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而生:从性别文化视角看网络文学中的男性生育题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研究对象在规模上的巨大膨胀和各种媒体的热烈关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截至2017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上的“网络文学”搜索条目可达18900条结果,而有关网络文学的专著有40余部,然而其中从性别文化视角出发的仍然不多。从专著来看,许苗苗的《性别视野中的网络文学》[7]尽管以“性别”为题,但是在书中却缺乏真正从性别视角出发的理论剖析,仅以对一些女性写手的粗浅分析作为全书内容,缺乏理论深度。从学位论文来看,以性别视角作为切入点的网络文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暂时还没有,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王黎的《女性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倾向》从网络文学女性作者的代表作出发,论述了她们的写作特征。在创作意识方面,这些女性作者一方面在前卫现代的思潮影响下,更加注重在作品中表达对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另一方面却又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将自己置于男性的附属地位。与此同时,这些作者对于非现实题材的偏爱和对现实生活男尊女卑的不满,使得她们相对于传统经典文本的宏大叙事,更加倾向于选择番外、细节描写、自嘲和类比分析这种解构类写法。同时王黎还指出了女性网络文学的功利化倾向,并且认为如果女性网络文学想要继续发展,必须克服这种商业化的诱惑。[8]童彩华的《社会空间视域中的网络文学女性写作》将网络视作一个既非“公共”也非“私人”的社会空间,这种模糊的空间特性使得女性在创作过程中既能摆脱男性的霸权又可以拥有自在的创作属性。她将网络文学的女性写作分为发轫期、高潮期和平静期,并分别概括了每一时期的女性写作特征。同时深入分析了女性身体写作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挖掘了其中隐含的物质属性。作者将“身体”视作网络女性写作的关键问题,在她看来,这种欲望化的书写方式将女性向男性敞开,使得男性成为一种不可缺失的存在,反而不利于女性写作的成长。[9]张萱的《网络女性言情小说初探》探析了网络女性言情小说的发展历程,从文本形态出发将网络女性言情小说按题材分为四类,并剖析了其中所具有的后现代特性。同时作者着重探讨了网络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认为其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自我意识的探寻”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逐渐显露,却由于木子美等人对“性”的狂欢化描写日趋堕落,而在此后的大规模创作中又逐渐高扬。尽管女性文学看似发展迅猛,但是男权思想的集体无意识仍然给其造成很大的阻碍。同时作者也探讨了一些网络女性言情小说在产业方面的困境。[10]宋玉霞的《网络女性小说研究》从网络女性小说的平台机制、题材类型、典型人物和特质四个方面对网络女性小说进行了解读。在作者看来,网络虽然给了文学创作以自由,但是由于其盈利方式与读者息息相关,也使得其艺术结构和内容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其创作的幻想性则既是逃避现实的产物,又具有现代和现实的精神内核,是女性对于生活的困惑和反抗。而这也使得其中的性别意识表现为不断地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挣扎。[11]焦雯的《女性文学网的文化研究——以晋江原创网为例》界定了女性网络文学的概念,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且探讨了其中的特点,也对几种典型题材进行了分析。其中作者对于晋江网站的运营机制及其对于女性网络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认为其在扩展女性交流空间的同时,其中存在的某些价值观可能对现代女性产生影响,提出了女性网络文学创作的同质化倾向。[12]崔玉玲的《当代青年女性在网络中的精神诉求——以女性穿越小说为例》历数了女性穿越小说的发展历程,对穿越小说的群体进行了分析,认为穿越小说表达的是现代人对于个人情感和人生成长的渴望,这种“想要出走的愿望”和现实中的孤独感相结合,成就了穿越小说这一新的女性网络写作题材。赵娟的《女性网络小说中的情爱伦理叙事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女性网络小说中精神化、欲望化、理想化的情爱伦理叙事,揭示了其中所具有的反叛性和超越性。但是作者也看到了由于其中缺乏深入灵魂的大作,过分沉溺于肉体欲望,隐含的性别偏见等缺陷伤害了作品诉求所具有的深度。[13]在期刊中,莫翠的《从穿越小说中女主“万能”形象塑造来看当今女性的期待》以“穿越”为切入点,分析了其中对美、成才和爱情以及事业成功的期待,并认为这种期待是由于女性对现实不满所进行的反抗。[14]由唐晴川、李珏君共同完成的《论网络文学女性写作的叙事特征——以盛大公司旗下红袖添香网站为例》以一个女性向网络文学网站为基点,关注了其中丰富的文学题材和性别视角,通过统计和分析揭露了网络女性文学写作中的消费主义倾向和过于浅显的文学内质。[15]叶晓庆的《女性网络文学写作的倾向及其发展策略》认为女性网络文学的创作受到网络狂欢的影响以情感宣泄为初衷,属于“为情造文”,却由于“点击率”的束缚日趋功利化。面对这种困境作者提出了社会公众监督和提高社会文化教育、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三种手段,这样才能使其成为“经得住时间和历史检验的文学新形式”。[16]在以女性为主导的网络耽美文化研究中,南开大学宁可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耽美小说中的男性同社会关系与男性气质》[17]以男性同性社会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耽美小说中表现的男性气质和对其进行的改写,以及这种改写通过何种途径使女性观看者获得快感。刘芊玥的《作为实验性文化文本的耽美小说及其女性阅读空间》从“实验性”和“阅读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耽美作品的创作方式和文本接受模式,揭示了其中隐藏的女性焦虑以及耽美作品作为异性恋小说变体的本质。杨玲、徐艳蕊的《文化治理与社群自治——以网络耽美社群为例》则阐述了耽美社群的沿革,分析了其中的舆论监督机制与维系道德准则的方式。[18]《父权的偷换——论耽美小说的女性阉割情结》以作品《凤霸天下》为例,分析了耽美小说的特征,认为耽美小说本质与言情小说类似,不过其中被物化的是男性群体,这种写作满足了女性的阉割情结,是一种对于父权制度的秘密偷换。[19]其他还有一些涉及耽美文化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及期刊,与本书关联性较小,在此略去不提。针对女性文学中的生育题材,刘媛媛在其论文《面对疼痛的自己——女性文学视域下的女性与生育》中从现当代女性文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女性文学中的生育题材所经历的由男权社会的压抑到绝望呐喊再到性别隐匿与多元化的创作倾向。

而男性生育文学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鲜有提及,对于男性生育题材文学的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国内仅有零星篇目涉及了男性生育这个题材,如李莹莹的《“生育”母题的影像再现——〈弗兰肯斯坦〉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20]就从《弗兰肯斯坦》改编电影对于“生育”母题的再现,分析其中蕴含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探讨生育在两性社会中的重要意义。马云的《男性叙事话语中的孕妇情境——铁凝小说〈孕妇和牛〉引起的话题》则通过分析神话中生育主语由女性到男性的置换揭示了孕妇文学地位的缺失,根源于父权制语境下的男性叙事话语。[21]黎杨全在《“女扮男装”:网络文学中的女权意识及其悖论》里则认为女尊文中出现的男性生育是“最荒唐也最惊世骇俗的描写”,并认为这一描写虽然“以文学的形象描绘对激进女性主义的男女平等设想进行了演绎与诠释”,但信奉的并非男女平等,而是单纯以等级压迫代替了另一种等级压迫。[22]在《想象的政治:“耽美”迷群体的文本书写与性别实践》中,作者提及了“男生子”这一题材在诞生伊始遭受非议,然而五六年过去,依然占有相当市场的事实。[23]值得一提的是郑熙青的《Alpha Beta Omega的性别政治——网络粉丝耽美写作中女性的自我探索与反思》[24]一文,较为深入地讨论了ABO这一典型男性生育题材中所蕴含的等级制特征对作品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其中投射出的女性生存现状。然而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就其中的生育设定和现象作出更多的探讨。

国外关于网络文学的总体性研究已经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然而基于研究对象上的差异以及与本书联系并不紧密故暂且略去。

对于男性生育题材文学的研究主题十分稀有。某些对科幻小说中由于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型繁殖手段的研究成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对象,不过这些分析也往往是作为科幻小说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专题研究。而关于男性生育文学的专题研究则仅有京都精华大学的Sugimoto Jessica的“MPREG,the Male Body as Pregnant in Female Homoerotic Fiction”[25],作者以英语男性生育同人文学为例集中分析了MPREG作者所拥有的焦虑心态。这种焦虑心态主要包括两种:对于生育本身的焦虑、客体对于生育的态度展现对性别的焦虑。在论文中她提到男性生育题材的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女性主义理论,同时创作者也在竭力思考性别相关的论题,由于作者和读者本身对女性主义了解的匮乏,所以很难形成一个有深度的系统的看法,然而这种思考本身是有利的。意大利历史学家罗伯特·萨佩里(Roberto Zeppari)在其著作《妊娠的男人》(妊娠した男—男·女·権力—)中收集整理了西欧与中欧民间传说和基督教神话中的男性怀孕主题并且探讨了其成因,不过其作品中所讨论的依然是以荒诞的假性怀孕和误会为主。[26]David D.Gilmore所著的《厌女现象》在讨论“厌女症”中的女性崇拜时,曾经探讨过男性怀孕的现象。作者集中阐述了在世界各地所具有的男性模拟怀孕的民俗活动:如亚马孙地区的产翁现象、新几内亚土著对怀孕女性的模仿等。同时还讨论了男性生育神话中对于女性的模仿问题。在作者看来,这种女性崇拜也是厌女症的一部分,表现了男性面对女性时的自卑和试图夺取的心态。[27]

而就男性生育题材的网络文学研究,笔者综合检索了学术Google以及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Gale(文学资源中心)、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SAGE(英国sage期刊在线)等在线资源站尚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