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我的文艺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县文联来了个年轻人】

德城,东阳县石桥村。

石桥村的双抢已经接近尾声,正如赵大海所说,今年的双抢还算顺利,一直都是酷暑烈阳,并没有出现突来的狂风暴雨,村子的人大多都晒脱了皮,累得不行,但好在稻谷都已经晒好,现在也就只需要将最好的粮食送到粮站,过了粮站检验员那一关也算是真正的结束。

至于交过公粮之后,家家户户能剩下多少粮食那就难说。

关键着田里的稻秧还要照看,一切又都还没有结束。

周向南这边因为请赵大海帮工了三天,也算是顺利忙完双抢,交完公粮后剩下并不多的一部分粮食周向南也没有带回家,而是带到了二叔周有生家。

周向文和周红英已经听周向南说了,他们要在周有生家生活一段时间,因为大哥周向南要去县城工作了。

周红英红着眼睛,望着大哥周向南,小小的脸上带着伤心,小声问道:“大哥,你不要我们了吗?”

“不是,大哥怎么会不要你们。”

周向南拉着周红英的小手,看着面前他这小小的妹妹,干枯的头发有些稀疏,身子也瘦瘦小小的,说道:“哥哥就在县城里面打工赚钱,我一定会尽快在县城里面安顿好,租好房子,把你们接过来。”

“你们以后就都在县城里面上学。”

这也是周向南最初一开始的打算,虽然他也想现在就带着弟弟妹妹去县城,但是这并不现实,一切都要等他安顿好。

最好是在下学期开学前,周向文和周红英能够去县城里面上学。

“向文,我不在,你要照顾好妹妹。”

周向文连连点头,说道:“哥,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妹妹的。”

相较于周红英,周向文心里虽然也有些不舍,但他也知道家里需要有人去赚钱,而且他还记得周向南之前和他说的,带他们去城里生活,现在大哥就是在那样做。

现在周向文心里想的是,他也要快些长大,以后也要和大哥一样赚钱供妹妹上学。

作为周向南兄妹的二叔周有生对于周向南将两个孩子托付给他照顾一段时间,自然不会有任何意见。

他对于周向南要去县城工作,而且还是去什么文联,写文章的单位,这自然让他这个做叔叔的很是高兴。

他也早就知道周向南在杂志上发表诗歌,知道侄子是个文化人,相当了不起,现在周向南要被调到县里工作,能够吃上公家饭,他也很是骄傲。

“向南,你放心我和你二婶会照看好向文歌红英的。”

二婶李秋菊也是老实庄稼人,不懂诗歌,也不知道什么文联,但她知道周向南能够去着急工作,那对周家都是天大的好事。

“向南,你放心,到时候我让你哥向东带他们去县里看你。”

周向南点了点头,又对周红英说道:“你放心,大哥会尽快在县城里面安顿好,然后接你们来县城的。”

石桥村到县城二十多里地,不算太远,就算是走着去县城也总能走到的,而且他有时间也会回来看自己的弟弟妹妹。

另外一边周向南的堂弟周向武比周红英还小一岁,拉着周红英的手,笑着说道:“姐姐,到时候我带你去县城,我认识路。”

周红英听见周向北的话,笑着点了点头。

周向南把周向文和周红英交给二叔照看,他这边也就收拾东西赶去县城,去县文联报道。

……

东阳县正阳街四号巷子。

巷子后面是老式南方建筑院子,东阳县文联机关也就在这里,隔壁不远处就是县委政府的办公地。

说来东阳县出了一个十七岁的诗人,现在不单单是文联知道,其实就连县委那边也都有听说,毕竟这可是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诗歌的东阳县人,关键还不过十七岁,自然让东阳县不少人都很是震惊。

因为这个缘故,李彦军给周向南安排进文联,到《东阳文艺》工作根本就不会有任何人提意见,毕竟周向南这位诗人这可是东阳县的同志。

县文联院子很是清净,并不大,大多文联里面的同志都不住这,在东阳县有自己家,很少有住宿舍的。

周向南自然是要住宿舍的,毕竟他这总不能每天乡下县城来回跑,李彦军这边也是知道这一点,也给周向南安排了宿舍,不过周向南很清楚他这也是临时住一段时间,后面接弟弟妹妹来县城生活,也是要租房子住的,当然最好还是能够买一间屋子。

李彦军早就等着周向南来县文联报道,可以说东阳县文联不少人都等着见他们东阳县这位少年诗人,一个个都对周向南很是热情。

“向南同志,你那首《我爱你》写得真好!”

“向南,你可真了不起,是我们东阳县的第一个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诗歌的诗人啊!”

“周向南同志,我也有写一首诗,你能看一下不?”

“向南小同志,长得可真精神,有谈对象了吗?”

……

对于这些热情,周向南自然表示感谢,不过这其中问他感情状态和婚姻打算的热情也让他有些招架不住。

李彦军这边亲自带周向南见了《东阳文艺》的人,当然也是因为《东阳文艺》编辑部的人并不多。

《东阳文艺》所谓的编辑部其实就两个人,现在来了周向南也就才三个人。

负责《东阳文艺》的老同志周山,以前是乡下语文老师,在省城报纸上发表过文章,整个人身形很是消瘦,不过却很精神,笑着说道:“我们这《东阳文艺》现在也算是来了一个大诗人。向南小同志,我们以后可要多交流,我也很喜欢诗歌。”

听见这话,周向南自然连连点头。

至于《东阳文艺》的另外一位同志杨安和并不在,还不知道在哪进行“创作”去了。

《东阳文艺》编辑部是在院子的左厢房,房间不过是十几平米,三张老式写字台,几把椅子,入门沿左墙有一架书柜,上面放着的书并不算多,大多都是东阳县的一些资料书籍,另外一边则是一张长条桌,放暖水瓶茶杯之类,略显得有几分寒酸。

至于《东阳文艺》在县城里面算是月刊,甚至有的时候还是双月刊,这上面大多都是转载湘南省别的城市或者县城杂志的稿件,至于投稿的也有,但并不多。

想象有一麻袋稿件等着去审稿,那真的就相当高估东阳县人民的文学创作水平,哪里会有那么多投稿的,而且即便是真正有文学创作,想要投稿的,自然也都会想着往《芙蓉》那样更好的杂志投稿。

而且这东阳县真正能写稿投稿的一些人也都是在县文联了,自然也大多都是自己创作。

李彦军作为文联的主席,对于《东阳文艺》的情况很了解,直接说道:“向南,这里事也不多,你有时间还是要多写诗,搞你的创作!”

这话让周向南瞬间感受到了,那位牙医作家去文化馆的快乐。

当然,周向南还是没有像那位牙医作家上班第一天故意迟到几个小时,快到中午的时候才出现,也没有去大街上游玩。

但是很显然,周向南和牙医作家一样,也知道这个地方他来对了。

现在东阳县文联来了一个年轻人,而国内诗歌界同样来了一个无比火热的年轻诗人,真正地——

惊艳全国,无比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