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从黄袍加身到金匮之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命运转折

在赵匡胤看来,正在进行的平叛战争就是那个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加入郭威的部队,成为一名普通士兵。

赵匡胤本不想当兵。自儿时起,他就与困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洛阳夹马营的童年,到汴京开封府的少年,再到闯荡江湖、一无所成的青年——一路走来,赵匡胤从没享受过安宁富足的生活,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募兵制,参军门槛大大降低,大量流氓无赖得以进入军队,因此军队流氓化、士兵流氓化现象严重。这些流氓士兵向来无组织无纪律,只要打了胜仗就大肆劫掠以示庆功,打了败仗则四处奔逃,骚扰百姓。而这一切,赵匡胤都亲眼所见。

深受战争之苦的赵匡胤自然不愿做战争的参与者。事实上,如果他真想投身军旅,在家门口就能参军,根本用不着出来跑江湖。

然而,不想当兵的赵匡胤还是选择了参军。促使他改变初衷的,就是他两年游荡期间的见闻。

在民间传说中,赵匡胤仗着一身绝世武艺行走江湖,结交各路好汉,杀贪官、除恶霸,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在驼峰山义结金兰,勇斗恶霸韩通父子,千里送京娘坐怀不乱……这些极具英雄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事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但真实的历史一点也不浪漫,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的百姓更是不幸。藩镇割据、战火不断,大旱、水涝、蝗灾、河决,天灾人祸轮番上阵,芸芸众生饱受摧残。自从汴京出走,赵匡胤闯荡了整整两年。他辗转数千里,眼中所见皆是饿殍满地,耳中所闻尽皆百姓哀号。然而,最让他震撼的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怪现象——狗肉竟然贵于人肉。

有人可能会问,人肉真的能吃吗?

能吃,当然能吃!支配人类吃人肉的,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生存。为了生存,没有什么不可能。

但这里所说的人肉,是从死人身上割下的肉。这些死人大多是无家可归的难民,他们不是饿死的就是病死的,倒在路边,无人理会,因此成为人肉的主要来源。他们有一个凄惨的名字——“路倒”。因为没有成本,所以这些人肉售价极低。

买卖人肉的双方其实对肉的来路心知肚明,但谁也不肯说破。战乱之下,大家只不过借此果腹而已,又有什么好追究的呢?或许他们中的有些人将来也会沦为“路倒”,能多活一天便是一天吧。

要不是亲眼所见,赵匡胤真的难以相信,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的境遇竟如此悲惨,这个世界竟如此残酷。

赵匡胤还发现,这个世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人间天堂。就拿王彦超、董宗本来说,他们虽远远达不到封疆大吏的层次,但无不是高宅大院、锦衣玉食,闲暇时还可以读经论史、指点江山。

他们绝不会去关注另外一个群体——一个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的群体,哪怕这些快要饿死的穷光蛋跪求施舍,他们也只会昂起高贵的头颅,露出一脸厌恶的表情,扬长而去。

最令赵匡胤痛心的是,这种情况绝不是一时一地的。他走过的地方,那些政府官员和豪门贵族,哪个不是此般模样?更别提那些雄踞一方的藩镇守将和高高在上的皇帝大臣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就是赵匡胤游历两年的所闻所见,悲惨但真实。这是他窝在家里永远看不到的画面,既是他“行万里路”的价值,也是他外出闯荡最大的收获。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幕人间悲剧呢?是高居庙堂、昏庸无道的皇帝,还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大臣?是恃强凌弱、肆意妄为的契丹人,还是割据一方、攻伐不已的藩镇?抑或降下灾祸、荼毒百姓的老天爷?

这些都是,又都不是。这些人虽要为眼前的一切承担责任,却不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这一切的直接制造者,是战争和分裂。

正是战争让国破家亡,正是战争让妻离子散,正是战争让生灵涂炭,正是战争让悲剧重演……这可恶的战争!这像恶魔、吸血鬼一样的战争!

赵匡胤继续思考:既然是战争造成了这一切,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战争、结束分裂,拯救万民于水火呢?

答案似乎很简单——和平。

当对和平的向往胜过了对战争的需要时,战争就会被抑制,和平就得以维持。但当世界失去和平,战争成为主旋律时,又该拿什么换回和平呢?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攻伐不断,秦以最强军力削平六国,统一天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不息,魏、蜀、吴各自为战,吞并诸侯,成三国鼎立之势,最终魏国吞灭吴蜀,南北混一,三家归晋;隋末群雄并起,李唐以武力东征西讨、南伐北战,最终统一天下,四海臣服,八方来朝。

想到这里,赵匡胤豁然开朗!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只有战争才能换来和平。要想人间重归和平,就必须先投身战争。

于是赵匡胤大步向前,渡过黄河,推开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扇门。然后他遇见了郭威,这个给他命运带来转折的人。

郭威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人。他虽是行伍出身,却很有涵养,一派儒将风采。接待宾客时,郭威常常宽袍大袖、言谈儒雅;打仗时,郭威身着戎装,带头冲锋,勇不可当。更难得的是,郭威爱兵如子、赏罚分明。若将士们英勇作战,他必定厚赏;若有人因公受伤,他必定亲自慰劳。如此将帅,谁人不拥戴?

可以说在当时的后汉官军中,郭威的威望无人可及。冲着郭威的良好声誉,赵匡胤加入了汉军。

此时,平叛之战已经到了尾声。李守贞苦守孤城近一年,外无救援,内无补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关键时刻,赵思绾第一个支撑不住了,举城投降。李守贞闻讯万念俱灰,心理防线也彻底崩溃。

敏感的郭威抓住了这个时机,下令全力攻城。憋了足足一年的汉军一阵猛攻,城池旋即易主,李守贞携全家自焚而亡。

这位五代时期的风云人物,历经政权更迭,见惯你争我夺,最终死于叛乱。不久后,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也被剿灭,三镇叛乱就此平定。

事后论功行赏,郭威居功至伟。除了原本的枢密使、同平章事职位之外,刘承祐又给他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并赐他玉带一条,以示恩宠。

谦虚的郭威提出建议,表示杨邠、史弘肇等顾命大臣在平定叛乱中也立下了大功,请求皇帝封赏。

刘承祐大手一挥,全都赐玉带。

没想到的是,郭威居然又列出一堆朝廷官员名单,说这些都是破贼平叛的功臣,也该封赏。刘承祐一一准奏,于是窦贞固、苏逢吉等一大批跟郭威非亲非故的官员,也都跟着他加官晋爵。

可接下来,郭威又说皇帝宗室、天下藩镇和州县官员都对平叛有功,理应全部封赏。刘承祐想了想,赏就赏吧。于是,赏赐范围再次扩大,“众皆受赐,滥赏遍及天下”。在这场大规模的滥赏运动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答案毫无疑问,不是刘承祐,而是郭威。

大家都知道,赏赐虽是皇帝给的,建议却是郭大帅提的。郭威不掏一分一毫,就收买了大批人心,刘承祐则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赞助商。

只是颇具心机的郭威似乎没有想到,自古以来,顾命大臣多是没有好下场的。而当了冤大头的刘承祐,其实也没有他所表现的那么天真幼稚。郭威功高盖主、收买人心的表现已经给自己埋下了巨大隐患。

在这波滥赏浪潮中,赵匡胤想必也是受益者,但他彼时实在寂寂无名,郭威自然也没注意到他,更未考虑提拔这个寸功未立的小兵。不过,这个小人物却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善于学习。

在河中围城战中,赵匡胤琢磨出了郭威所用兵法的奥妙;在平叛后的滥赏中,赵匡胤领会了郭威收买人心的计谋;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赵匡胤学到了郭威驾驭三军的艺术。可以说,郭威是一个高明的导师,他虽未必有意,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赵匡胤。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不一定是因为天赋超人,有时只是比别人多观察了一些而已。比如,牛顿就是因为一颗砸到脑袋的苹果而琢磨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赵匡胤也是如此。当别人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时,他却在思考和模仿,这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靠着这种天赋和用心,赵匡胤不断学习和成长。相信总有一天,他将超越同时代所有杰出人物,包括他曾经的导师。

950年,郭威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移镇邺都(今河北大名)。

刘承祐此举似乎有将郭威挤出京城之嫌,但邺都是汴京的北大门,扼守着契丹南下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把当世第一名将安排在这里,似乎也属情理之中。

赵匡胤跟随郭威一同来到邺都。在无聊的戍守日子里,他结交了一帮年龄相仿的战友。这些人和他一样,大多是普通士兵或低级军校,他们走在一起,与其说是因为有共同的理想抱负,不如说是因为有着相近的地位。

在赵匡胤的这些铁哥们儿中,有一些人的名字后来广为人知: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李继勋、杨光义、刘廷让等。他们一共有十人,合在一起常被称为“义社十兄弟”。

十年后,这批地位低微的年轻人将联合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兵变,彻底改变历史的进程。

除了“义社十兄弟”,赵匡胤还结识了另一个年轻人。此人大他六岁,职务和地位都比他高得多,且有着超乎常人的领袖气质,就连赵匡胤都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小弟。

与此同时,这个年轻人也对赵匡胤印象深刻,两人虽然并非密友,却也惺惺相惜。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郭荣,但我们更习惯叫他的本名——柴荣。

在邺都留守的日子里,郭威、柴荣和赵匡胤都过得波澜不惊。然而,在这一片宁静之下,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酝酿,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并将打破这短暂的宁静。

这场阴谋的策划者,正是当时的皇帝刘承祐。

由于郭威实在是功高震主,又惯于收买人心,让本该是权力中心的刘承祐都被边缘化。同时,朝政也被郭威、杨邠、史弘肇、王章等顾命大臣把持,但刘承祐偏偏又想独揽大权,有所作为,这种境况令他十分不满。因此,他开始酝酿将这帮所谓的顾命大臣一网打尽。

刘承祐找来自己的舅舅李业日夜密谋,终于制订了一套完美无缺的夺权计划。

这套计划实施得非常顺利。950年十一月十三日,刘承祐以雷霆手段将在京城的史弘肇、杨邠、王章三位顾命大臣全部诛杀,并灭其三族,郭威一家在京的数十口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与此同时,刘承祐派心腹火速前往澶州(今河南濮阳)、邺都,密令澶州节度使李洪义诛杀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命屯驻邺都的护圣左厢都指挥使郭崇、奉国左厢都指挥使曹英诛杀枢密使郭威和宣徽使王峻。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计划出了岔子。

李洪义收到密诏后吓了一大跳,思来想去,还是不敢动手,便把密诏给了本该被诛杀的对象王殷。两人一商量,又火速将密诏给了郭威——刘承祐的绝密杀人计划,就这样被泄露了。

郭威万分震惊,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皇帝竟然如此狠辣!

十万火急之下,郭威也顾不得伤心,当机立断,召来王峻、郭崇、曹英等一干将领。

杀人的、被杀的都到齐了,郭威向他们出示密诏,不动声色地说:“这是皇帝的密旨,你们就遵旨砍掉我的脑袋,拿到皇帝那里邀功领赏吧!”

郭崇等人面面相觑。在别人帐下,怎么敢动手?说不定帐外就埋伏着三百刀斧手,就等着郭威一声令下,取自己脑袋呢!

大家赶紧回答说:“此事必是李业这厮的主意,这种人要是掌了权,国家岂得安宁?!我等愿随郭公入朝,清君侧、除小人,为郭公洗清冤屈,共安天下!”

郭威的目的达到了,他成功取得了军队的支持,旋即打出“清君侧,杀小人”的口号,率军南下。此后,郭军顺利渡过黄河,在汴京北郊轻松击败汉军,刘承祐的计划彻底宣告失败。

但郭威还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置刘承祐。毕竟自己喊出的口号是“杀小人”,而不是“杀皇帝”。可不杀刘承祐,又怎能咽下胸中这口恶气?!

就在郭威内心纠结不已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刘承祐死了。

这位落魄的皇帝本来在北郊慰劳军队,兵败后想跑回城内,却被守城将士拒绝,狼狈地逃到了附近村舍,结果被心腹郭允明所杀,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对郭威而言,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也是最理想的结局。皇帝死了,却不是自己杀的,还有什么比这更完美呢?

关于郭威举兵一事,史料记载多有不同。《新五代史》说郭威先叛,刘承祐才杀其家人;《旧五代史》说刘承祐先杀其家人,而后郭威遂叛。

根据其他材料的佐证,应该是刘承祐打算一举铲除包括郭威在内的实权派,但由于郭威镇守在外,他便先杀了郭威在京的家人,而后命人诛杀郭威。刘承祐本以为众将都会俯首听命,却高估了自己的权威,也低估了郭威的人望,最终葬送自己的性命,成了五代又一位短命君主。

无论史实如何,刘承祐的故事都已经落下帷幕了。国不可一日无君,郭威无疑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全家老小都赔进去了,不捞个皇帝做,实在不够本。但一向深谋远虑的郭威是不会公然干这种弑君篡位的蠢事的,他主动请皇太后临朝听政,并高调建议迎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入京为嗣,继承皇位。

刘赟是刘知远弟弟刘崇的儿子,时任徐州节度使。刘赟突然听说轮到自己当皇帝了,顿时喜出望外。但可怜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只是郭威谋取皇位的垫脚石,直到死连京城的门都没摸着。

95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边境急报,契丹军队进犯河北,诸州告急。这等大事,枢密使郭威自然义不容辞,亲率大军北上迎敌。

奇怪的是,军情如此紧急,汉军的行进速度却十分缓慢。郭威所部十二月一日离京出发,走了足足十五天,才刚刚抵达澶州,哪有一点着急迎战的样子?要知道,郭威之前从距离更远的邺都打到汴京也只用了七天。

更奇怪的是,汉军竟在澶州驻扎了整整三天。直到十九日,郭威才下令于次日继续北进。到此时为止,契丹军队的影子还没见着,一场意外却悄然而至。

二十日凌晨,一大帮情绪激动的将士突然集体上访,要求面见主帅。郭威却好像害怕他们一样,把自己关在屋里,拒不见面。

可区区一扇木门,怎能阻挡这帮虎狼之士?对方翻墙跳到院里,强行闯进房间,又拉又扯,硬是把郭威拥了出来。外面的士兵黑压压地站了一大片,混乱中,有人撕裂了一面黄旗,不由分说地将黄旗披到了郭威身上。

还没等郭威反应过来,众将士已经呼啦啦跪倒在地,高呼万岁——一片山呼海啸声中,新皇帝诞生了。

一切都在按照剧本上演——三军将士完全可以证明,当时的形势十万火急,主帅完全是被胁迫的,郭威本人对于称帝是不情不愿的。

兵变发生后,没人再关心契丹军队在哪里,汉军当天就掉头南返,只用五天就抵达了汴京城郊,速度足足比来时快了三倍!

就在大家以为郭威会毫无悬念地登上皇位时,皇太后却宣布由于新皇帝还没到位,暂由郭威监国,中外庶事,全权处理——郭威还是没当皇帝。但这不过是揭开底牌前的最后一次表演。951年正月,皇太后发布禅位诏书,郭威即皇帝位,改元广顺,建国号为周。至此,后周代汉的故事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