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从黄袍加身到金匮之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名将郭威

李守贞,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五代时期的风云人物。李守贞先是跟随石敬瑭建立后晋,并在石重贵统治时期平定了杨光远的叛乱,后来与杜重威率兵在阳城(今山西晋城)大败契丹,成为朝廷炙手可热的实力派人物。

可惜的是,李守贞没能把忠诚坚持到底。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李守贞、杜重威这对老搭档率二十万晋军投降契丹,直接导致了后晋的灭亡。

从击败契丹的功臣到投敌卖国的叛将,李守贞名字中的“守贞”二字变成了对自己的绝妙讽刺。

契丹皇帝退出中原后,被抛弃的李守贞审时度势,再度投入本土皇帝刘知远的怀抱,做了后汉的河中节度使——如今的他,依然是高官厚禄,节镇一方。

刘知远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节度使们个个手握重兵,实力不凡,除了安抚,他别无他法。可惜的是,他只当了几个月皇帝就一命呜呼了,把这些不安分的节度使留给了年仅十七岁的儿子刘承祐。

这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就这样成了这些节度使的新老板,兵强马壮的节度使们怎肯服气?在那个只用实力和拳头说话的时代,他们可不讲什么君臣之道。于是,在948年,心怀种种不服的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先后反叛,公然结盟对抗朝廷。

叛乱的三镇分别占据永兴(今陕西西安)、河中(今山西永济)、凤翔(今陕西凤翔)三处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又互为支援,他们推举资格最老的李守贞为秦王,旗帜鲜明,意志坚定,绝非一般乌合之众。

年轻的刘承祐派出三路大军分别征讨三镇,欲一举奏功剿灭叛乱。但由于用兵分散、将帅不和,三路大军忙活了几个月也没搞定,反倒是叛军越打越精神,李守贞甚至已经在憧憬造反成功后的美好前景。

战事的拖延可能导致其他藩镇群起呼应,这种形势对朝廷十分不利。为迅速平定叛乱,刘承祐打出了手中最后一张王牌——枢密使郭威。

郭威,字文仲,后周王朝的创立者,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时任后汉枢密使,是赵匡胤遇到的第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

唐天祐元年(904年)七月二十八日,郭威出生于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

在那个兵连祸结的年代,郭威的童年没有多少幸福可言。他三岁时随全家徙居太原,不久后便失去了父母——郭威的父亲死于北方的军阀混战,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所杀,母亲也早早病逝。

郭威的遭遇在当时并不罕见,许多可怜的孩子都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乃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相比而言,郭威还算不幸中的万幸,毕竟不到四岁的他或许还体会不到失去至亲的痛苦,即便有,也会被时间冲淡。而且他还有一个亲人可以依靠——他的姨母韩氏。

在姨母的抚养下,郭威逐渐成长起来。

跟众多缺失父爱母爱的孤儿一样,郭威也表现出了不合群、爱打架、攻击性强等特点。他虽然读过书,略通算术,但还是更擅长自由搏击和格斗。史书记载郭威“身材魁梧,习武好斗”,是个谁也不敢惹的街头霸王。

像郭威这样的苗子,要是一辈子种地务农,实在是浪费了他的一身武艺。还好郭威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十八岁那年,郭威选择投身军旅,在潞州节度留后李继韬麾下当了一名普通军卒。

在弱肉强食的军队里,勇猛好斗又不乏头脑的郭威混得如鱼得水,并因此获得了李继韬的赏识,甚至即便他公然违法乱纪,也能得到上司的庇护。

潞州集市有个欺行霸市、人见人怕的屠户,颇有正义感的郭威早就看他不顺眼。有一天,郭威便趁着酒劲儿准备跟屠户比画比画。

郭威先让对方给自己割肉,又找碴儿说割得不行,嘴上不依不饶,劈头盖脸地将对方一顿臭骂。

屠户被惹毛了,敞开衣服冲着郭威大叫:“你这么厉害,敢不敢杀我?”谁知郭威竟然毫不含糊,跳起来取刀便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屠户一命呜呼。

这个段子看起来是不是十分眼熟?后来写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施耐庵,很有可能就是借鉴了郭威当年怒杀屠户的激愤之举,情节可谓精彩绝伦。

即便犯下这样的命案,李继韬还是设法让郭威逃脱了制裁。风头一过,李继韬又把郭威重新招致麾下,爱才之举让人颇为动容。

在军中成长的郭威陆续换了几任领导,从李继韬到李存勖,从李存勖再到石敬瑭,直到隶属刘知远后,才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刘知远的心腹爱将。此后,郭威也一直追随刘知远左右,官至枢密副使。

郭威的成功绝非偶然,他虽然四肢发达,头脑却不简单。郭威之所以受到刘知远的信任,除了忠心耿耿,更因为他立下的汗马功劳。

概括地说,郭威十年间主要为刘知远立下了三件大功。

第一件功劳是聚财养兵。

941年,受后晋高祖石敬瑭猜疑的刘知远改任北京(太原府)留守、河东节度使。

刘知远非常清楚石敬瑭的用意——这既是试探,也是防范。刘知远表面上服从中央,暗地里却利用河东这块地盘壮大实力,悄悄做着两手准备。

在五代十国的舞台上,谁要是把赌注全部押在一场牌局上,他一定会输得很惨。

在此期间,郭威接到了刘知远下达的一项重要任务:招降吐谷浑首领白承福。白承福是山陕边境的一位番民部落首领,趁中原混乱之时割据一方,素来兵强马壮、财大气粗。据说白承福连喂马的马槽都是用白银打造的,是个名副其实的土豪,非常值得拉拢。

郭威没有辜负刘知远的期望,成功招降了白承福,收编了对方的精锐骑兵,立下了一桩大功。

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在五年之后的946年,郭威经过缜密侦察,向刘知远密奏白承福等番族五部意图谋反,主动请求带兵讨伐。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赤裸裸的诬陷。白首领是个老实人,军队全部被收编了,自己只领了大同节度使的空衔,还一直处于刘知远监控之下,赤手空拳,怎么可能谋反?

可刘知远和郭威不管这些——谋反只是借口,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灭掉五部。

在刘知远的指示下,郭威亲自率兵平叛,轻松剿灭了五部叛贼,还抄了他们的家,五部的全部财产家资都被没收充公。

有了大富翁白承福奉献的大量财产,刘知远就有了充足的经费,这为他进一步招兵买马奠定了经济基础——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郭威立下的第二件功劳是佐命拒降。

虽然刘知远靠着小心谨慎躲过了大老板石敬瑭的猜忌,但后来的小老板石重贵也非等闲之辈。石重贵表面上对刘知远一再加官晋爵,实际上对他处处提防,一度架空了他的军权,“密谋大计,皆不得预”。一通操作下来,搞得刘知远十分郁闷,一度颓废不已。

作为刘知远的重要心腹,郭威趁此机会展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他力劝刘知远韬光养晦,利用河东山川险固的地理优势、民俗尚武的群众基础来扩充实力,伺机而动。

后来的历史进程证明了郭威的眼光——刘知远正是因为采纳了郭威的策略,才得以在十年之内坐拥河东,进而进取中原,建立后汉。

947年,契丹经过三次南下、几番大战,终于灭掉了后晋。当耶律德光入主中原,下旨命令各地藩守入京觐见时,一向精明的刘知远却犯起了糊涂——他居然真的收拾行李,打算进京面圣。

危急时刻,郭威又站了出来。他明确指出这是契丹皇帝想借此把各地守将诱入京城,然后一网打尽。郭威表示如果刘知远真的听命前往,必然有去无回。

在郭威的带动下,其他部属也纷纷劝阻,刘知远这才恍然大悟,改派部下王峻奉表进京,从而把这件事给应付过去,捡回了一条命。

力劝刘知远韬光养晦,做强做大,拒降契丹,保全性命——这是郭威立下的第二件功劳。

不久后,郭威又立下了第三件功劳,也是最重要的一件。

后晋灭亡后,契丹入主中原,却一直不得民心,各处都在反抗。这个时候,形势迫切需要一个有声望、有实力的人物站出来,以中原正统的身份号召群雄,驱逐外族。放眼天下,最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刘知远。

刘知远既有这个实力,也有这样的想法。但他明明眼馋虚悬的皇位,却自称后晋忠臣,不忍改晋。

947年二月,当麾下将士高呼万岁,试图拥立刘知远为帝时,他仍然装模作样、严词呵斥,表示坚决制止这种置自己于不忠不义的行为。

这种心态,一向是历史上所有篡位者的共同心理。对此,刘知远的亲信自然心知肚明。在改朝换代的决定性时刻,郭威再次挺身而出,率领所有部属反复劝谏。他们声称中原无主,而今号令群雄、让天下归心之人,非刘知远莫属,摆出一副“你不即位我们决不罢休”的姿态。

如此表演了若干次后,刘知远终于被感动,勉为其难地在太原即皇帝位。

三月,在各地势力的不断反抗下,耶律德光只得结束了他短暂的中原皇帝梦,撤兵北还。六月,刘知远捡漏进入汴京,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基于这十年的追随和三大功劳,刘知远高度信任郭威,甚至临终之时委以托孤重任。只是刘知远没有想到,这份信任最终还是被辜负了——辜负他的既有他的儿子刘承祐,也有他的顾命大臣郭威。

刘知远留下了好几位顾命大臣,但他们大多私心甚重、寡于谋略,真正富有才干、堪当左辅右弼的只有郭威一人。所以当朝廷进剿三镇叛军的行动受阻时,刘承祐决定请郭威亲自领兵出征。

948年八月,郭威接受了平叛的使命,再次跨上战马,率军讨伐叛军。

朝廷平叛之所以久战无功,跟其军事策略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刘承祐先前派出了三支人马分别讨伐那三个叛乱的藩镇,试图一举扑灭所有动乱。但由于三路兵马缺乏一个统一的主帅,导致协调上出现了问题。具体来说,讨伐河中的白文珂跟讨伐永兴的郭从义互相不对付,两人互相推诿、消极怠工,根本不肯用心攻战;而三镇仗着城池坚固顽强抵抗,自春至秋,岿然不动,战局一度陷入僵持。

郭威到了前线后,并没有急于求功,而是调整策略,决定集中力量,先击河中。

名将的水平就是高人一等。翻开地图,我们便能发现郭威的英明之处。

地图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永兴府(今陕西西安)、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各自相距数百里。若同时进攻三镇,多线作战,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如果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处,则存在一个先攻谁的问题。

攻凤翔,就要绕过东面的河中、永兴,李守贞、赵思绾一定会从背后袭击,左右夹攻;攻永兴,更是自讨苦吃,只要分居两边的李守贞和王景崇各自出兵,就能把后汉军给包了饺子。

这样看来,除了攻击河中,郭威别无选择。主攻方向确定后,接下来就是选择战术了。

郭威没有强攻,而是选择了围城。郭威命常思建栅于城南,白文珂建栅于城西,自己则建栅于城东。此外,他还征调了两万壮丁来修筑防护工事,以确保围城的稳固。

李守贞明白“郭雀儿”(郭威的脖子上有一只飞雀文身,因此得名“郭雀儿”)是要用围而不攻的战术硬生生耗死自己。对此,他的应对策略是坚持固守城池,不时派兵出城骚扰,破坏郭威搭建的栅栏,从而牵制对方兵力,然后等待盟友的援军,到时候再来个内外夹击,必定扭转战局。

但可惜的是,这一切算计都在郭威的掌握之中。

凤翔、永兴两地确实如李守贞所望,几度出兵救援河中,但都被郭威的军队给打了回去,就连王景崇从后蜀争取来的外援也多次被汉军击败,只得放弃了援助。叛乱的三镇被分割开来,各自为战。

失去援助的李守贞依然在坚守,但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派兵外出骚扰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弃城逃跑和主动投降的士兵则越来越多。郭威在城西和黄河边上布置岗哨巡兵,专门玩官兵抓俘虏的游戏,一抓一个准儿。

此时的李守贞早把郭威祖宗三代骂了个遍,城外的郭威却依然我行我素,不管部将如何强烈请战,始终严令各路兵马不得妄动,战局又陷入了僵持。但这种僵持对李守贞极其不利,他从中嗅到了令人窒息的危险。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僵持中,赵匡胤来到了河中府,这里将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游荡生涯的终点,也将是他传奇事业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