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伤寒论类方(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药物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适应证】

上述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阳虚而微恶风寒证。

【原文】

第22条。

【方义】

误下后,脉促胸满,阳气虽力争,然已成颓势,故又见恶寒之证。于上方再加附子,温经以扶阳。

【选注】

柯韵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更见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夫促为阳脉,胸满为阳症。然阳盛则促,阳虚亦促;阳盛则胸满,阳虚亦胸满。此下后脉促而不汗出,胸满而不喘,非阳盛也,是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脉。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寒酸,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见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热,为纯阳之剂矣。仲景于桂枝汤一减一加,皆成温剂,而更有浅深之殊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按语】

本方证情比桂枝去芍药汤更重一层。此时阳气转衰,不但脉促胸满,而且兼见恶寒,故于桂枝去芍药汤中再加附子,补阳消阴,力大气雄,方能胜任。本方不仅适用于外感病的误治变证,而且对胸阳不振、阴寒内盛的“胸痹”证也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本证脉促主寒主热也有争议。程郊倩说:“有阳盛而见促脉,亦有阳虚而见促脉者,当辨之于有力无力。”可见本证当为促而无力者。

【方歌】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医案选录】

王某,男,36岁。自述胸中发满,甚或作痛,每逢冬季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切其脉弦而缓,扪其手则凉而不温,问其小便则清白而长。参合上述脉证,诊为胸阳不振而阴寒上踞。

处方: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附子9克。

服此方数剂,则胸满气短皆愈。(刘渡舟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