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王年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战国王年问题分国研究概述

战国年代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还体现在先秦国别史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这些著作中也对相关战国时期各国王年问题进行了讨论。分述如下:

(1)东周王朝。日本学者石井宏名《东周王朝研究》是目前研究战国时期东周王朝较为重要的论著。关于战国时期东周王朝的世系及其年代问题,前辈学者多有注意,如宋代学者王应麟讨论了秦灭西周、东周二国及周敬王、周定王的年代[31]。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周敬王以下世系”条讨论了周敬王等的年代问题[32]。清代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指出:“其(按:指《竹书纪年》)以赧王为隐王,盖赧非谥。《史记》赧王名延,延、赧一声之转,隐其谥也。”[33]清代学者汪之昌也曾探讨了东周王朝的世系问题。[34]

关于东周王朝诸王世系,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周敬王末年及周元王元年,学者存在不同的意见。如周敬王的年代,依据《左传》的记载,周敬王应该在位44年;陈梦家认为周敬王是死后次年才发丧,应该是在位43年[35];平势隆郎则赞同《史记·周本纪》中周敬王在位42年的记载,从而产生了分歧。其实,如果将《十二诸侯年表》及《六国年表》中东周王朝世系,与《周本纪》相比较,可以发现《周本纪》中多了“周哀王”与“周思王”,他们曾先后共在位一年,从而形成了《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周敬王在位43年,而《周本纪》中周敬王在位只有42年的现象,两者其实是一致的,明白了这一点,则周敬王、周元王的年代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此外,还有学者对东周王朝的世系进行了改定,但是这一改订是否能成立,也还值得讨论。

(2)秦。王云度《秦史编年》及《秦汉史编年》、林剑鸣《秦史稿》及《秦汉史》、马非百《秦集史》是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成果。在相关论文方面,如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对秦出子的年代进行了探讨;伍仕谦对《史记·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国世系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刘勤通过对照《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在《秦本纪》中查找出20处前后矛盾的地方,并与《史记》别处记载及相关专著进行校勘。[36]目前关于战国时期秦国诸王年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秦简公、秦敬公、秦惠公、秦孝文王的年代问题,如秦简公是在位15年,还是9年及与其相关联的秦敬公是否是秦国国君的一世?秦孝文王其在位时间是一年,还是几日?这些问题,目前还有一定争议。以相关联的秦简公与秦敬公的世系问题来看,《史记·秦本纪》:

(秦简公)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集解引徐广曰:

《表》云十五年也。

《史记·秦本纪》索隐引《纪年》:

(秦)简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十二年卒,乃立惠公。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引《纪年》:

(秦)简公后次敬公,敬公立十三年,乃至惠公。

“秦敬公”不见于《史记》等文献的记载,而见于《竹书纪年》中,《史记》等记载的秦简公之后的世系为秦惠公,《竹书纪年》中则记载秦简公之后的世系为秦敬公、秦惠公。对“秦敬公”一世是否存在,学界有不同的意见,除前引林剑鸣论著外,方诗铭、王修龄也认为秦敬公一代并不存在[37],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应当存在《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秦敬公”一代,并且《史记》中所记载的秦简公在位年代也应该加以修改。此外,在关于巴国是被楚灭还是秦灭,也有学者提出秦王政二十六年并未统一六国,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也还需要仔细讨论。

(3)楚。楚国史研究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李玉洁先生《楚史稿》及《楚国史》、罗运环先生《楚国八百年》及《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冯永轩《史记楚世家汇注考证校补》、张正明《楚史》、魏昌《楚国史》等。学者们关于楚国年代问题的探讨,如清代学者魏翼龙《春秋滕、薛、杞、越、莒、邾、许七国统表》曾就楚灭莒、邾等的问题进行了讨论[38],清代学者黄以周认为楚灭越在楚怀王二十二年[39]。民国时期李孟楚曾拟定了楚怀王的年表,近人何浩对《史记·六国年表》“楚表”存在的纪年错乱等进行校误考证,郑昌琳《楚国史编年辑注》、徐显之《楚事编年辨》等论著也对战国时期楚国年代及王年问题有涉及。

在清华简《系年》公布之前,学界对楚国年代问题的意见比较一致,白光琦曾撰文系统改定了战国楚诸王年,王胜利曾就此撰文进行了讨论[40];清华简《系年》公布后,白光琦和一些学者认为应当依据《系年》来改定战国时期楚王年。

从目前关于楚国王年问题的讨论来看,主要问题在于:

①《系年》所记载的宋悼公于楚简王七年之事的理解。因为楚简王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31年至前408年,宋悼公的年代现在一般依据钱穆的意见而定为公元前421年至前404年,如此学界在宋悼公朝楚的年代“楚简王七年”上,产生了分歧,或认为当如简文中,理解为楚简王七年,从而将楚简王年代改定为公元前428年至前405年,整体后移五年;或认为由于“七”“十”容易混淆,故应当理解为楚简王十年,如此则楚简王的年代不应当改动。

②有的学者认为《系年》同一章所记之事发生于同一年,从而认为依据《系年》第23章的记载,可以认为楚声王在位四年,而非《史记·六国年表》的在位六年;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一看法是否符合《系年》的叙事体例?

③此外,还要注意到一些学者的改订是否合理,如有的学者改定通行的楚威王在位年代十一年为二十一年,是否有充分的依据?

如何看待清华简《系年》中的上述几个问题,涉及关于战国时期楚国年代整体是否应当加以改定,因此需要加以仔细思考。

(4)三晋诸国。本书所指的三晋诸国,主要包括晋、魏、赵、韩、中山等国。《史记》中关于三晋诸国国君年代的记载,是战国王年问题中错误最集中的所在之一,现在分述如下。

晋。李孟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及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第2版)、李尚师《晋国通史》等是关于晋国年代研究较为重要的论著。

目前来看,还可以讨论之处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①晋出公的年代问题,一般认为是在位23年,但也有学者认为是18年。

②晋哀公、晋懿公与晋敬公的关系问题。关于此问题形成了三种观点:a.杨宽认为晋哀公与晋懿公、晋敬公为三代晋国君王;b.吉本道雅则省去了晋哀公与晋敬公,只有晋懿公一代;c.陈梦家、晁福林的世系中省去了晋哀公与晋懿公,认为只有晋敬公一系。晋哀公、晋懿公与晋敬公三者的关系如何,还值得探讨。

③在晋国末世的晋桓公、晋孝公、晋静公的年代问题上,如晋桓公是否为晋国世系中的一代,也还存在一些不同意见。

④清华简《系年》中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世系的较为完整的记载,包括《系年》简91、92、94、96、99“晋庄平公”,简99“晋昭公”,简99“晋顷公”,简100、109—110“晋简公”,简111“晋敬公”,简112“晋幽公”,《系年》简119“晋公止”等,《系年》中所记载的晋世系与传世文献的大体相同,但是《系年》的记载也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系年》、《竹书纪年》“晋简公”与《史记》“晋定公”的关系;

第二,《系年》“晋敬公”与传世文献“晋哀(懿)公”;

第三,《系年》晋世系未记载“晋出公”。

总之,上述几方面,是目前关于战国时期晋国国君世系及其年代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之处。

魏。目前关于魏国史研究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刘顺安《战国魏都大梁》等。学者多注意到《史记》中关于三晋诸国国君年代的记载,存在较大错误。如关于魏惠王年代,宋代学者王应麟即讨论了魏惠王年代,此后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都有详细的讨论,杨宽也发表了《再论梁惠王的年世》《梁惠王的年世》等多篇论文,近来晁福林探讨了梁惠王“后元”年数,认为梁惠王“后元”应是从他在位的第36年开始的,即公元前334年至前318年,故实际共有17年。[41]

目前来看,《史记·六国年表》所记魏世系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其记载了不见于《竹书纪年》及《世本》的魏哀王一世,这一问题的造成主要是由于《史记》将魏惠王的年代误少了16年,从而将应该在位22年的魏襄王,其年代定为16年,因此,又在故此空缺的世系上再增添在位23年的“魏哀王”。

目前学界关于魏国诸国君年代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还可稍加补论之处在于:

①魏文侯年代,或从《史记·魏世家》及《六国年表》(在位38年,公元前424年至前387年),也有学者采用《史记》中魏文侯在位38年之说而稍有改定(公元前433年至前396年)[42];或认为在位43年(公元前437年至前395年);或据《竹书纪年》认为在位50年(公元前446年至前397年;或公元前445年至前396年)。

②关于魏武侯的年代形成了公元前396年至前371年,与公元前395年至前370年两种意见;在魏惠王的年代方面,也形成了公元前370年至前319年,与公元前369年至前318年这两种意见。

③在魏襄王的年代问题上,形成了在位22年(公元前317年至前296年),与在位23年(公元前318年至前296年)两种意见。

④上列学者意见,在魏昭王及以后是一致的;但平势隆郎定魏安僖王元年、魏景愍王未依照其即位改元说,而是采用了传统的逾年改元说,这与他全文的标准不一致。

⑤在相关的纪年铜器年代,比如魏惠王前元与后元时期纪年铜器的断代上,还有一些可以讨论。[43]

赵。比较重要的著作有张午时、冯志刚《赵国史》,沈长云等《赵国史稿》,孙继民、郝良真《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胡文广等编著《赵文化资料汇编及注释》等。目前已经发现有赵国王陵区,但是对于相应的墓主目前还难以断定。[44]此外,田卫平、崔向东及秦进才、侯廷生关于赵国史研究的综述,便于参考。[45]

从当前关于赵国王年的讨论来看[46],主要可以讨论的问题如下:

①赵襄子的年代,据清华简《系年》来看,其记载晋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赵桓子已主持诸侯会盟,因此赵桓子代替赵襄子执政应在此之前,《史记·六国年表》所载赵襄子在位33年(公元前457年至前425年),及上述认为赵襄子在位50年的看法,与《系年》此处所记载赵桓子于公元前441年已经执政是相抵牾的,赵襄子的年代可能应该重新考虑。故有学者认为似是33年,而非传世文献记载的50年[47]

②赵桓子的年代,由清华简《系年》第20章的记载来看:

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鞏),遂以伐齐。[48]

赵国曾有太子率军的记载,但文献中并没有见到赵桓子为赵太子的记载,故此处赵桓子应该理解为以晋卿的身份来主持盟会。在盟会中主盟人员的身份一般应该对等,如果赵襄子在位为50年,则此年代在其年代范围之内,应该是其以晋卿的身份与越令尹盟会,而清华简《系年》此处是赵桓子以晋卿的身份与越令尹盟会,故结合《系年》赵桓子在晋敬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41年)已经执政的记载来看,赵襄子可能在位并非50年,而应该是《史记》等所记载的33年。同时由后文关于赵献候年代的讨论来看,《史记》记载赵桓子嘉在位于公元前424年,而《系年》则记载于公元前441年赵桓子已经执政,则有可能赵桓子执政的时间实际上是公元前441年至前424年。[49]对于赵桓子的年代,此前多只注意到有一年的执政时期(有在位公元前426年、前425年、前424年等不同看法),而由清华简《系年》来看,其执政年限并不止一年;此外,王政冬也认为应当是在位18年,而非传世文献记载的1年。[50]

③赵起及赵武公,是否为赵国的两位国君?如学者一般认为赵武公并非赵国世系中的一代,也有学者认为是赵国世系中的一代。[51]

④在赵烈侯至赵敬侯的年代问题上,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如关于赵烈侯的年代,目前即有在位9年与在位22年两种看法。

总之,清华简《系年》中有关战国初期赵国年代的记载,涉及战国初期赵国国君年代,学界目前对此的探讨还不多见;同时,赵武公之后的赵国国君在位年代,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有必要对战国赵国国君年代问题进行整理与思考。

韩。蔡运章探讨了韩昭侯墓所在及其韩国都城的迁徙,苏辉等对韩国纪年铜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外,近年来河南新郑胡庄发现了韩王陵,取得了重要的发现,出土有“王后”铭文的铜器等。[52]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战国时期韩国王年的主要问题,如:

①韩列侯在位年代。《史记·韩世家》:“(韩列侯)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记载韩列侯在位13年;而有学者认为在位23年。

②韩文侯是否为韩国国君中的一世。《史记·韩世家》:“(韩文侯)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但《史记索隐》指出:“《纪年》无文侯,《世本》无列侯。”学界多否认韩文侯为韩国世系中的一代,但也有学者赞同存在韩文侯一世。[53]又《世本》:“韩哀作御。”宋忠注:“韩哀,韩文侯也。”[54]故“韩文侯”与韩哀侯的关系及两者年代,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③韩庄侯、韩懿侯、韩共侯等的关系及年代问题。近代学者徐文珊指出《史记·六国年表》及《史记索隐》中有“韩庄侯”,汉代作“壮”、北宋凌本作“懿”,均是由于避讳而导致的。而方诗铭、王修龄认为韩共侯即韩懿侯[55]。因此韩庄侯、韩懿侯、韩共侯似乎均为同一人,三者间的关系也还有待于思考。

④战国时期韩国历史中有一些事件,现在还难以明确了解,如“韩姬弒其君悼公”的问题,历代学者对此多有讨论,但目前仍然难以得到明确的结论。[56]

中山国。关于中山国的重要研究著作,如清代学者王先谦撰,吕苏生补释《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王颖《中山国史话》及《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徐海斌《先秦中山国史研究》,何艳杰等《中山国史》等。此外,天平、洪昌、徐海斌、杨博相关的研究综述可以参看。[57]随着20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的重大发现,学界对中山国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58]但是关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国君的在位年代,目前还难以精确断定。

(5)燕。关于燕国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如王采枚辑《先秦时期燕史资料》、常征《古燕国史探微》、陈平《燕事记事编年会按》、王彩梅《燕国简史》、彭华《燕国史稿》及《燕国史稿》(修订本)、陈光汇编《燕文化研究论文集》,都是关于燕国史研究比较重要的论著。

关于战国时期燕国世系问题,从目前来说,不论从文献还是铜器铭文中所见燕国国君世系,都还有许多争论。如关于文献中的燕国世系,顾颉刚曾探讨了燕简公年代及献公世次,曲英杰等也都有相关的论述。[59]在结合战国燕纪年铜器来研究燕国世系方面,如罗振玉结合燕国铜器铭文探讨了燕国世系的问题,认为燕昭王为公子职而非太子平,李朝远、林清源、黄盛璋、董珊、陈剑也有重要的论著。[60]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战国时期燕国世系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①燕成公年代问题,是解决战国时期燕国世系的核心问题所在,将《史记》所记载的燕成公元年(公元前449年),与《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燕成公元年(公元前454年)相比较,可以发现《史记》所记载的年代晚了5年。现在学界一般依据《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燕成公元年为公元前454年,并结合《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成公十六年卒,愍公立”,从而定燕成公的年代为公元前454年至前439年。由此可以逆推,进而解决此前几位燕王的年代问题。

但是其之前的燕前简公世系及年代问题上还有争论,一些学者还认为燕孝公之前的世系可能不应该是燕简公,应是燕惠公。如常征赞同梁玉绳的意见,认为《史记》此处所记载的燕简公在位12年,应当是如梁玉绳所指出的燕惠公在位15年,并指出齐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即位的燕侯懿公之子应该是燕简公,而非燕惠公,齐景公四十四年(公元前504年)即位的燕侯应该是燕惠公,而非燕简公,《史记》将二者的位置颠倒,《史记》此处所记载的“燕简公”应该为“燕惠公”。[61]陈平讨论了上述几位的意见,认为仍应当是如《史记》所记载。[62]关于战国时期的燕孝公之前的世系,是否应该是燕简公,涉及到了燕国东周时期的整个世系问题,因而这一问题显得有些复杂。

②燕献公是否为燕国世系中的一代。依照《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引《纪年》:

简公后次孝公,无献公……智伯灭在(燕)成公二年也。

则《竹书纪年》中并无燕献公一代,而陈平及彭华的论著中,则认为有此一代。

③燕愍公(《史记·燕召公世家》)、燕闵公(《世本》)、燕文公(《竹书纪年》)的关系。学者或认为此为燕国两位国君,也有学者认为《竹书纪年》中的“燕文公”即《史记》“燕愍公”、《世本》“燕闵公”。

④燕釐公(《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后简公(《竹书纪年》)的关系上,前引陈平等论著认为只存在燕釐公,但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人。

⑤关于燕国纪年铜器所对应的燕国诸王年的探讨,目前还未形成定论。

总之,从目前的相关讨论成果来看,关于燕国年代问题的讨论,还有一些尚待深入之处;同时一些关于燕国史的专门论著,对学界当下关于战国时期燕王世系的讨论成果,也还没有充分吸收,因此有必要对战国时期燕国国君世系及年代进行系统整理与探讨。

(6)齐国。关于战国时期山东地区诸古国国君世系的研究,比较重要的著作有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聂凤峻、王洪军、高善东《邹鲁春秋》,李玉洁先生《齐史稿》及《齐国史》,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林天人《战国时代泗上十二诸侯考》,高荣鸿《上博楚简齐国史料研究》等。

《史记》中关于战国时期齐国年代及王年的记载有较大问题,如姚名达就指出:

《史记·田敬仲世家》是一篇糊涂账,是一卷神话故事集,在全部《史记》里头,几乎应该位置在下下等……所以后来考史诸家,各能指出他的疵病,如遗却田悼子、侯剡二代,不叙齐宣王伐燕等事。[63]

学界早已注意到此,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即讨论了“齐泯王伐燕之误”。[64]经过学者们的探讨,目前战国时期齐国的世系已经比较明确,目前尚可以讨论的地方主要有:

①一些学者所改定的齐康公年代及其所拟定的田齐世系是否成立?

②齐田和末年,存在公元前385年与公元前384年两种看法。

③《庄子·胠箧》中“十二世有齐国”所指的世系问题,学界历来有争议,主要的看法如下:第一,指从田敬仲(完)至齐威王;第二,指田成子到齐王建;第三,认为此处“十二世”的记载有问题。[65]同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又关系到《庄子》外篇成书的问题,因此值得注意。

④清华简《系年》简120、124记载有“齐侯贷”,及春秋战国之际齐国的历史资料,如所记载战国初期人物“陈淏”等,都提供了新的资料,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齐国历史年代问题。

(7)鲁。关于鲁国史的著作目前主要有郭克煜、梁方健、陈东、杨朝明《鲁国史》,杨朝明与王青《鲁国历史与文化探秘》等,此外,陈东关于鲁国年代问题的论著也值得注意。[66]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战国时期鲁国国君年代问题可讨论之处,如:

①鲁悼公的在位年代,如钱穆认为其在位为31年,这与《史记·六国年表》及相关学者的看法有较大不同。

②鲁穆公年代问题,目前争议较多,并影响到了其前面的鲁元公和鲁悼公的年代问题。鲁穆公年代又与子思年代相关联,学界曾就此进行讨论,姜广辉认为鲁穆公开始执政于公元前415年,依据《史记》记载鲁穆公在位33年,执政到公元前383年。而高正则不赞同鲁穆公元年为公元前415年的看法[67]。探讨鲁穆公王年问题,也有助于诸子学的研讨。

③鲁平公年代问题。《史记·六国年表》记载鲁平公在位19年,一般也从此说,而有的学者改订为在位22年,这一看法是否可以成立,也值得思考。

(8)宋。目前关于宋国史的专论,可以参考苗永立《周代宋国史研究》。学者们关于宋国年代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对司城子罕相宋等史事进行了探讨,认为“宋元王”可能即宋王偃之讹。[68]钱穆对“剔成”等年代进行了探讨,钱穆的意见构建了宋国王年的整体框架。陈奇猷则指出,高诱注《吕氏春秋·禁塞》:“宋康王,名偃,宋元公佐六世之孙辟兵之子也。” “康王,宋昭公曾孙辟公之子。”后人往往多误在这段话中“孙”字后断读,从而使得宋康王世系与《史记·宋世家》不符。庄大钧也对宋国末代三王的年代进行了探讨,值得注意。[69]

目前学界关于战国宋国君年代的看法,大体遵从钱穆的意见。新出清华简《系年》记载有战国时期宋国的世系,如简114、119“宋悼公”,简124、126“宋公田”。《系年》有关宋国君年代的记载,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如下:

①第22章的简文明确记载了宋悼公卒于楚声王元年(公元前407年),而这是与《史记·六国年表》及诸位学者所拟定的意见不一致的。

②第23章的简文记载宋休公田于楚声王四年(公元前404年)朝楚,除平势隆郎的意见之外,据《史记·六国年表》及其上列几位学者的意见,则宋休公都不可能如《系年》所记载而朝楚。

故如何理解清华简《系年》的上述有关宋国国君年代的问题,还值得思考。

(9)卫。目前卫国史研究的专门论著主要有逵富太《卫国文化史考》等。战国时期卫国史料较为稀少,因此此时期卫国年代及王年问题存在较多尚待讨论之处。

①关于卫国灭亡时间问题,一般多从《史记》的记载,认为在秦二世的时候才灭亡卫国,顾炎武《日知录》即讨论了秦始皇未亡卫国等二国的问题。[70]而平势隆郎则认为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卫国已经灭亡,此说为许多学者所赞同,但平势隆郎在论证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不严谨之处,赞同其观点的学者又多只是引用平势隆郎之说,而未进行论证。杨宽又依据《韩非子》等的记载,提出魏国于公元前254年之时灭亡卫国的意见。[71]关于上述看法,还需要进行讨论。

②对战国时期卫国国君的世系及其年代也还有需要仔细讨论之处。如卫出公在位是22年,还是7年?卫声公在位11年,还是25年?卫嗣君在位32年,还是42年?卫君角在位21年,还是9年?而清华简《系年》所见的“卫侯虔”的年代,则又可能会引发关于战国时期卫国王年问题的新思考。

总之,关于战国时期卫国世系,目前还需要在整理学界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探讨。

(10)越。目前关于越国史研究的论著有陈瑞苗、陈国祥《越国纪年新编》,马雪芹《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孟文镛《越国史稿》等。文献中关于战国时期越国世系的记载,互相抵牾之处甚多,顾颉刚等曾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讨论[72]。学界讨论较多的另外一个问题则是越国灭亡时间的问题[73]。但目前在这两个问题上,都还没有形成较为公认的意见。

目前来看,越国王年问题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是由于文献中关于越国诸王世系与年代的记载较为不一致,从而容易形成理解上的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学者结合铜器铭文来研究此时期越国世系,已经开始形成了趋近的意见,因此这是解决越国王年问题的一个方向。其次,是对于一些具体的事件,如“越人三世弒其君”及迁都吴地等问题,也还有可以讨论之处。最后,对于越国灭亡时间的问题,目前也还需讨论。

总之,从上面的讨论可见,目前关于战国王年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成绩,这是我们接下来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本书试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其中一些国家的年代(如宋、赵、卫),或可以据清华简《系年》等新出土文献重新考订,一些国家的年代(如楚国),可以用清华简《系年》等材料来检验,而如卫国、鲁国的年代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