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制宪与明治日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聚焦清廷、聚焦明治日本

在学术研究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一门研究都需要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做较为严格的限定。从对象上来看,首先,本书以清廷的制宪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民间立宪团体发起的立宪运动(尤其是国会请愿运动)、革命派的活动与清廷制宪虽不无关系,但本书将这些活动作为与中央政权相对抗的社会压力因素或清廷制宪的背景性因素加以讨论。其次,清廷制宪深受日本影响,《明治宪法》的制定过程和明治宪政的实施对清廷的影响,也是本书的研究对象。

从时间上来看,清廷制宪活动主要发生于1906年至1911年,本书也以这一时期作为主要研究时段。然而,19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清廷对宪法概念和文本渐有了解。在叙述清廷对宪法的认识过程时,本书将时段上溯到19世纪中叶,下限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

就研究视角而言,本书从清廷内部出发,分析其制宪的全过程,客观地对其利弊得失做出评价,这与以往从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视角,即从外部批评、审视清廷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清廷制宪是世界制宪大潮的一部分,尤其与日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停留在本国史的范围内研究,不无局限性。因此,本书也尝试将清廷制宪置于中日关系史和世界制宪大潮之中,以全球制宪的视角加以研究。

本书总体上以时间为经,纵向梳理清廷制宪过程,而以清廷制宪的重大事件为纬,探讨这些重大事件与日本的关系,大致围绕三个线索展开:一是详细梳理清廷制宪的过程;二是清廷制宪过程与日本的关系,即受到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在清廷制宪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三是清廷制宪与明治制宪的比较;第一个和第二个线索侧重于叙述,第三个线索侧重于分析和评论。另外,在具体撰写过程中,笔者也尽力关照与本书主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一些需要解明的问题和存在学术争论的问题,尽量进行细致探讨。

就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而言:第一,探讨宪法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人对宪法的早期认识。第二,探讨清廷制定、颁布的三个宪法性文件以及之前两次出洋对宪法的考察,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或矛盾。第三,注重文本研究(比较)的同时,关注各个文本产生的过程。第四,探讨明治制宪过程对清廷制宪过程的影响,并进行中日制宪综合比较。第五,探讨清廷制宪过程受到明治政府及其相关人员(宪法学家)的影响。第六,探讨与清廷制宪相关的宪法方案。

最终,本书期待对清廷制宪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对清廷制宪与明治日本的关系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以此推进制宪史争论问题的研究,并提出新观点。关于推进清末制宪史的争论问题,第一,通过对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宪法方案《大清帝国宪法法典》研究,对学界猜测其为官方起草的观点提出商榷,基本确定其由学者于光绪帝去世后至宣统元年期间呈递给宪政编查馆,是近代中国人草拟的完整的早期宪法方案。第二,否定某些学者提出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资政院具有实际制宪权的观点,认定资政院于武昌起义之后获得制宪权,其获得并非源于清廷的“授权”,而来自资政院议员的争取和社会舆论压力。第三,《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与《政纲十二条》虽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地体现了资政院的独立制宪意志。

本书提出的新观点为:第一,清廷制宪缺乏整体规划,失误频频,如《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是清廷制宪过程中缺乏全盘规划的体现,是被逼无奈的产物。第二,清廷制宪的理念和某些环节与明治制宪非常类似,但对整个制宪过程进行中日比较,二者也存在较大差异。第三,清廷制宪过程虽具有明显的仿日倾向,但对日本的模仿流于表面化。第四,清廷制宪受挫是导致清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当然,笔者提出的观点,离不开对传统史料的再解读和新史料的挖掘。就后者而言,本研究发掘出几份中日学界鲜有使用的史料:第一,发现第一历史档案馆宪政编查馆全宗中编目为“呈为酌拟大清帝国宪法法典呈递摄政王以期采纳事”的呈文。呈文与该馆资政院卷宗中编目为“清政府拟订宪法草稿”的宪法方案应该有直接关联性。第二,发现第一历史档案馆宪政编查馆全宗中度支部员外郎李景铭译日本学者北鬼三郎的《大清宪法案》全文和部分条文的法理说明。第三,在日本发掘土肥羊次郎编辑的《清国立宪问题》。该书辑录了1908年之前日本政治家和法学大家观察清廷立宪的言论,如有贺长雄、寺尾享、中村进午、大隈重信、青柳笃恒、板垣退助、浮田和民、犬养毅以及林田龟太郎等人;还包括1907年考察日本宪政大臣达寿关于清廷立宪的言论。该书是了解明治晚期日本人观察清廷立宪的一份难得史料。第四,在日本发掘出日本宪法学、行政法学博士清水澄的《中国立宪制度》一文。该文发表于1908年1月,内容为清水澄对中国制定宪法的建议。第五,本研究使用了大量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和录副奏折,如1905年和1908年进呈的宪法清单等。


[1] 邹琳:《中华民国新法起草之三大前提》,《庸言》1913年第18期。

[2] 《总论宪法之意义》,《政艺通报》1902年6月。

[3] 王世杰:《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1928年再版,1936年增订,著者增加钱端升。本书参考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 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后增订并更名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5] 汪辉煌:《中国宪法史》,上海世界书局1931年版。

[6] 陈茹玄:《中国宪法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版。

[7] 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上海书店1935年版。

[8] 吴经熊、黄公觉:《中国制宪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 周异斌、罗志渊:《中国宪政发展史》,大东书局1947年版。

[10] Meribeth E. 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31.

[11]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32辑,1975年。2007年,由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出版发行。另外,一篇由潘崇雄撰写的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廷预备立宪的运作(1908—1911)》由张朋园指导。

[12]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28辑,1975年。该书于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发行。

[13] Norbert Meienberger,The Emergence of Constitution Government in China(1905-1909):The Concepet sanctioned by the Empress Dowager Tz’u-His,Peter Lang Bern,Frankfurt am Main. Las Vega,1980.

[14] 张晋藩、曾宪义:《中国宪法史略》,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15] 古伟瀛:《清廷的立宪运动(1905—1911):处理变局的最后抉择》,知音出版社1989年版。

[16] 侯宜杰:《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 赵军:《折断了的杠杆——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 [美] 任达:《清末新政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 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 高放等:《清末立宪史》,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作者认为书名的“一字之改有天壤之别……清末是有立宪而无宪政,只有咨议局和资政院的初步试验,所以改为《清末立宪史》是准确的、恰当的。”第595页。

[21] 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 熊达云:《近代中国官民的日本视察》,成文堂1998年版。

[23]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该书于2011年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再版发行。

[24] 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 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 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 卞修全:《近代中国宪法文本的历史解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29] 王德志:《宪法概念在中国的起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 李晓东:《近代中国の立憲構想——厳復·楊度·梁啓超と明治啓蒙思想》,法政大学出版局2005年版。

[31] 夏新华等:《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2] [日]曾田三郎:《通向立宪国家的起点——明治宪政与近代中国》,思文阁2009年版。

[33] 裴艳:《留学生与中国法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5]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6] 贺嘉:《清末制宪》,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7] 柴松霞:《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8] 陈丹:《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9] 彭剑:《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0] 赵林凤:《汪荣宝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1] 迟云飞:《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42] 郑大华:《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

[43] 王晓秋:《试论清末京城立宪派》,《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44] 迟云飞:《清季主张立宪的官员对宪政的体认》,《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5] 王开玺:《清统治集团君主立宪论析评》,《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

[46] 王开玺:《论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史学集刊》2003年第3期。

[47] 沙培德:《“利于君、利于民”:晚清官员对立宪之议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42辑,2003年。

[48] 祖金玉:《清末驻外使节的宪政主张》,《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9] 黄毅:《晚清立宪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7年。

[50] 陈俊华:《从新政改革看清廷挽救其政权之努力与成效》,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2000年。

[51]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2] 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42辑,1990年。

[53] 杨国扬:《清末政治权威危机与立宪运动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84年。其中第3章讨论清廷的预备立宪政策,第4章讨论请愿国会运动与清廷政策的转变。詹士模:《宣统时期的政治领导阶层(1909—1912)》,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1986年。朱中和:《清末民初宪政思想之演进》,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政治大学,1988年。许惠文:《报刊舆论与清末预备立宪(1905—1911)》,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政治大学,1999年。

[54] 陈丰祥:《日本对清廷钦定宪法之影响》,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5] 熊达云:《清末における中国憲政導入への試みに対する有賀長雄の影響と役割について》,《早稲田政治公法研究》1994年第46号。

[56] 孙宏云:《清末预备立宪中的外方因素:有贺长雄一脉》,《历史研究》2013年第5期。

[57] 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模仿日本明治宪政论》,载《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0年。

[58] 罗华庆:《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的模仿》,《江汉论坛》1992年第1期。

[59] 熊达云:《清末中国统治者内部对日本宪政的模仿》(上、下),《早稻田政治公法研究》1993年第43、44号。

[60] 李细珠:《清末两次日本宪政考察与预备立宪的师日取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

[61] 潘崇:《载泽出洋考察团编译书籍与清末宪政——兼论清末宪政思想的日本来源》,载朱英主编《近代史学刊》第1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2] 翟海涛:《法政人与清末法制变革研究——以日本法政速成科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3] 杜映臻:《他山之石:清末政治考察与宪政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2009年。

[64] 韩大元:《论日本明治宪法对〈钦定宪法大纲〉的影响》,《政法论坛》2009年第3期。

[65] 董丛林:《“滦州兵谏”与“十九信条”出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66] 韩策:《宣统二年汪荣宝与亲贵大臣的立宪筹谋及运作》,《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 5期。

[67] 王晓秋:《清末政坛变化的写照——宣统年间汪荣宝日记剖析》,《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68] 俞江:《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发现及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69] 尚小明:《“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质疑》,《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70] 彭剑:《也谈“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中的“甲残本”》,《历史档案》2011年第3期。

[71] 彭剑:《为清国制宪:北鬼三郎的“四权分立”方案》,“知识迁移与近代东亚的政治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广州,2018年11月。

[72] 拙论:《再论清末〈大清宪法案〉稿本问题》,《历史档案》2017年第2期;拙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清帝国宪法法典”考论》,《历史档案》2019年第2期。

[73] 拙论:《清末立宪的日本视角:以法学家清水澄为中心》,《政法论坛》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