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坛之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萨利赫·马赫杜姆成家立业(开办一所学校)

父亲去世时,萨利赫·马赫杜姆已经二十岁了,还在穆斯林学校读书。他的哥哥带着家人搬到了马尔吉兰并在那里当了伊玛目。萨利赫·马赫杜姆与他的母亲和十六岁的妹妹奈玛留在了浩罕汗国。他们没有任何收入,穷困潦倒,萨利赫不得不放弃学业去找份工作。

他不适合做粗活,也不适合做伊玛目,因为他太年轻了,胡子还没长齐。在家人和邻居的建议下,萨利赫决定在家里开办一所学校,从附近的街区招收了十几个学生。他好不容易才办成了这所学校,成为教师后,萨利赫开始努力工作,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最初的几年里,学校并没有带来多少收益,因为学生的数量不超过十五或二十人,而且学生们以食物和金钱形式上交的周五敬品仅能勉强养家糊口。但是马赫杜姆和他的家人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所以他们只能安于现状。

当一个年轻男子年满二十岁,一个年轻女子年满十五岁时,他们母亲最关心的就是寻找新郎新娘。对于萨利赫的母亲莫赫拉拉·阿依姆来说,这就像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儿子二十多岁,女儿十八岁,因此既需要找新娘也需要找新郎。

她女儿的婚事并没有那么困扰她。奈玛很漂亮,很有教养,又很勤劳,会有人娶她的,不是别克[1],就是别克的后裔,不是经学院教长,就是补习教师。

马赫杜姆则比较困难。他的收入微薄,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只有一幢房子,仅此而已。如果莫赫拉拉·阿依姆活着的时候不能帮助儿子娶妻,那么她去世了儿子又如何结婚?莫赫拉拉·阿依姆决定借助奈玛解决此事,也就是说,将奈玛嫁给一个可以帮助萨利赫娶妻的家庭。这种“相互求亲”[2]的习俗由来已久,但这件事很复杂。必须找到一个与他们出身相同、有儿有女且未来新娘长得漂亮的家庭。找了整整两年,一无所获。终于,在第三年,莫赫拉拉·阿依姆的努力有了好结果。

曾经为可汗做事的一位已故的米尔扎[3],家里有一个在穆斯林学校学习的儿子和一个十六岁的女儿,她整天在家无所事事,也不操心自己的婚事。这个家庭兴高采烈地接受了莫赫拉拉·阿依姆的提议。常言道,人们因共同的关切而走到一起,这句话不无道理。米尔扎儿子的母亲喜欢奈玛,接受了莫赫拉拉·阿依姆的提亲。莫赫拉拉·阿依姆同样也去了已故米尔扎的家里相儿媳妇,回去之后对萨利赫说:“那个女孩很标致。”双方对两个新郎也很满意。双方家庭商量好:不要聘礼和彩礼,每家都安排婚宴,尽量把新娘们打扮得好看些,然后把她们分别送到各自的夫家。两场婚礼都是在同一周举行的。奈玛·哈努姆[4]去那里,尼戈尔·哈努姆来这里。就这样,萨利赫·马赫杜姆娶妻成家。

在萨利赫·马赫杜姆开办学校的第三年,情况有所好转,学生数量已达四十多名。当萨利赫·马赫杜姆三十岁的时候,他的学校在周围已经很有名气了,学生人数上升到一百人。他的米克曼哈纳[5]已经很拥挤了,无法容纳这么多班级,于是他单独找了一块地方建了学校。这里有语法和书法教室。萨利赫·马赫杜姆还让尼戈尔·哈努姆参与了这项工作。在对妻子进行培训之后,尼戈尔·哈努姆成了一名教师,名叫“奥丁比比”。附近居民区的女孩都来找她学习。萨利赫·马赫杜姆的学校不仅让他在城市中获得了尊重,还改善了家庭条件,生活更加富足。四十岁时,他成为街区清真寺的伊玛目,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毛拉[6]萨利赫·马赫杜姆的名字在城里是响当当的。他以前的学生成了手工业者、商人、穆斯林学院的学生,他们向他表达敬意,他的声望越来越高。

其中一些人甚至很荣幸地在可汗手下做事,您将在以下章节中了解到这一点。


[1] 别克:浩罕汗国贵族的头衔,后常用此称呼表达尊敬之意。

[2] 类似中国的“换亲”习俗。

[3] 米尔扎是指文员、文书官,加在人名前表尊敬之意。

[4] 哈努姆:乌兹别克斯坦旧时对已婚年轻女性的称呼。

[5] 米克曼哈纳:指浩罕汗国时期家庭会客室、接待室(尤其指男宾接待室)。

[6] 毛拉:对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