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南北与胡汉:两晋南北朝“皇太弟”考略
众所周知,自西周时代确立嫡长世及制以来,中国古代皇(王)位传承以父死子继为合乎制度的、主要的模式,一般预建为储副、待先皇驾崩后继承帝位者,从制度上而言应是皇帝之“嫡长子”即所谓“皇太子”;尽管在现实政治中因为种种复杂原因,继位者未必为嫡长子(有时甚至未必为子),然而父死子继的合法性,无论在帝国的政治、儒家的理论中,还是在社会的舆论、民众的观念中,都得到普遍的承认[1]。
但是,历史总有例外。作为皇储的名号,除普遍性的属于父死子继范畴的“皇太子”(以及偶尔由此派生出的“皇太孙”)以外,尚有由与父死子继制度相对立的兄终弟及制度而来的“皇太弟”之称出现,尤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较为显著。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已注意及此,其于《廿二史札记》卷一四“皇太弟”条谓:
皇太孙之称已非古法,晋以后更有所谓皇太弟者。晋惠帝皇太孙臧及尚俱死,因河间王颙奏,乃诏立成都王颖为皇太弟。(小注:惠帝弟。)后颖兵败,又废之,而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小注:亦惠帝弟。)既即位,是为怀帝。刘渊死,其太子和为刘聪所害,聪让位于弟北海王乂,乂固请聪即位,乃立乂为皇太弟,后乂为聪子粲所害。慕容暐为苻坚所擒,官于长安,后暐弟冲起兵,高盖等立冲为皇太弟,檄书与坚,自称皇太弟致书,请奉送家兄皇帝出城。苻丕败死,其子懿奔于苻登,时登已称帝,乃立懿为皇太弟。此古来所创见也。唐文宗崩,中尉仇士良等立颖王瀍为皇太弟,即位,是为武宗。僖宗崩,军容使杨复恭立寿王为皇太弟,即位,是为昭宗。此皆仓促拥立,非预建为储副者。(小注:又南唐元宗李璟立弟齐王景遂为皇太弟,然未尝传位。)然兄终弟及,名号尚非不经。(小注:唐武宗崩,宦官马元贽立光王为皇太叔,即位,是为宣宗,此又古所未有。安乐公主请中宗以己为皇太女,则更不经之甚矣。)[2]
赵翼概括了历代有皇太弟名号者大致情形,认为“预建为储副”之皇太弟主要在西晋末与十六国时,并指出其“兄终弟及,名号尚非不经”。赵氏所言基本不误,但其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太弟名号兴起与衰落之缘由、皇太弟名号所反映的子继与弟及两种相对立的继承制度间之矛盾及背后的文化冲突等并无讨论;赵氏以后,似亦未见其他学者对此深加关注;而此事涉及中古皇位传承之关键。故而,本章拟在赵氏所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梳理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太弟名号之兴衰,并力求揭示在此特定历史时期,经由此一名号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文化变迁及历史演进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