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三十年代小说研究(1934—193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奥威尔研究述略

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 日—1950年1月21 日),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作家。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Animal Farm,1945)和《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被知识界认为是反抗极权主义和崇尚自由民主的经典,并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其销量远远领先其他同时代英国作家。由于众多学者对《动物庄园》《一九八四》进行了大量研究,加之政治因素和大众传媒推波助澜,欧美学界与文化界逐渐形成“奥威尔热”,尤其是《一九八四》中的“思想警察”“双重思想”“老大哥”“新语”等词语进入大众文化生活,“奥威尔式”成为揭露政治黑幕或极权倾向的标准词汇。奥威尔因其传奇经历和享誉世界的代表作,成为不畏强权和守护真理的文化符号。相较于此,奥威尔在1934年至1939年发表的四部小说《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牧师的女儿》(A Clergyman's Daughter,1935)、《让叶兰飘摆》(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1936)、《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1939),被一些研究者称为“三十年代小说”(thirties'novels,ie Orwell'novels in the 1930s),国内外学术界尚缺少较为系统的研究。三十年代小说是研究奥威尔文学创作方法的基础之一,对厘清奥威尔一生的思想轨迹和作品内涵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他的三十年代小说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在解读奥威尔的三十年代小说前,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研究奥威尔的基本情况,以便为相关论说提供背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