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桂枝汤
【药物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适应证】
(一)适用于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流涕、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等证。
(二)适用于表证或汗或下,而外证未解,脉见浮弱者,或下后其气上冲,或发汗后脉洪大而不烦渴者。
(三)适用于脏无他病,外见营卫失调,而时发热自汗出者。
(四)适用于头痛有热,不大便六七日,脉浮而小便色白者。
【原文】
第12条、13条、15条、16条、17条、19条、24条、25条、42条、44条、45条、53条、54条、56条、57条、91条、95条、164条、234条、240条、276条、372条、387条。
【方义】
本方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而设。桂枝辛温,通阳散寒;芍药酸苦微寒,益营敛阴。桂芍相配,于解肌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辛散,温胃止呕,佐桂枝以发汗通阳;大枣甘缓,助芍药以敛汗护阴;甘草调和阴阳,既可佐桂枝辛甘发散,以祛在表之邪,又可助芍药酸甘化阴,以和在内之营,而能安内攘外,调和诸药。
【选注】
吴谦等:“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一)
【按语】
本方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散风邪、调营卫,内能理气血、协阴阳、和脾胃。本方应用十分广泛,不仅用于外感,亦多用于杂病。凡由于气血不和、营卫失调引起的发热、汗出、脉弱等证,均可用本方治疗。仲景把桂枝汤列为第一方的意义,在于它的调和营卫、气血、阴阳,而有寓方于治的精神在内,体现了“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一原则。
使用本方时,桂枝与芍药的剂量要相等,否则不能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本方凡增减桂枝、芍药任何一种药剂,都会改变其治疗的意义。
还应指出,服用桂枝汤一定要喝热稀粥,这既可助药力以发汗,又可益胃气以资汗源。服药后,应当盖被避风,而有利于发汗。此方不发汗则不能祛除风邪,但发汗以微似汗出者为佳,而不可令如水流漓。汗出中病,余药可不必再服。若不汗出,应当继续服药,并可缩短服药时间,以催促汗出。如汗不出,可连续服用二三剂,以汗出病解为目的。
本方对太阳病发热、无汗、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证类外感的酒客病,以及温病舌红口渴者,均应禁服。
【方歌】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医案选录】
余曾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摘《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