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的原因
本书选取“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茅盾研究的学术价值。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是现代文学巨匠“鲁、郭、茅、巴、老、曹”其中之一。茅盾在小说创作、文学评论、翻译、神话、童话、戏剧、编辑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参与发起组建“文学研究会”并成为其主将之一;他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开创了社会剖析小说流派,他将革命与文学相结合的实践对之后的作家及创作都深有影响;他对生活真实细致的描写传递了极大容量的社会信息,以对生活横断面的详细刻画再现社会现实,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相异的特质,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小说创作模式;他所写作的《蚀》三部曲开创了中国白话长篇小说的先河,其长篇小说《子夜》被瞿秋白誉为中国第一部成功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他对《小说月报》进行改革,继承和发扬五四文学精神,坚持文学的写实主义(即现实主义)传统,将语言文字改革和文学启蒙相融合,并大量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作品到中国,由他所撰写的文学批评文章也影响了大批青年作家的创作方向;由他所捐赠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已然成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奖项之一。茅盾以其优秀的文学创作、深刻的批评思想、独到的译介眼光,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在茅盾等一批五四文人的影响下,中国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气质,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基于茅盾对现代文学的巨大影响,对茅盾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茅盾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起,中国学术界就开始了对茅盾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曾掀起过几次关于茅盾的论争高潮。英语世界里茅盾作品的传播则始于1932年美国记者乔治·肯尼迪对茅盾短篇小说《喜剧》的英译。1936年埃德加·斯诺为《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一书所撰写的编者序言,开创了英语世界茅盾研究的先河。自此而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英语世界,茅盾研究日渐兴盛,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优秀研究成果,这些学术著述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的。
第二,国内学术界对“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英语世界的茅盾研究同样是茅盾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且英语世界中对茅盾生平、文学创作、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塑造、文艺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中多有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见解,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的茅盾研究乃至现当代文学研究都有借鉴和参考作用。“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茅盾作品译介和茅盾研究。茅盾作品的英译始于1932年乔治·肯尼迪所英译的短篇小说《喜剧》,此后茅盾作品便陆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这也是早期英语世界的茅盾研究的主要形式。国内对英语世界的茅盾译介并不十分关注:对茅盾作品英译情况的梳理、综述、研究、比较和评论都鲜见研究成果,只有极为少数的专著和研究论文中偶有论述,针对具体英译作品的研究和论述成果更是寥寂,只有零星的数篇论文;在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方面,除李岫在1984年主编的《茅盾研究在国外》一书,便再无其他学术专著对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这一课题展开梳理和研究,另有李岫的论文《评国外对茅盾小说创作的研究》(《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S3期)、木函和爱华的《近年来国外对茅盾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庄钟庆的论文《茅盾作品在国外》(《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中对英语世界的茅盾研究有或多或少的论述,但仍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比较研究,成果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从笔者所获取的资料来看,国内外的茅盾研究在20世纪还往来热切,如在海外设立茅盾研究学会,将海外学者如高利[斯洛伐克]、陈苏珊[美]、是永骏[日]等人的茅盾研究成果进行中文译介,但21世纪国内外的茅盾研究交流已明显放缓。目前国内学界对于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情况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国外学者的茅盾研究成果也没有即时介绍到国内,加之部分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的研究者无法直接地、准确地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信息,致使国内的茅盾研究对于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状况、成果、特点等缺乏直观的、准确的了解。基于以上原因,对英语世界中已有的茅盾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笔者的学术背景。要对“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进行梳理和研究,研究者需要在大量阅读第一手资料(英文资料)的基础上准确获取资料信息,并客观地对此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这对研究者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笔者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都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比较扎实,为直接阅读原文资料、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及方法对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梳理、分析和阐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储备为顺利完成这一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能性和切实保障。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本书以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英语世界中茅盾作品的译介、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评介从西方文化的视域所解读的茅盾及其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情况,进而为国内的茅盾研究乃至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鉴于异质文化话语间所存在之差异,本书在梳理和研究国外的茅盾研究成果之外,还将中国的茅盾研究及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加以比较研究,探讨在中西异质文化批评话语背后的生产机制及其规律。综上所述,本书共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了解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者是如何翻译介绍茅盾及其作品、如何对茅盾的作品及其思想进行阐发和论述的;第二,在了解英语世界中茅盾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将之与中国的茅盾研究进行比较并进行借鉴,借助异质文化这面镜子,更好地观照我们自身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英语世界中的茅盾研究有着不同于国内茅盾研究的特点。海外的茅盾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论素养、审美立场、价值理念等,将茅盾及其作品视为一种从异质文化中孕育出的作品,他们以一种不同于中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展开研究,其研究方法、侧重、结论都使得其对茅盾及其作品的研究呈现出与国内研究不同的研究面貌。对英语世界中的茅盾作品及其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能填补茅盾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为今后的茅盾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见解。同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正确认识异质文化、展开彼此间的交流已然成为东西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容回避的重要议题,关注中国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把握其在异质文化下的接受和研究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自身文化和文学,对于日后文学的发展、与异质文明的交流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