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19 17:34:53
封面
版权信息
献词
著者简介
内容简介(提要)
增订本序 西村成雄
自序
第一章 军政关系及军阀话语研究概述
一、引言:大国学之视角与思考
二、关键词及研究内容概说
三、研究对象与研判方法
四、本书各章要点简介
第二章 学术研究状况及问题分析
一、问题形成与民国时期各类文献
(一)问题的产生与民国知识界研究发轫
(二)国共两党革命理论及其宣传文献的学理因素
二、50年代后海峡两岸研究概述
(一)大陆学界的史料整理及研究概况
(二)台湾地区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概况
三、海外研究学术史回顾
(一)二战前后日本的中国“军阀”与军政关系研究
(二)近50年西方国家研究概况及其主要论点
四、对于中外学术史焦点问题的归纳整理
(一)学界先行研究之类型简析与本书问题焦点
(二)军政关系研究对于军阀课题之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评判军阀标准及其与帝国主义关系要点
(四)赳赳武夫:军阀的文化素质形象
(五)史料、史观与方法论
第三章 传统文治与近代差别主义法规限制军人干政
一、传统文治主义与晚清军政变革
(一)古代军政体制的观念基础
(二)正规发达的常备军与武装力量中央控制
(三)文武分途与文治主义
(四)晚清“督抚专政”与新军编练
(五)新军编练的文职与武职关系
二、近现代西方军政关系模式东传
(一)近现代欧美国家军政关系的实践与学说
(二)近代日本军政关系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三)东西多国军政关系模式的认知与讨论
三、民初军政关系整合与差别主义法规确立
(一)兵权与政党两极政治“公开竞争”
(二)裁军与军民分治政策的讨论与推行
(三)差别主义法规制定及其基本法则
四、政党革命及其兵权诉求
(一)差别主义原则在军界的主体化认同
(二)自由知识界激进的“非兵”浪潮
(三)革命党人的军事运动与兵权诉求
第四章 督军团干政与“军阀”话语登场
一、府院政争与“军阀”初出
(一)民初“军阀”用语
(二)“民六年”前后军人会议与“督军团干政”
(三)“第一炮声”:军阀话语登场
(四)李大钊的“军阀”概念移植、诠释与应用
(五)军阀语词之中日流变及古今涵义
(六)“军阀”的社会运用及其多方向解释
二、军阀战争与“军阀”话语之成熟发展
(一)北方“军阀”派系及其“私兵”态势
(二)军阀战争爆发及其基本特征
(三)谁是“军阀”:人物评判诸相
(四)社会的武力认知与“武化运动”
(五)“军阀”概念普及与军界的运用
三、“军阀”话语中外交流及其内涵与功用
(一)中日“军阀”话语互动及其释义
(二)中西互动及西语的“军阀”叙事
(三)西语工具书释义的几点考察
(四)苏俄因素与军阀话语的政治运用
四、“军阀”转义补论
(一)黄远生的军阀概念运用
(二)督军团干政“第一炮声”与军阀转义
(三)军阀语链及其转义界标之认定与思辨
第五章 南北军人参政与政党领军体制确立
一、新军问政与民国军人政治
(一)辛亥革命与新军问政
(二)兵权地位升迁及其政治干预
二、军政、军党关系的盛衰易位
(一)新军秉政人物之内外形象
(二)新军文化与“国魂舟”
(三)民国军人派系冲突及其合法性资源消耗
三、南方“政党领军”体制确立
(一)革命党人的军事运动与新军党人代表设置
(二)曲折的黄埔建军之路
(三)黄埔党政序列与基层党小组
(四)主义治军之下的党军体制
四、党军体制演进中的中共党枪原则
(一)党军制度中的苏共因素
(二)孙中山联俄、反帝、反军阀政策制定与调整
(三)国共分裂及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挫折
(四)中共党枪原则的确立与巩固
五、政党领军体制及战争、军队与政党
(一)从四十年战争史看政党领军模式地位
(二)“政党政治”及“以党领军”之制军作用
(三)大陆内战终结与军政关系恢复平衡
第六章 兵权政治学理与“军阀”语境谱系再考
一、孙中山首创党军体制之实践与理论
(一)孙中山与南方党人“护法”与“除军阀”
(二)主义治军与政党领军
二、“政党领军”之比较与讨论汇要
(一)“政党领军”源流及其军政作用诸论
(二)“政党领军”与西方“文官控制”比较
(三)对于英、美、法、日、俄诸国建军之横向再考