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动中的中欧关系体现了韧性
随着中国在欧洲眼里复杂化了,一方面以往性质较为单一、发展较为平稳的中欧关系明显进入了调适期,另一方面由于欧盟突出强调与中国交往中竞争的一面,中欧关系事实上也步入了一个碰撞期。但在经贸领域,欧洲国家反对与中国脱钩,中欧经济关系展现了强大的韧性。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市场、投资和技术将中欧紧紧吸引在一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欧盟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中欧彼此经济依赖日益加深。从2004年到2019年连续15年间,欧盟一直保持着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在这15年一直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9年中欧贸易额达到7051亿美元。[15]2020年中欧贸易额达6495亿美元,这一年虽然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但同时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1—9月,中欧贸易额达5993.4亿美元,增长30.4%。欧盟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直接投资目的地。[16]
德国是欧盟第一大经济体,长期以来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大约占中国与欧盟所有成员国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自2016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21年2月22日发布数据,2020年中德贸易总额为2121亿欧元,同比增长3%,中国连续5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荷兰(1728亿欧元)和美国(1716亿欧元)分列第二、三位。其中,德国自中国进口额1163亿欧元,同比增长5.6%,是自2015年以来最大进口来源国;德国对华出口额959亿欧元,同比下降0.1%,是仅次于美国(1038亿欧元)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国。[17]
针对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一些政客鼓吹的与中国“脱钩”论调,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20年1月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中国的成功之道更多在于勤奋、敢于创新以及科技领域的实力。西方国家不应简单将中国经济成就视为威胁,可就此展开建设性讨论,但不应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在她看来,未来西方必须接受与中国竞争的现实,但竞争并不意味着“脱钩”。默克尔同时强调,欧洲已不再是“世界中心”,减少外部合作伙伴将损害自身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18]
随着欧洲国家从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实现经济艰难复苏,中欧将继续加大经贸领域的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是过去十多年来,继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之后,欧洲遭遇的第三大也是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欧洲各国经济均产生了严重冲击。2020年欧盟整体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6.3%,欧元区下降6.8%。2021年随着社交限制措施逐步取消,以及疫苗的广泛接种,加上欧洲本地区及全球各方面需求复苏,欧洲国家经济在第二、第三季度强劲反弹,尤其是第三季度欧盟27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2.1%,欧元区19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2.2%,分别比第二季度快0.1个百分点。但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何时能够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并不确定。[19]
目前,面对世纪罕见大疫情的严重挑战,着眼于从长远角度提升欧洲的国际竞争力,欧盟力推在后疫情复苏中实现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以此锻造和提升欧洲经济的韧性、可持续性、国际竞争性。2020年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原有的40%提升至55%,“绿色新政”变成2019年年底走马上任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名副其实的“一号工程”。欧洲各国的交通运输、建筑业等将成为生态转型的重点行业。在加速推进绿色转型的同时,2020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塑造欧洲数字未来》的数字化战略,并同时发表了欧盟数据战略及人工智能白皮书,旨在通过加大数字化领域投资提升欧盟数字经济竞争力。根据相关计划,欧盟的数字化战略主要立足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发展以人为本的技术,二是发展公平且具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三是通过数字化塑造开放、民主和可持续的社会。[20]2021年3月欧盟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未来10年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主要涉及数字技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实施、公共服务数字化四大方面。[21]如果说2020年欧盟各国做得最重要的决定是就高达7500亿欧元的经济复苏基金达成一致的话,2021年欧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该基金大量资金投在了生态转型和数字革命方面。如,欧盟拨给西班牙等国的欧盟复苏基金的40%将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在2050年前实现经济全面脱碳的目标。
围绕绿色和数字化发展,中欧正在形成新的合作增长点。2020年9月14日,习近平主席与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时,中欧领导人决定建立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打造中欧绿色伙伴、中欧数字合作伙伴。[22]在同年6月由李克强总理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主持的第二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欧方强调希望双方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加强互联互通,深化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23]
除经贸合作外,欧盟及其成员国极其重视与中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与欧洲对中国进行重新定位同步发生的一大变化是,中国在欧洲国家以及欧盟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长期以来,欧洲国家的外交战略重点首先是作为其最重要盟国的美国,以及最大邻国俄罗斯。其次则是周边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周围、东欧以及巴尔干地区。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在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对外战略中,中国已占有和美国、俄罗斯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除希望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之外,欧洲重视中国最重要的考虑就是认为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欧洲尤其看重中国能够与欧洲一起支持多边主义,愿意通过多边机构和组织发挥作用。在气候治理方面,中欧在双边和多边均展开了紧密有效的合作。
无论在推动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协定》签署,还是在2021年英国格拉斯哥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当中,中欧均采取了合作的立场。《巴黎气候协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该协定签署之前,中欧就已展开了相关的合作。在2015年6月发布的《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将致力于携手努力推动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一项富有雄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并重申“协议应在公约下并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特别是平衡处理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开发和转让、能力建设、行动和支持的透明度”。[24]2018年7月中欧发表《中欧领导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联合声明》,在确认双方在巴黎协定中所作承诺的同时,表示将努力通过合作推动协定的实施。[25]2021年格拉斯哥大会前,中国先后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正式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和中长期低排放战略。[26]这些都是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具体举措,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和最新贡献。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COP26)在延期一天后闭幕。会议取得积极进展,完成持续6年之久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达成相对平衡的政治成果文件“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等50多项决议,为《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在格拉斯哥大会期间,中方代表团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就会议主要议题和焦点问题听取和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呼声,与欧盟、美国等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努力推动各方达成共识。欧盟绿色政策负责人、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在格拉斯哥参与气候谈判时表示,中国的行动是负责任的,中国在巴黎气候峰会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向格拉斯哥会议派出了高级别代表团,中国走在正确道路上。[27]总之,欧盟不仅自身一直扮演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头羊的角色,而且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将此作为其对华政策的最重要合作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