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边疆评论(第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布礼士与华西边疆研究

朱娅玲[1]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备受西方学者推崇的华西传教士人类学先驱布礼士于20世纪初在华西边疆研究中曾做出重大贡献,国内学术界却少有专文论及。本文基于布礼士发表在《教务杂志》《华西教会新闻》和《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上的学术文章,结合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对布礼士在华西地区的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进行梳理。布礼士的华西边疆研究客观上起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的汉学研究。

关键词:布礼士;传教士;华西边疆研究;汉学研究

布礼士(A.J.Brace),加拿大传教士,汉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员。1912年受英美会(Canadian Methodist Mission)派遣来到四川,担任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总干事。1912—1936年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担任文科教授。1922年与美国传教士莫尔思(W.R.Morse)等人一起创建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历任学会的秘书、会长(1934—1935年)等职。20世纪初多次随学会科考队前往川西及康区实地考察,还对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地貌进行研究,第一次将杜甫的《草堂诗集》翻译出版。先后在《教务杂志》(Chinese Recorder)、《华西教会新闻》(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s)、《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Journal of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被西方学者视为“华西边疆研究的先驱”[2]

但这样一位备受西方学者推崇的“华西边疆研究的先驱”,国内学术界尚未见到有对布礼士的专文论及。近年来,在有些关注华西边疆研究和基督教西南边疆传播史的文章中偶尔涉及布礼士,其记载也是零散不全面的[3]。本文作者以布礼士发表在《教务杂志》《华西教会新闻》和《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上的文章为主要资料,翻阅大量中英文文献,对布礼士在华西地区的活动和研究做一梳理,以填补国内此项研究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