

早点忙完,剩下的时间用来准备中秋节的过节之物。

八月十五了,姒安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两个多月。

两个月时间,姒安始终在保持自己的本性,但现实与梦的交织,不是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

再不弄点后世的东西作为证明,他要分不清梦境和现实了。

他不希望自己的过去变成一场梦,他的父母、朋友都是活生生的人,他爱他们,不想忘记。

当姒安回来,其他人都在忙,临近中午前,他们不会轻易动手。

只有姜馨会仗着特殊身份,来试探一下。

她想要用这个小包容,证明自己一直得到姒安的偏爱,姒安乐得陪他演戏。

这个行为,总比时不时问一句“你爱不爱我”合适,少几分质疑,多几分文雅和情调。

两个人之间,保留一个给予对方偏爱的行为,既是爱情证明和互动,也可以避免质问自带的质疑,多好。

太阳快要到头顶,姒安开始忙碌起来。

没过多久,五个字已经凑齐,若不是有限制,还会更多。

不止学习识字会越来越快,改良文字也是如此。

毕竟有组合字的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越来越熟练。

只有罴一个人还在拖后腿。

姒安这台超跑发动机,配上李克等最顶级的配置,因为罴这个破轱辘有转速上限,只能当老爷车使用。

得亏高傒把罴的拖后腿时间算上,答应明年让李克和姜语完婚。

若是没有“明年”限制,罴可能会被李克掐死。

众人解散前,姒安说:“季哥哥,可还记得中秋节吗?”

“当然,我还以为你忘了。”己季回道。

“怎么可能忘记。”要比思念,没人比得过姒安,他可是真·穿越时空的思念。

想起“穿越时空的思念”,姒安忽然意识到,梦里是没有声音的,像是脑电波在交流。

如此,音乐应该是自己作为锚点最好的载体。

更别说,音乐本身就有,记录时间和回忆的作用。

经典老歌,就是靠这个特性,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看到姒安进入发呆状态,没人敢说话打扰。

等姒安回神,姜馨问道:“安哥哥又想起什么了?”

“脑海里忽然闪过一段音乐,仿佛来自很久很久以前,又像是来自很久很久以后。”

姜馨高兴坏了,“安哥哥可以哼出来,我记录好,以后给安哥哥演奏。”

音乐一直是姜馨的专长,但不见姒安提及,她还以为姒安不懂音乐的魅力,为此惋惜好久。

谁知道姒安只是比较呆,还是懂的。

若是和他一起创作一曲,时不时给姒安演奏一遍,姒安就像他的知音一样,沉醉在他的笛声中……

那才是姜馨想象的,嫁给姒安的生活。

姒安听完姜馨的话,也是喜笑颜开。

“馨儿这么厉害?”

不是姒安不相信,而是姒安不知道,中国古代曲谱怎么记录的。

因为不知道,所以姒安无法想象,其他人能使用这个技能,这个技能也就约等于不存在。

知识的诅咒,让无知者无畏,让知之者讲理。

姜语夸奖道:“不要小瞧我们家馨儿,她精通鼓谱,自己编写过曲子呢。”

鼓谱在《礼记》中有明确记载,是目前有明确记载的,最古老的乐谱。

姜馨一点不谦虚,用力点头。

“安哥哥,我们赶快记录,不要忘记了,自然出现的曲子,是最美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相比文章,曲子也不遑多让。

几个被抓住的灵感,足够造就一位大师级的配乐师。

“暂时不急,”姒安说,“我记得很清楚,先说中秋节。”

己季接话说:“需要准备什么,交给我和大师兄,交代清楚,赶紧去记下乐谱,我们也好听一听,小师兄偶然得到的曲子。”

毛赢问道:“为何你们都知道中秋节,我从未听说过,只知道中秋一词?”

“我也不知道。”姜语说。

姜馨也点头。

己季解释说:“这是我和小师兄赏月时想到的,八月十五的月亮那么圆,小师弟用来比喻家人团圆,思念无法团圆的家人,我们都是人在异乡,都在怀念,所以设立中秋节,怀念不在身边的亲人,庆祝和身边的人团聚。”

“很美好的节日,赢也想参加。”毛赢也是异乡漂流客啊。

“要不要告诉父亲和哥哥,我们一起过。”姜馨问道。

李克说:“老师和我一起知道的,通知一下子虎哥哥就可以了。”

“毛赢师兄不如留下一起过节,今天不回国府了。”姒安劝说道。

“哈哈哈,”毛赢笑道,“如此,我可以帮助李克师兄和己季师弟一起准备,小师弟说完要准备的东西,赶紧去记录乐谱,晚上我们一起赏月、赏乐。”

“我可以协助记录乐谱,”姜语笑道,“表演就交给小妹,她比我厉害多了。”

“姐姐的琴也是很厉害的。”姜馨谦虚道。

姜馨说的琴,指后世说的古琴。

后世为了区分各种琴,才加了一个“古”字,在古代这种乐器名字就叫琴。

说完人事安排,开始讨论中秋节的准备。

姒安第一想到月饼,但不知道这个时代有糖没有,也没见谁提起过。

“有糖吗?很甜的糖。”姒安怕春秋土著们不理解,还解释一番。

“有饴糖,可以吗?”李克问道。

饴糖姒安是知道的,就是后世的麦芽糖,他只是不知道,西周时期就有饴糖了。

有糖,剩下的面粉和模具不是难事。

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常规种植小麦。

《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人只会把常识当作检验智慧的标准,说明当时的小麦已经普及,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只是没有成为主粮。

小麦没有成为主粮,主要是因为没有石磨。

单纯的麦饭,不易消化吸收,口感也不好。

粟米就不一样,营养易于吸收,口感也比麦饭好很多。

唯一的缺点在于,生长期要经过夏季,容易遭遇干旱,导致颗粒无收。

即便如此,小麦依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粟米当主粮。

直到石磨传开,面粉演变出面条、馒头等新花样,才解决难吸收,口感差等一系列问题。

再加上冬小麦可以避开夏季的干旱,收成相对稳定,因此得到统治者大力支持,小麦才成功挤掉小米北方主粮的地位。

现在的贵族想要面粉,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比较麻烦,需要让仆役用石臼将小麦捣碎成粉。

石臼制作面粉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搞出来的东西,还不够填补仆役们的力气亏空。

只有顶尖贵族才有那么多奴仆,能够偶尔奢侈一把。

对于高家来说,一年一次的中秋月饼,完全不是问题。

想到面粉,姒安觉得有必要提前搞出石磨和馒头。

那么简单且实用的物件,才是穿越者的利器。

有这两个大杀器打底,再改小麦为主粮。

依靠小麦产量稳定,馒头饱腹能力强,一户农民能养活更多空闲人口,军制改革才能更加顺利进行。

不过,要等到回杞国,自己就是老大,没人能够质疑,才能准备了。

齐国大佬太多,自己太聪明难解释是一回事,若是被断定为绝世天才,会威胁到齐国的安全,那就麻烦了。

发明太多,也是一种烦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