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传承与中古政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两晋南朝“皇太弟”名号之滥觞与消歇

周代父死子继确立以后、西晋以前,正统王朝中舍子立弟的企图不是没有出现过,显著例子如西汉景帝弟梁孝王之事[3];但正式以皇太弟名号预建皇储,却是西晋末才出现。《晋书》卷四《孝惠帝纪》:

(永兴元年三月)河间王颙表请立成都王颖为太弟。戊申,诏曰:“朕以不德,纂承鸿绪,于兹十有五载。祸乱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废重宫,宗庙圮绝。成都王颖温仁惠和,克平暴乱。其以颖为皇太弟、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如故。”……十二月丁亥,诏曰:“天祸晋邦,冢嗣莫继。成都王颖自在储贰,政绩亏损,四海失望,不可承重,其以王还第。豫章王炽先帝爱子,令问日新,四海注意,今以为皇太弟,以隆我晋邦(后略)。”[4]

按,西晋惠帝在立皇太弟之前,已立过数次皇太子、皇太孙:惠帝本立有太子即愍怀太子遹,愍怀为惠帝皇后贾南风所谗构而被废,后为贾后遣人毒杀;八王之乱起,愍怀长子司马虨先薨,次子临淮王臧、三子襄阳王尚先后立为皇太孙又都先后被杀;惠帝嫡系子孙陨灭殆尽之后,惠帝又立侄子清河王覃为皇太子,永兴元年(304)废[5]。清河王覃被废乃因不见容于当时控制朝政的河间王颙(惠帝从叔)及与河间王合谋起兵之成都王颖(惠帝弟),所以废清河王后,司马颙借惠帝之手下诏立司马颖为“皇太弟”,此时作为皇储的皇太弟名号在西晋历史上,也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出现。司马颖失势,挟持惠帝的河间王颙又通过惠帝废司马颖皇太弟之号,将豫章王炽扶上皇太弟之位。

西晋末司马颖与司马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晋代仅有的两位正式册立为皇储的皇太弟,前者立而旋废,后者则于惠帝崩后继立,是为西晋怀帝。怀帝虽终于以皇太弟之身份登上皇位,其即位之时其实颇为凶险。《晋书》卷五《孝怀帝纪》:

(永兴元年)十二月丁亥,立为皇太弟。帝以清河王覃本太子也,惧不敢当。典书令庐陵修肃曰:“二相经营王室,志宁社稷,储贰之重,宜归时望,亲贤之举,非大王而谁?清河幼弱,未允众心,是以既升东宫,复赞藩国。今乘舆播越,二宫久旷,常恐氐羌饮马于泾川,蚁众控弦于霸水。宜及吉辰,时登储副,上翼大驾,早宁东京,下允黔首喁喁之望。”帝曰:“卿,吾之宋昌也。”乃从之。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孝惠帝崩。羊皇后以于太弟为嫂,不得为太后,催清河王覃入,已至尚书閤,侍中华混等急召太弟。癸酉,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羊氏为惠皇后,居弘训宫,追尊所生太妃王氏为皇太后,立妃梁氏为皇后。[6]

同书卷三一《后妃上·惠羊皇后传》:

会帝崩,后虑太弟立为嫂叔,不得称太后,催前太子清河王覃入,将立之,不果。怀帝即位,尊后为惠帝皇后,居弘训宫。[7]

按,惠帝子孙相继陨灭,但子继模式渊源已久深入人心,故再立惠帝侄清河王覃为太子;在权臣欲废清河王太子位、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时,司马炽尚因清河王之故心存狐疑;惠帝崩后羊皇后因立子、立弟之不同将导致自身权位之差异,复欲迎立前太子清河王,皇太弟司马炽在大臣华混等支持下才得以涉险登位。此都反映出皇位传承上弟及代替子继之艰难,即使是在皇帝无后且政出权臣之特殊情势下。

永嘉五年(311)匈奴刘聪破洛阳俘怀帝,永嘉七年(313)怀帝于平阳被毒杀,风雨飘摇中怀帝侄司马邺于长安即位,是为愍帝。建兴四年(316)愍帝降于匈奴汉赵政权,西晋覆亡。建武元年(317),司马睿在江南称帝重建晋廷,是为东晋元帝,历史也由此进入南北分裂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终东晋一代,虽然在皇帝驾崩无后时兄弟相继的情形仍有出现(如废帝海西公以母弟继哀帝立,恭帝以母弟继安帝立),但并无预先正式建立皇太弟之举动;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亦约略相似,虽偶有以弟继兄(往往通过残酷武力争斗,如宋孝武帝刘骏弑在帝位之兄长刘劭而自立),皇太弟名号再无出现,影响趋于衰微。可以说,皇太弟名号,滥觞于西晋末,东晋南朝则归于消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