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英〕沈艾娣[1]
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的学者都会认识到水利灌溉在此地是多么的重要。20世纪中叶,甘肃中东部地区的人们为灌溉农田而尝试利用洮河水资源,这本书是关于这项尝试的研究。本书的贡献不仅在于将灌溉系统的社会角色从传统中国拉近到当代,还在于以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视角拓宽了20世纪全球史以及极富戏剧性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视域。
最近几年,有许多学者都十分关注水利系统在中国区域化运作的历史。[2]这提醒我们,在长期将灌溉工程看作传统中国国家建设之关键的同时,水资源的分配同样在前近代到近代中国基层权力的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区尤当如此。这些都为本书提供了背景知识。
然而,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与更大范围的全球史是相互作用在一起的。20世纪同样是一个将大型水利工程付诸实践的世纪,远不止在中国,还有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系列工程,苏联斯大林时期对大型水利工程的热衷,以及蕴含着社会发展理念的埃及阿斯旺大坝等等。所有这些巨型工程都有同一个信念,那就是将它们孕育的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及增加国家力量的动力,这是这一时段全世界政治精英的核心信念。
因此,当政治因素与冷战时局形塑这些大型工程的实施时,它们的基本方法和目标同样被这些因素的鸿沟所塑造。许多这类工程的目的都是发电,但是灌溉本身也极具吸引力,因为它饱含着将土地从沙漠变成绿洲的美好愿景。然而,从长远来看,它们巨大的规模往往招致争议,许多工程后来被证明产生了当时不曾预见的环境影响。[3]中国的故事是这些历史当中的一部分。1930~1940年代,来自西方国际发展组织的工程师开始介入中国灌溉系统改造工程;到1950~1960年代,来自苏联的专家也在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作用。[4]然而,我们对中国经验仍所知甚少。也正因为此,本书是对这一类型的全球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就像这一时期的其他水利工程一样,引洮工程规模巨大,因此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非常大。本书从细节上呈现和分析了引洮工程对参与者的影响。作者不仅把这个工程描述成为一个建设性的,同时还是一个教育性的。参与进来的干部、工人、学生及工程人员在参加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理解新中国的理念,从而在工程结束后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识字培训、电影、戏剧以及各种显著的政治教育都被用作达到此一目的的工具。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一种对外来参观者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这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卫生安全问题,发生了许多事故与工伤,甚至影响了参与者的余生。
所有这些都来自这项极为认真细致的研究。本书的资料来源包括从各地方到引洮工程局机关的档案、公开出版品以及一些对工程师、民工等人有趣的口述采访。在目前以谨慎和细致著称的共和国早期史研究中,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不仅仅是由于这本书有关引洮工程本身的原始档案材料很丰富,还由于它提供了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了解甘肃诸如农业合作化等历史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在书中都被审慎地用来描绘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图景以及它对地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本书描绘的引洮工程始于1958年,在1960年代初结束。其同名工程于2006年再次上马,并于2015年成功完成大部分。这本书描绘了当时的复杂情况,这么一个重大工程一开始被设想成以群众力量为主,并且在“民办公助”的方针下修建,也因此而技术和投资十分不足。因为对于混凝土、钢铁、炸药及其他先进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在需要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而导致了引洮工程的失败。这本书还讨论了当地政府在这个水利工程中面临的这些实际困难。然而,新世纪修建的引洮工程成功了,它使用先进的隧道挖掘技术和设备,取代之前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在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本书最后一部分描述了这个雄心勃勃的工程目标未完成的隐退,它放弃了之前所做的所有工作及其曾经创造的那个工地社会。
对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存在着多元的叙述框架。然而,选择哪一种叙述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何时结束。本书作者也十分清楚这对大型基建工程来说也是如此。引洮工程在1962年被标以“一无效益”的标签而惨淡收场。而如果将它的结束时间点放置在现在,它的成功实施使其形成另一种历史叙述模式。如果将节点放到一百年后,考虑到大型灌溉项目对环境的长期影响,我们也不清楚届时的研究者会如何评价它们。
[1]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学教授。
[2] 白尔恒、﹝法﹞蓝克利、魏丕信编著《沟洫佚闻杂录》,中华书局,2003。
[3]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aul R. Josephson,“Projects of the century’ in Soviet History:Large-scale Technologies from Lenin to Gorbachev”,Technology and Culture 36.3 (1995).
[4] Sigurd Eliassen,Dragon Wang’s River,London:John Day,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