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吉林省近年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因此,有必要开展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运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一方面,不同农户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农户层面的业务运行效果必然不同,进而对农户满意度以及该贷款需求产生不同影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关注点是业务开展效率及收益率,因此,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运行效率、客户经理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会对贷款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此,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结合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以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以期实现如下研究目标。
首先,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现状、所面临问题以及运行效果的系统分析,深入挖掘不同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总结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经验与不足,为优化其他区域的业务模式、提升运行效果提供经验借鉴。
其次,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供需参与主体出发,通过对农户满意度、农户福利变化、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客户经理满意度等的量化分析,深入研究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相关利益者收益及福利变化的影响程度与方向,为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最后,系统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运行过程中政府、农户、金融机构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利益互动视角,结合不同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行效果,利用政策分析法总结相关建议与措施。
二 研究内容
在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梳理土地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贷担保理论、借贷行为理论、福利经济理论、金融资源效率理论以及银行效率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有效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内在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为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借鉴;通过总结分析,确定本研究的可行性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而为开展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业务开展过程中参与主体的不同,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对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历程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梳理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现状,并对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典型案例地区的业务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评价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运行效果差异提供相关依据。
在土地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及农村金融制度,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的视角出发,利用实地调研数据,从农户满意度以及抵押贷款业务增加农户收入等方面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需求侧运行效果,从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运行效率、客户经理对贷款业务的满意度评价角度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供给侧运行效果。
通过对需求侧运行效果和供给侧运行效果的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吉林省不同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行效果差异,深入分析影响运行效果的各类因素,总结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经验与不足;从系统性、互动性、可持续性等角度出发,结合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行效果,总结提升相关政策建议与措施。
三 研究方法
根据本书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结合研究思路和理论分析框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基础上,引入文献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展开相关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研究成果,本书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了解与本书相关的核心观点、研究思路及相关方法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并归纳国内外关于土地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贷担保理论、借贷行为理论、福利经济理论、金融资源效率理论以及商业银行效率理论的成果,并将其作为本书的理论基础。结合本书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借鉴已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确定研究可行性与研究思路,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二)调查统计法
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真实运行情况,本书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结合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运行情况选择样本调查地区,对榆树市、梅河口市等地区的农户和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对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社会关系、金融机构特征、贷款业务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对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投入产出数据、影响因素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对相关客户经理的评价数据进行调查、整理和统计。
(三)定性分析法
本书运用归纳总结、政策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归纳总结法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行背景、特点进行归纳,对主要运行模式进行总结分析;利用政策分析法总结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的政策与建议。
(四)案例分析法
本书选取榆树市、梅河口市等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典型案例地区,通过对其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现状、运行效果的分析,归纳两个地区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基础条件及实践过程中的优劣势,探寻地区间的共同特性与差异性,总结不同地区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与启示,进而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在吉林省乃至全国推广提供现实参考。
(五)计量分析法
本书从需求侧、供给侧两方面对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选择多种计量分析方法: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和银行客户经理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满意度;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及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采用包络分析法(DEA)衡量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效率。
四 数据来源
《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银发〔2016〕79号)选取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5个县(市)作为吉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地区,即榆树市、农安县、永吉县、敦化市、梨树县、柳河县、洮南市、东辽县、前郭县、抚松县、梅河口市、公主岭市、珲春市、龙井市、延吉市15个县(市)。结合本书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综合考虑样本数据的获取途径等因素,选择榆树市和梅河口市等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效果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在参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开展相关实地调查工作。需求侧主体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对榆树市、梅河口市的入户调研。调研区域分布在榆树市和梅河口市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主要试点地区。调查组采用分层抽样、随机调查、与农户一对一访谈等形式,在榆树市恩育、城发、育民、泗河、保寿5个主要乡镇进行入户调研,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收回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在梅河口市选取中和、小杨、双兴、红梅、进化、杏岭、水道7个乡镇,对这些区域内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42份,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所获取的样本数据基本反映了榆树市和梅河口市不同地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农业经营类型的农户特征。
供给侧主体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对榆树市、梅河口市的实地调研。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及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客户经理两类。其中,对农村信用社及涉农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进行调查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及座谈等形式,调查内容主要涉及金融机构网点的基本投入产出情况、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情况等。接受调研的金融机构运营网点共计15家,其中榆树市6家、梅河口市9家。在对榆树市、梅河口市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网点并没有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利润进行单独核算,对经营情况的考察主要是通过核算业务的总利润,因此无法通过金融机构总体业务情况来考察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收益效果。为此,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通过搜集金融机构运营网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收入数据来分析网点的产出情况,将调查得到的贷款余额、固定资产净值、机构营业费用、财政补贴收入、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作为投入指标数据。对客户经理进行调查时,通过问卷与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客户经理的基本情况、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意愿、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前景预测、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业务满意度评价及意见建议等方面。调查组共获得客户经理的有效调查问卷78份,其中榆树市35份、梅河口市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