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论著
196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籍华裔学者周纵策(Chou TseTsung)的《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TheMay Fourthn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21]一书是以五四运动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作一种具有多样性的思想和社会政治现象,研究梳理的由五四运动发展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的变革,尤其是论著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对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文学革命、新思想、对传统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中西思想论争做了深入研究。作者本人在英文题旁自题了中文书名“五四运动史”。1996年周子平等五人将该书译成中文《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的首次中文全译。随后1999年8月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中译本《五四运动史》由陈永明等人根据该书的1967年第三版翻译,周纵策本人作有题为“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的自序。
1961年,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22]。夏志清运用了西方新批评和里维斯理论的角度,强调文本阅读及文学与人生的对应关系,以具体作家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了自五四运动至19世纪60年代期间所创作的中国现代小说作品及其发展,其中对于茅盾的研究论述主要在第二编第六章、第三编第十四章。该书是关于中国现代小说作品研究的权威著作,在学术界地位卓然,经久不衰,一经付梓便引起众多关注,多次再版,1999年该书的第三版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书中译本先后曾由中国香港友联出版社、中国台湾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大陆的译本直到2005年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发行[23],大陆中译本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策划、由刘绍铭等人翻译。
1964年,捷克学者普实克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4]在柏林出版,普实克在书中对中国现代文学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他对茅盾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茅盾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意象的运用、叙述的客观性、与旧文学的关系等方面。
1968年,学者夏济安(Tsi-an Hsia)的专著《黑暗的闸门——关于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研究》(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 ature Movement)[25]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关于茅盾的相关研究由张立慧摘译成中文,命名为《关于〈子夜〉》收录于李岫主编的《茅盾研究在国外》[26]一书。
1969年,捷克著名汉学家普实克的专著《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Thre sketches of Chinese Literature)[27]由布拉格东方学术研究所出版。普实克在书中分别以茅盾、郁达夫、郭沫若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三个代表人物展开论述。
同年,普实克的学生、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高利克出版专著《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Mao Tu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 ature Giticism)[28]。该书由高利克根据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其导师普实克为该书作题为“写在马利安·高利克的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茅盾研究的页边”[29]的序言。该书共有11章,重点研究茅盾在1919—1936年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发展。高利克的研究深入细致,史料翔实,是茅盾研究的重要著作。该书2014年由杨玉英译成中文,出版于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研究八十年书系”[30]丛书中。
1977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默尔·戈德曼(Merle Goldman)主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论文集《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May Fourth Era)[31],其中收录有两篇茅盾研究的重要文章,分别是约翰·博宁豪森的《茅盾早期小说里的中心矛盾》(The Central Contradition inMao Dun's Earliest Fiction)和陈幼石(Yü-shih Chen)的《茅盾及其小说中政治隐喻的运用:以〈牯岭之秋〉为例》(Mao Dun and the Use of Political Allegory in Fiction: A Case Study of His“Autumn in Kuling”)。约翰·博宁豪森在论文《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中心矛盾》中提出了“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中心矛盾”这一命题,指出茅盾小说中的中心矛盾在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矛盾,引导人民从哲学层面来探讨茅盾作品的内涵;美国学者陈幼石的论文《〈牯岭之秋〉与茅盾小说中政治隐喻的运用》从茅盾短篇小说《牯岭之秋》切入,剖析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认为茅盾的短篇小说有一种政治隐喻的性质和象征的手法,随后具体探讨了茅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是如何在其作品中运用政治隐喻的。
1980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普实克的论文集《抒情与史诗》(The Lyrical and Epic: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其中研究茅盾的文章《茅盾与郁达夫》(Mao Tun and Yu Dafu)主要论述了茅盾作品中的特点和手法,阐述了其作品中的时事性、客观性和描写的特点,最后指出:茅盾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取决于他对现实的态度,茅盾在用自己独创性的经验和见解为其作品注入生命力。同年,马利安·高利克写作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The Genesi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32]在伦敦出版,1997年,陈圣生等人将此书翻译成中文[33],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第八章《茅盾:为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斗争》是对茅盾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文中论及茅盾的文学评论文章共15篇。
1986年,斯洛伐克汉学家马利安·高利克的又一部研究专著《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Mitestones in Sino-western Literary Confrontation)[34]出版。该书1990年由伍晓明、张文定等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5]
1986年,陈幼石出版专著《茅盾早期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和寓言》(Realism and Allegory in the Early Fiction ofMao Dun)[36],该书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为“从沈雁冰到茅盾:文学—政治—文学”“《牯岭之秋》:从生活到小说”“《幻灭》”“《动摇》”“《追求》”“《野玫瑰》:革命责任的心理研究”“集体意识:评价反传统”,其中第二章曾以“《牯岭之秋》与茅盾小说中政治隐喻的运用”为题收录在默尔·戈德曼主编的《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一书[37],第六章曾以“茅盾和《野玫瑰》:革命责任的心理研究”为题刊登于1979年《中国季刊》第78期。[38]
1987年,普实克写作、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编、李燕乔等翻译的论文集《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39]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乐黛云为该系列丛书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名与实”的序言,书中收录普实克发表在国际上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论文共9篇,其中涉及茅盾研究的文章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4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导言》[41]《中国文学的现实与艺术》[42]《茅盾和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问题——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43]。该书2010年由李欧梵编辑、郭建玲再次翻译,更名为“抒情与史诗——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44],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1988年,吴茂生(Mau-sang Ng)出版专著《中国现代小说里的俄国英雄》(The Russian Hero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45]。该书旨在探讨俄国英雄形象对现代中国小说的影响,对茅盾的研究在第五章“茅盾的失败主角”(Mao Dun's Defeated Hero)。该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修改的基础上出版的。
1988年,乐黛云写作的英文专著《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 in Chinese Fiction)[46]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共分五章,分别是“第一个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轶事集:《世说新语》”“僵局中的知识分子和封建社会的末路:《浮生六记》”“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茅盾的《蚀》和《虹》” “战争年代的年轻知识分子”“195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1990年,美国学者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出版专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Limits of Realism: Chinese Fic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o)[47],该书是在安敏成1985年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2011年由姜涛翻译成中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48]书中第四章“茅盾、张天翼以及现实主义的社会阻碍”以茅盾和张天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茅盾的文本的细致阅读,分析了茅盾在结合现实主义小说和历史方面所做的努力。
1992年,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所著的《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49]是对20世纪30年代(即写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里三位代表性作家茅盾、老舍和沈从文所做的研究,该书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后由胡晓真、宋明炜等人译成中文,于2011年4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50]该书对茅盾的研究集中在第二章“历史的建构与虚构:茅盾的历史小说”和第三章“革命的情境与情节:茅盾的小说政治学”,分别从茅盾小说的历史性和政治性展开研究。而在王德威另外一本著作《现代中国小说十讲》(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里面,王德威从革命加恋爱的角度,结合茅盾的切身经历,探讨现代中国写实小说中出现的历史与叙事无法调和的症状及其原因。
1996年,美籍学者张英进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Configurations of Space)[51],该书由张英进在其同名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出版。专著共分为八章,从空间构形、时间构形、性别构形三个方面对主题进行解读,书中多次以茅盾作品作为文本对象进行研究,并从城市角度重新解读茅盾的经典作品。2007年秦立彦将其译成中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52]
2003年,美籍华裔学者刘剑梅的著作《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和主题重述》(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Womens Bodies,and Thematic Repc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53]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将20世纪30—70年代的“革命加恋爱”这一写作模式作为文学政治的案例进行研究,旨在对这一主题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揭示革命话语的变化如何促成文学对性别角色和权利关系的再现,女性身体又是如何凸显政治表现和性别角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该书由郭冰茹译成中文,收录于由季进、王尧主编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丛书,2009年出版于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54]书中对茅盾的研究主要在第二章,主要是对茅盾作品中新女性的性感身体和政治的研究。
2004年,夏志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又一杰作《夏志清论中国文学》(C.T.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55]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第四章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其中对茅盾的作品多有论述。
2004年,冯进(Jin Feng)出版专著《20世纪早期中国小说里的新女性》[56],该书由美国普渡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根据冯进于密歇根大学毕业的博士论文《从“女学生”到“妇女革命者”:五四时期中国小说中的消逝的女性代表》(“Girl student”to“Women Revolutionary”; The Represent ation of the Deracinated women in Chinese Fiction of theMay Fourth Era)[57]修改,以五四时期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冯进对茅盾的研究在全文的第五章“男性知识分子的引诱和拯救:茅盾的女性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